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美景可以讓人心曠神怡,心情好了,就能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古人對山水的熱愛,包含了對個人品德情操的要求。把山水畫到作品之中,就能讓人足不出戶,也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古代畫家特別看重山水畫的創作,唐代畫家追求大氣古雅,宋代畫家追求真實感,元代畫家追求雅逸韻味,明代畫家追求表達方式的新穎。悠久的歷史和經典佳作頻出,對于清代畫家來講既是幫助也是壓力。 清代的正統派畫家把臨摹古畫當作創作的基本功,學完基本筆法,就立刻要通過臨仿提升創作能力。這一點很像古代文人推崇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臨仿創作出來的作品哪怕再好,也是落入前人的窠臼。有識之士,開始思考,如何在臨仿之中找到自己的創作的方向。張庚畫的這套《山水冊頁》,正好體現了他在創作中的追求。 張庚這套冊頁有很強的臨仿痕跡,屬于“二度創作”,相當于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按理說,有了前人作品的滋養,應該超越前人。但是藝術創作沒有這條規律,學習致敬永遠不會更進一步。張庚選用冊頁這種形式嘗試改變,是因為畫幅較小,容易調整作品的細節。 張庚知道他在創作中有個問題,渾厚不足。所以他畫了一組清新明麗的山水,把自己的缺點藏住。他特意表達文人愜意的感覺,畫潤澤靈秀的山水。這一點轉變,讓他在創作中占據了主動。張庚很看重墨色的干濕變化,讓畫面處處都有對比。技法上變化,過渡到構圖上調整,最終畫出完美的山水。 看張庚的這套冊頁很容易聯想到一個詞“小清新”。當然了,這是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標準審視。放到張庚生活的那個年代,這種畫風可以稱為雅逸。張庚有功名在身,他又學過白描技法。他把文人對線條的感悟,運用的十分精妙。畫中綿長的柳絲柔韌浮動,風情萬種,讓人駐足良久不忍離去。 畫山水,到底什么樣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沒有統一標準。張庚能夠做到的就是,畫名山大川。他在隱約間已經感悟到了實景寫生的重要性,如果能夠把這種感悟放大,也許張庚就能捕捉到渾厚的味道了。張庚在創作中,從畫壇正統派的擁護者慢慢向野逸派靠攏。 現代人面對快節奏的生活與“996”的工作壓力,更需要放松的時光。看山水畫是個不錯選擇,尤其是看這種歌頌山水之美的作品,可以獲得無盡的慰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