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洣江長廊詩馨香春曉岸邊騷客忙,蜂蝶飛舞覓芬芳。詠梅柔柳成詩卷,賦雪佳文入畫廊。一曲醉歌吟鳳嶺,四方離鳥戀巢鄉。風流千古隨波去,煙雨洣江玉韻揚。2017年全國第三十屆中華詩詞暨馮子振詩詞曲賦研討會在湖南攸縣召開期間, 著名詩詞名家們參觀游覽了攸縣洣江詩廊、 石山書院、靈龜峰、攸州公園沿道石雕詩詞。他們異囗同聲贊揚這些景點處處洋溢著濃厚的詩香雅韻。新彊生產建設兵團詩詞楹聯協會常務副主席陶大明,被我縣這塊美麗的土地深深吸引,他說:“ 這些年自己走過全國很多地方, 每到一處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但湖南攸縣令他印象更深刻, 馮子振這位從攸縣走出去的散曲名家, 讓他感悟很多。”來自江蘇泰州市的二級作家程越華也說, 她來到攸縣觸發了很多感受:“攸縣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景觀, 出了馮子振這樣一位杰出的元代散曲名家更是攸縣人的驕傲”。清凈靈龜寺, 秀美洣水江,傳承詩詞文化的洣江詩廊, 讓這些名家留連忘返,贊嘆不已。洣江詩廊2015年4月,由中共攸縣縣委、縣政府承立,縣文聯和縣詩詞楹聯協會承刻,詩詞楹聯488首(幅),其中清朝239首、元朝147首、明朝89首、宋唐13首。東起西延,從城東鐵路橋頭與望岳東路交叉口,沿洣水北岸而下,至洣水一橋橋頭,全長2158米。詩廊刻錄了攸縣歷代詩人陳之駓、馮子振、彭天益等著名詩作,刻錄最多的是元朝著名文學家馮子振的詠梅100首。如老梅、疏梅、瘦梅、新梅、早梅、寒梅、臘梅、鴛鴦梅、寒梅、綠萼梅、粉梅、青梅等等,都是以梅詠志,俊逸凌霜。又如《孤梅》:“標格清高迥不群,自開自落傍天鄰。天寒歲晏冰霜里,青眼相看有幾人。”《鴛鴦梅》:“并蒂連枝朵朵雙,偏宜照影傍寒塘。只愁畫角驚吹散,片影分飛最可傷。”《未開梅》:“重重椒萼護輕寒,不放春心一點閑。可是花房芳信晚,故應緘密待春還。”各有姿態萬千,異彩紛呈,激情四射。陳之駓寫的攸縣靈龜峰楹聯:“靈龜峰,峰上生楓,風吹楓動峰不動;白茅洲,洲畔泛舟,水推舟行洲不行。”還有“臘魚廟” 的打油詩:“攸縣陳之駓,臘魚換只麂。世上無神鬼,全是人做起。”這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至今成為人們破舊樹新的名片。陳之駓,清朝(1635-1711),攸縣牌樓陳氏謂巖房十一世孫生于眀崇楨八年(1635),住鐘佳橋牌樓堆湖。陳之駓不僅文才超眾,正義無私,懲惡揚善,一心為民,詼諧風趣。 傳說有一天,陳之駓從馬鞍山經過,見路旁新建了一座廟宇,里面香火不斷,很多善男信女跪在地上虔誠地祈禱,很是不解。記得上次路過這里時,還是一片柴山荒地,怎么一年時間就有如此變化?不由上前觀看,只見廟門上寫著“臘魚廟” 三個字,走到里面只見神龕上供著一條臘魚,陳之駓忍不住“撲嗤” 一笑。原來上次自己路過這里時,忽聽見“嗷嗷”的 叫聲,聲音淒凉悲慘。他尋聲找去,見一只幼小漂亮的麂子,被獵人安裝的捕獸夾夾住了腿,拼命掙扎無法脫。陳之駓心中不忍,就把麂子從夾板中救了出來。麂子是放了生,但怎么才能不負獵人之勞呢?陳之駓轉念一想,便把隨身攜帶準備在路上食用的一條臘魚放在夾板中,以對守獵者有個交代。沒有想到有人竟把臘魚當成天降神物,建起廟宇。陳之駓笑后,就在廟堂墻壁寫上了“攸縣陳之駓,臘魚換只麂……”的打油詩。陳之駓的傳說故事流傳在民間,滲透在老百姓的心中,300多年來,人們茶余飯后,口口相傳。如《石橋攔轎》、《曬肚皮》、《厚臉及秀才》、《奇詩罵“狗”》 等等,都是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洣江詩廊的打造建成, 為湖南攸縣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是攸縣挖掘本土文化的又一次提升。“詩廊” 所展示的詩詞作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市民的眼球,人們在閱讀詩句的同時,還不時探討詩詞的來源與出處。“洣江堤岸建詩廊,元代馮公翰墨香。曲賦詩書皆負譽,灝博豪辣古今揚。”“憑欄駐足洣江濱,夕照微波萬點銀。魅力詩廊迷旅客,馮公雅韻勝黃金。百梅詠盡千枝態,數曲歌完滿地春。文脈遺風貫天下,和諧共夢寫乾坤。”“曲徑長堤洣水邊,詩廊雅韻古今傳。梅花百詠成經典,子振金聲啟后賢……”,這些詩作都是達客游人參觀時留下的寶墨。她們熱情豪邁、韻律飛揚、激情四射。為謳歌攸縣的歷史文化,打造“文化強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蘇軾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站在這風光秀麗的“洣江詩廊,”品味著優美雋永的古韻,詩意甘醇,沁入心間,靜潔心靈。2015年湖南攸縣被評為“湖南省詩詞之鄉,”2016年4月又榮膺中華詩詞學會授予的“中華詩詞之鄉” 稱號,攸縣歷史悠久,文脈流長,山水毓秀,人杰地靈,作為攸縣人和詩詞愛好者, 我們感到無限榮耀和自豪。 夏立新,攸縣作家協會理事,株洲市作協會員,攸縣詩詞楹聯協會理事,攸縣老干部(老年)大學文學研討系主任,中華詩詞創作研究院會員,湖南詩協會員,株洲詩協會員。貫來喜歡詩歌、詩詞、散文、報告文學。從而練筆習字,謀篇敲句,熱愛文學的精神孜孜不卷,樂其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