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歷史的腳印,是一個時代的智慧、情趣、財富,是審美品位的結晶和象征。 建筑,可以供歷史學家考證歷史的細節,可以讓建筑學家研究建筑的發展,可以讓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回望過去的歲月,可以讓經過這里的人們尋訪先人留下的曲折腳印。 故人已去,建筑仍在。曾經在這里生活過的先人們,已經成為歷史人物,但那些留下了他們的腳印、記錄了他們的音容笑貌的老房子,卻依然安安靜靜地待在原地,一如當初的模樣,讓人感嘆歲月竟在不經意間流逝得如此迅速。 《老建筑的上海故事》 邀您傾聽這些用上海話訴說的、 有關老建筑的故事…… 今天 要給大家講述的是 衡山路303—307號—— 一座從“華盛頓”到“西湖” 留下了文藝政商等 各界俊彥豪杰的生活掠影 的公寓大樓 ![]() 從“華盛頓”到“西湖”,一座公寓大樓走過了九十年的斑駁歲月,留下了文藝政商等各界俊彥豪杰的生活掠影,成為故事極豐富的一部“大書”。 西湖公寓原名華盛頓公寓,矗立在衡山路、高安路口,鋼筋混凝土結構。1930年竣工,公寓建成之初,樓高9層,這個層高,在30年代初,不僅在衡山路是第一高度,就是在整個上海灘也是數一數二的。 華盛頓公寓由沙俄建筑設計師亞歷山大亞龍一世設計,他在上海非常勤奮,留下的很多作品如大華飯店、貝當公寓、圣尼古拉斯教堂等,都已經成為上海的優秀歷史建筑。 華盛頓公寓為亞歷山大亞龍一世的早期作品,公寓為9層,建筑面積8825平方米(1982年時又加建了兩層,總面積擴至14658平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公寓有三個大門,分別為今衡山路303號、305號和今高安路48號。標準層有三個單元拼接而成,每個單元都設有主樓梯和輔樓梯。除了樓梯外,還設電梯一部,華盛頓公寓也因此成為上海公寓建筑中最早使用電梯的樓房之一。 華盛頓公寓摒棄了當時在上海流行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風格,采用現代裝飾藝術風格,這是當時西方建筑最流行的。公寓外墻為黃色水泥拉毛(1949年后一度改刷為湖綠色現又改回黃色),十分簡潔;入口門框的上方窗肚墻上有白水泥制作的花紋裝飾,其神秘的圖案令人遐想;門框上方和公寓房屋頂部雙雙以豎行線條作裝飾藝術風格處理,呈上下呼應狀態。 公寓整體風格簡潔大方,抽象新潮,裝飾效果十分強烈,體現了設計師對世界建筑思潮的敏感把握。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打量,衡山路上這座建造于九十年前的公寓大樓除了歲月帶來的厚重的歷史人文底蘊以外,建筑本身也依然充滿了時尚魅力。 華盛頓公寓的業主最初是中國人李石林和卓鏞詩,1933年,他們以華盛頓公寓為抵押,以8厘半的高利息向沙遜洋行所屬華懋地產公司借款65.5萬元再作投資。1940年,因無力償還本息,李、卓二位只能將華盛頓公寓以112萬元的低價抵債給了華懋地產公司,大樓就此易主。7個月后,華懋又以150萬元的價格賣出。 在20世紀30年代初,華盛頓公寓和毗鄰淮海路上的諾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樓)一樣,名符其實是上海西區的豪宅,住客幾乎清一色都是外國人。翻開字林洋行出版的《中國行名錄》,華盛頓公寓的住客來自英、美、德、法、西、葡等西方主要國家,職業不是洋商、傳教士,就是醫生、律師,一直到抗戰爆發以后,才逐漸出現少數中國住客。 1949年后,華盛頓公寓的住戶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那些歐美國家的房客,因為政治、經濟等種種原因都陸續撤離公寓,踏上返鄉歸途。50年代初,隨部隊進入上海的一些解放軍文職官員成為第一批入住華盛頓公寓的居民,以后,又陸續有不少文藝政商等各界干部入住。 如果細數一下,可以在這里找到不少知名人士,如名列20年代中國第一代導演的陳壽蔭,影壇四大名旦之一的舒繡文,上影廠著名制片人丁里,以影片《喜盈門》等馳名影壇的著名導演趙煥章,中國科教片名導夏振亞,譯制片名導胡慶漢,上影廠兩個功勛卓著的領頭人齊聞韶和王士禎,上海商業局局長,獨創“將軍體書法”的胡鐵生等等,都可謂一時俊彥豪杰。 1966年,華盛頓公寓改名為西湖公寓,從“華盛頓”到“西湖”,九十年光陰,其中住過的客戶數以上千,它所經歷的歲月,既有驚心動魄的傳奇,也有曲折動人的故事,更多素樸歸真的日常。 如今,這座矗立在上海西區衡山路與高安路交匯口的公寓大樓,雖由輝煌走向平淡,其由歲月積淀的歷史底蘊,恰如它在梧桐映射下的斑駁身影,仍然豐富多彩,充滿動感。 來源:東方網 編輯:夏小夏 審稿:袁家福 轉自:“東方網”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