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天,一位碩士媽媽吐槽兒子的視頻火了。
優秀的父母基因、充分的陪伴教育以及優質的教育資源…… 這個家庭明明集齊了培養學霸孩子的所有要素,孩子卻仍然一步一步走向了“厭學”? 這看起來似乎成了無解的難題。 只有評論區一位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答案: “你看起來在接受你孩子平庸的事實,實際上又何嘗不是一種施壓呢?” 當這位媽媽用云淡風輕的口吻向無數陌生人說著:“我現在已經對孩子不抱任何希望了”,我們也許不難理解,孩子的厭學到底從何而來。 一個家庭,如果把孩子的優秀視作理所當然,卻把貶低看得漫不經心,那傾其所有也無法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孩子。 01 起跑線很短,孩子的人生很長 最近,在簡單心理上看到一位網友的傾訴,很讓人心疼。 她說,在她的認知里,她就不該談論任何跟學習無關的事情,不應該輸在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 從小到大,父母只關心她的成績,也只希望她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高中的時候姥姥去世,大學的時候爺爺奶奶去世,這些事情父母當時都沒告訴她。 直到她放假回家之后才知道。 ——但她再也見不到爺爺奶奶他們了。 初三的時候,她有很嚴重的“強迫性思維”,整個人僵硬又呆滯。 她發現看課外書能幫她改善,但父母看到后,又把她教訓了一頓——那是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強迫性思維到現在都圍繞著她,讓她緩不過氣來。 無數次,她都覺得自己必須去做某件事,不然腦海中就會出現讓她恐懼的、無法避免的悲劇場景。 為了避免這些,她必須完全聽從某個人的指令。 這時,她才能平靜下來,不然就會有深深的負罪感。 父母早期對學習的高壓政策,讓她幾乎喪失了自我。
眼前的成績,能決定的只是孩子未來幾年、十幾年的發展; 但孩子擁有的,卻是長達幾十年的人生。 那些將來成功的,不是最早跑在前面的,而是保持好體力和心態,持續不斷堅持到最后。 看過一位校長給家長寫的公開信,溫柔又動人。 “在這些參加考試的學生當中, 會有一個藝術家,ta并不需要太懂數學。 會有一個企業家,ta無需在意歷史和英語文學。 會有一個音樂家,ta的化學成績無關緊要。 會有一個運動員,ta的身體素質要比物理成績重要得多。 如果你的孩子考了高分,那么太棒了! 但是如果ta沒有,請不要拿走ta的自信和尊嚴。 告訴他們,沒關系的,那只是一門考試!它們終將被生命中更重大的事情所取代。 告訴他們,不管他們考了多少分,你愛他們并且不會以此來判斷他們。 請務必這么做,并且當你這么做的時候,你會看到你的孩子征服世界。 一門考試或者一個低分不會帶走他們的夢想和天賦。 并且,請不要認為醫生和工程師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幸福的人。” 就像信中所說:高分固然值得慶祝,但低分也并不意味著一無是處。 當孩子只能被分數來衡量,他們的天賦和夢想也將隨之被低估。 所謂“贏在起跑線”只是個偽命題,因為起跑線很短,但人生很長。 02 用望遠鏡看孩子的成長,而不是用放大鏡對比孩子的現在 父母的焦慮從何而來?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 大都來源于比較,來源于把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 這類父母,也被稱為“放大鏡”式的父母。 看過一檔綜藝,7歲小女孩妮妮的媽媽為了全方位監督孩子,在家中不同位置放了整整6個時鐘。 每到規定時間,鬧鐘就會想起,孩子的生活被嚴格劃分成不同模塊,精確到分鐘。 節目里,妮妮媽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我家女兒好好學習”。 然而,哪怕妮妮已經竭盡全力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學習,媽媽仍然不滿意,還多次向節目專家提出:“我覺得我女兒有多動癥。“ 后來經專家觀察,妮妮分明有著良好的耐心和豐富的想象力。 那個過度焦慮而處處不滿意的人,是媽媽自己。 面對女兒,她就像拿起了“放大鏡”,放大了微不足道的缺點,放大了焦慮,卻偏偏忘了放大孩子的優點。 相比之下,另一種“望遠鏡”家長對待教育更通透,也更豁達。 網上曾經流傳過一篇文章,作者同樣是985碩士媽媽。 這位媽媽原本以為,自己在最佳生育年齡生下了兒子,丈夫又是985博士,孩子在學業上的表現理應繼承父母的優秀。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 盡管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但兒子的成績始終徘徊在中后段,就連身體素質也只是一般,早早戴上眼鏡,頻頻感冒發燒。 這位媽媽不得不承認,孩子的資質只是普通。
這位媽媽釋然了,她終于意識到,一味地拿孩子和最優秀的同齡人去比較毫無意義。 孩子的成長需要的不是放大鏡,而是望遠鏡; 與其用放大鏡聚焦眼前徒增焦慮,不如用望遠鏡看得長遠,謀求未來。 只要向著更好的自己去邁進,做個努力的普通人又如何? 畢竟,除了好分數、好工作,這世界對成功的定義還有很多。 03 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的內力覺醒 很多父母可能會問,既然焦慮沒有用,那我們就放縱孩子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嗎? 當然不是。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 “一個人如果懂得如何去做,那么他將永遠不會失業。一個人如果懂得為什么去做,那么他將永遠是自己的主宰。” 教育的目的不是填鴨式的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而是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 1)接受普通 有人說,人真正成熟的標志,就是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接受自己的孩子也是個普通人。 金字塔尖注定只有極少數人能站穩,這是不爭的事實。 北大教授丁延慶自幼被稱為“神童”,6歲就能把新華字典背下來,偏偏女兒是個“學渣”,一年級就考了全班倒數第一。 他糾結過,焦慮過,拼命嘗試“雞娃”卻無果,最后他坦然地說: “不管你多么優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個普通人。” 抱最好的期望,做最壞的打算,適當地降低預期。 也許那些起步不夠迅速的孩子,會在命運某個善意的彎道實現超車。 2)積極鼓勵 很多人都記得那句臺詞“爸爸是第一次做爸爸”,但卻忘了“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所有的親子教育,本質上都是在互相摸索,互相扶持。 教育界有個“羅森塔爾效應”,說的是: 對孩子抱有高期望,并進行正面、積極的鼓勵與肯定,能讓孩子往預期靠攏。 所以,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與其充滿焦慮地互相抱怨,不如用積極的心態去鼓勵彼此。 3)主動成長 教育部原部長陳寶生說過: 家庭教育不到位,學校教育做得再好也無濟于事。 為人父母,既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他們永遠的榜樣。 當我們把期待的目光投向孩子時,別忘了,孩子也在悄悄追逐父母的身影。 記得劉國梁女兒在七歲時獲得世界冠軍時曾說: “我的爸爸在1996年就在奧運會上得到了世界冠軍,所以我有一個夢想,我一定要超越他。今天我做到了!” 與其一味逼迫孩子成長,不如先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教育是一場雙向的奔赴,和孩子一起成長是不容易的事,但一定是值得用一生去踐行的事。 4、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不久前,世界第18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劉曉禹的故事引發了許多人的好奇。 他居然從10歲才開始正式練習立式鋼琴,而他第一次獲得重要獎項,是在僅僅一年之后。 這種成功,顯然不能僅僅用天賦來解釋,答案隨著劉曉禹的回憶慢慢揭開。 據他介紹,第一次站上領獎臺時,他感到“很爽”,練琴的過程對他來說,就像是玩游戲機。 掌握一首曲子,就像過了一關,每次都興奮無比。 旁人看來枯燥無比的練習,對劉曉禹來說,卻是發自內心地享受。 在這樣“練習—興奮—再練習”的正向反饋中,他的水平自然也是突飛猛進。 劉曉禹對練琴的熱愛,來自于他從這件事中獲得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是任何外界管教無法強加于人的。 詩人葉芝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一味用“攀比式競爭”、“逼迫式教育”來讓孩子學習,他們不僅學得痛苦,還會喪失自我管理能力和內在驅動力。 只有點燃孩子求學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求知,主動上進,變“他律”為“自律”,教育的成果才能得以展現。 喚醒孩子的內驅力,讓他們找到為之奮斗的目標,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有力的祝福。 04
愿天下父母,都能對孩子的成長多一點期待,少一點指責,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比較。 別讓你的愛輸給了焦慮。 與每位家長共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