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行轅”,全稱是“國民政府主席某地行轅”,是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后,蔣介石為加強某一大區的軍政統一領導,將若干單純主管軍事的行營更改為“國民政府主席行轅”,它與行營的區別在于不再僅代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而是代表中央政府的派駐機構。
剿匪總司令部簡稱剿總,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二戰前后,準備進行對中國共產黨實施軍事圍剿的跨地區、跨建制高司軍事單位,通常作為第一線指揮機關。主要分為四大系統,東北、華北、徐州以及華中。大體而言,一個剿總下轄若干兵團、警備司令部、綏靖公署、戰區以及綏靖區等,層級大體與軍政長官公署平行,但在軍事戰斗中,指揮層級往往比軍政長官公署要高。 總體來說,國軍的指揮結構層級是“總部-行轅(軍政長官公署、剿總)-綏靖公署(戰區)-綏靖區-兵團/整編軍-軍(整編師)-師(整編旅)-團”,共8級。
東北 1945年9月1日成立軍事委員長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負責二戰結束后東北接收事宜。 1946年8月22日東北行營改稱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代表行政院處理東北政務,下轄九省二市。1947年10月,改主任為陳誠。1948年1月17日成立東北剿總,駐沈陽,司令衛立煌,同年6月2日東北行轅撤銷,行轅政務委員會按原編制改稱東北“剿匪”總司令部政務委員會。 遼沈戰役前夕,東北剿總已經下轄正規軍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總兵力為55萬人,指導遼沈戰役。1948年11月16日因錦州會戰失敗,宣布撤銷。
華北 1945年9月國民政府為處理接收事宜,改組李宗仁漢中行營,成立北平行營。1946年9月1日,北平行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北平行轅,李宗仁為主任,駐北平中南海居仁堂。下設保定和張垣綏靖公署,負責華北五省及三個特別市(河北、山東、察哈爾、綏遠、熱河、北平、天津、青島)的黨、政、軍一切要務。 1947年11月間,合并張垣、保定兩個綏靖公署,改組為剿總,司令傅作義,以冀、察、綏、晉北為作戰區域,1948年秋天熱河也劃入指揮區。 1948年5月裁撤北平行轅,其職權歸入華北“剿總”(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平津戰役后,隨著北平解放而結束。 華北剿總轄13、16、22、35、62、92、94、新2、暫3、暫4、暫5、208師等部隊。
華中 1945年10月成立武漢行營,駐武漢,主任程潛,1946年10月改為武漢行轅。1948年3月武漢行轅改為武漢綏靖公署,6月合并九江指揮部升格為華中剿總,支援徐州剿總進行徐蚌會戰。1949年4月后改組為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在武漢解放后,撤至湖南、廣西,后因所屬部隊在廣西損失過大而撤銷。 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轄第3兵團(司令官張淦)、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第14兵團(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陽)、第13(南陽)、第16(咸寧)綏靖區,共35萬余人,轄 區部隊與防區也常有變動,如:九江指揮所時期以津浦鐵路、平漢鐵路、淮南、江北一帶為作戰區域,武漢綏靖公署時期則以兩湖、江西、安徽、河南南部為主,長沙綏靖公署成立后,則縮小為湖北、河南南部、安徽一部為主。
華東 1945年10月徐州綏靖公署成立,顧祝同為主任,1946年由薛岳接任。1947年3月改為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徐州指揮部,納編陸軍總司令部鄭州指揮部(原為1945年10月成立的鄭州綏靖公署,1947年3月改為鄭州指揮部),顧祝同為司令。1948年6月改組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司令劉峙,指揮徐蚌會戰。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轄2、4、5、8、21、25、32、40、41、44、45、47、50、51、55、59、63、64、66、68、69、70、72、73、74、77、83、84、榮1、暫23、暫25等部隊;
西北 國民政府于1935年11月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在抗戰之前駐地西安,代總司令張學良,后因西安事變與抗戰而撤銷。抗戰期間原為第八戰區,1946年3月后改為西北行營,以張治中為主任。1946年10月改為西北行轅。1948年后改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張治中、胡宗南,后又改為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1949年春天更換主任為馬步芳。后因酒泉起義而解散。 西北有胡宗南轄整1軍(轄整編第1、27、90師)、整29軍(轄整編第36、76、17師)和第10、15、38、13、65等幾個整編師,總兵力20余萬;馬鴻逵第128軍、第11軍 、 第81軍、賀蘭軍,馬步芳第82軍、第129軍、第120軍、第91軍、第119軍和新疆警備司令部陶峙岳的整編42、78師、整編騎兵1師、騎兵第4旅、騎兵第9旅等部隊 國軍上將,為何卻被張國燾下令槍斃 新四軍有名“白馬將軍”,擊敗日軍救下國軍第3集團軍司令 解放軍集中4個師對國軍1個師卻失利了,新一軍果然名不虛傳 民國軍閥馬家軍的崛起之路:一仗奠定了基礎,左宗棠相幫 面對美械裝備的國軍,打不過的林彪無奈撤退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創作者,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