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話交流,引出課題。 1.板書“節日” (1)同學們,你知道哪些節日呢? (2)在這些同學們說的節日里,有一些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擁有,世代相傳的節日,那就是傳統節日。(板書:傳統) (3)齊讀課題,請同學們看這兩個生字。(出示字卡)在讀音是有什么需要提醒的嗎?你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記住它們呢? 編口訣記憶“傳”:車來就是轉,轉動的轉;石來就是磚,磚塊的磚;人來就是傳,傳統的傳。用上口訣,同學們一下子就辨別出這三個生字,這個辦法真好,讓我們把這兩個生字送回課題一起再讀一讀吧!(再次齊讀課題)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課是根據傳統民謠改編的,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遇到難讀的字詞多讀幾遍。 (1)這些生字新詞,你們會讀了嗎?請看大屏幕。 相機正音:乞巧(三聲變調)、熱鬧(輕聲)、轉和重(多音字) (2)掃清了生字障礙,我們再讀課文,請你用方框框出文中出現的傳統節日。根據學生的反饋依次框出春節、元霄節、清明節、端午、乞巧、中秋、重陽節。 看來我們同學對這些傳統節日都很熟悉,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2.同學們再讀讀歌謠,想一想歌謠在內容有什么特點呢? 預設:歌謠每兩行寫一個節日,介紹節日的習俗和活動;節日按照時間順序來寫,并且最后又回到春節(板書可體現每個節日的時間,大多數中國傳統節日都是按農歷時間來過的,只有清明節是按公歷時間來記的。);歌謠讀起來朗朗上口,因為押韻。 全班齊讀課文。可以一邊拍手一邊讀,讀出節奏。 三、走進節日,了解習俗。 攜手走進春節。 同學們,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節日是? 預設:春節。春節到,人們都做些什么呢?(齊讀第一句) 出示句子:春節到,人歡笑,貼窗花,放鞭炮。 (請看,這就是老師剪的窗花,把它貼在哪兒好呢?請位同學上來幫忙) 預設:瞧,他貼得真好!工工整整的。相機學習“貼”。借助書上插圖。了解“貼窗花”)(再讀句子) 分享春節的習俗:春節里人們除了貼窗花,還會貼什么?(貼對聯、貼福字、貼年畫、貼門神……) 小結:春節的習俗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希望年年有余,福氣臨門,健康長壽等。 (3)“放鞭炮”。 ①講故事:教師講“年”的傳說,古人為了把“年”這個怪獸趕跑,紛紛放起鞭炮。鞭炮又叫“爆竹”。 ②欣賞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說說自己是怎么過節的,分享春節的其他習俗。 春節到,人歡笑, , 。 拓展與春節有關的故事或古詩。(可請課外閱讀豐富的孩子講一講。) 小結:其他傳統節日又有什么特別的習俗和有趣的故事呢?下一節課我們再一起來學習,現在我們一起再讀一讀課文吧。 四、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貼、轉、敬、街 請同學們觀察今天要寫的四格生字,先看前面三個,說說它們在結構上有什么相同點。再看它們的占格,說說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①“街”:左中右三部分相對均勻,要寫緊湊。中間“圭”的三橫一提保持間距相等。 ② “轉”是左右結構,右邊的筆順是:橫、橫、豎折撇、點。“專”字第三筆是一筆寫成。 第2課時 一 、溫故知新,進入新課 1.字詞檢測 2.溫故知新,進入新課。 課件出示文中傳統節日名稱,讓學生根據時間排序。 春節(正月初一) 元宵節(正月十五) 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后) 端午節(五月初五)七夕節(七月初七) 中秋節(八月十五) 重陽節(九月初九) 3.再讀課文第一句。 二、識“元宵”,歸納學法 1.初識“端午”,了解習俗。 (1)春節過后就到了元宵節了,讀一讀課文,想象人們會怎樣過元宵節呢? 元宵節,看花燈,大街小巷人如潮。(教學“宵”字) (3)同桌之間練讀,結合自己的見聞說一說對元宵節的印象。 2.理解詞語,品讀“元宵”。 (1)“看花燈”。 課件播放元宵賞花燈的圖片。 (2)說一說:看了圖片,你想說什么? (3)理解“大街小巷人如潮”,并相機學習“巷”字。 教師小結:看花燈是元宵節特有的習俗,元宵節賞花燈真是熱鬧非凡!(在讀課文) 拓展:你還知道哪些元宵節的習俗或者故事呢?學生交流。 3.小組交流,歸納學法。 (1)我們已經了解了春節和元宵節兩個傳統節日,回憶一下是怎樣學習的。 (2)分小組討論,自由交流,全班匯報。 (3)總結方法。 ①品讀與節日相關的語句,找出人們是怎樣過節的。 ②聯系生活實際補充說明還有哪些其他的活動形式。 三、結合課文,合作探究 1.小組合作,自學歸納。 (1)運用以上學法學習剩下的節日,分組討論。 (2)學生分組活動,可以查看課前搜集的資料,并完成表格。 (3)匯報交流,師生合作,指導填表。 課件出示: 節日名稱 風俗習慣 春節 貼窗花、放鞭炮 元宵節 看花燈、猜燈謎 清明節 端午節 七夕節 中秋節 重陽節 2.指導朗讀,背誦課文。 (1)回顧課文,教師范讀、男女賽讀、開火車讀。 (2)根據提示完成填空。 (3)試背課文。 3.補充資料,開闊眼界。 課件出示: 我國很多民族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 (1)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各民族傳統節日的來歷、故事、傳說,以及與傳統節日有關的詩句。 (2)同桌之間交流搜集的資料,小組內資源共享,每組派一個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民族的傳統節日,組內同學可以補充。 四、學生生字,指導書寫 1.學習“艾、團、鬧、舟、熱”。 (1)交流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2)學生交流,教師范寫并提醒關鍵筆畫。 ①“團”是全包圍結構,最后一筆封口。 ②“熱”是上下結構,上部要寫得左窄右寬,“丸”的筆順為撇、橫斜鉤、點。四點底與上部同寬。 ③“鬧”是半包圍結構,“市”的點、豎均落筆在豎中線上。 “舟”的筆順:撇、撇、橫折鉤、點、橫、點。首筆撇從豎中線起筆,橫落筆在橫中線上,兩點與橫保持一樣的距離,“舟”字字形偏窄長。 (3)學生觀察這幾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描紅,教師巡視指導。 (4)展示學生的書寫成果,師生評議,再次書寫。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你們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有哪些傳說和習俗?課后和同學交流交流吧! ?板書設計 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風俗習慣 春節貼窗花、放鞭炮 元宵節看花燈 清明節掃墓 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葉 七夕節乞巧 中秋節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敬老、賞菊、登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