老年體檢怎么做 “事貴預防,醫治未病。”規律的身體檢查和專業的健康管理是保證健康、預防疾病的主要手段。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重,健康養老的熱度不斷增加,針對老年群體的健康體檢項目層出不窮。 然而,老人在選擇體檢項目時,往往忽略了自身體質特點,盲目跟風或只選擇基礎體檢項目,導致體檢結果作用不大。 老年人的體質有什么特點 骨骼肌下降及肌少癥 30歲后,人體全身肌量、肌強度逐年下降,導致骨骼肌功能減退,甚至出現肌少癥。健康成年人在 50 歲后,肌肉質量每年降低1%~2%,肌肉力量每年下降1.5%~5%;80歲和30歲相比,骨骼肌下降可達到總肌肉量的50%,給跌倒、慢性病留下隱患。 進食異常與營養不良 部分老人因活動量不多,所需熱量下降,但進食沒有減少,導致營養過剩,發生肥胖等代謝綜合征。有些老人則由于咀嚼問題、消化功能問題或有意識控制,進食量減少,導致營養不足或營養失衡,引發免疫力下降,加速組織器官衰老。 患有多種慢性病 老年人群慢性病發病率高達63.3%~76.4%,其中一半以上老人患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質疏松、骨關節炎、良性前列腺增生、腫瘤等,有些慢性病一旦急性化就會危及生命。而且,老年慢性病多屬退行性病變,有時生理性與病理性很難鑒別。 此外,老人各項身體機能下降,或服用多種藥物產生的副作用,都可能導致其感覺遲鈍、起病隱匿、臨床表現不典型,甚至不能完整主述病癥,極易造成體檢時出現誤診和漏診。因此,體檢項目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和個性化。 基本檢查項目? 即“常規檢查”。個人信息,如既往史、家族史、生活行為等;一般檢查,如身高、體重、腰圍等;各科檢查,如內科、外科、神經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膚科等。 慢性病體檢項目? 包括血壓、血生化(肝腎功能、血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頸動脈斑塊、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肺功能等檢查。對于慢性病并發癥,建議老人有針對性地檢查肝、腎、視網膜及四肢血管。 骨骼肌相關檢查? 盡早關注骨骼肌狀態可有效預防和延緩肌少癥的發生發展。因此,肌肉的含量以及肌肉的力量應納入老年健康常規體檢項目,并做動態評估。 營養狀況相關檢查? 可增加前白蛋白、轉鐵蛋白等指標,以反映人體內蛋白質代謝及短期內營養支持效果。同時,由于老人胃腸功能減退,鈣、鐵等吸收減少,易患骨質疏松及缺鐵性貧血,因此,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檢測也不容忽視。 腫瘤相關檢查? 包括胸部CT、腹部超聲、甲狀腺超聲、男性B超(前列腺)、女性B超(乳腺、子宮及附件)等影像學檢查。對于有家族性胃腸癌或伴有消化道疾病的老人,可能會加幽門螺桿菌以及胃腸鏡檢查。一般情況下,腫瘤標志物不作為腫瘤篩查的常規檢查。 ![]() 以一般老人為例,需每年進行一次全面健康體檢,再根據正規醫院醫生的建議,半年復查一次重點項目,個別項目2~3個月復查一次。需注意,90歲以上老人體檢周期要根據個體差異而定。 來源: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編輯:郭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