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癥[病案]何某,男,36歲。1981年9月8日就診。十天前患感冒,發熱頭痛,三天后上述癥狀悉減,但晨起右肘關節突然劇烈疼痛,屈伸不利,服藥罔效。右肘關節屈曲成60°角,肱二頭肌腱和橈側腕長肌腱繃緊如弦,肘關節屈伸,轉動均受限,觸之則痛劇。舌質紅、苔白膩微黃,脈象弦滑。 [治則]宣導氣血,舒筋活絡。 [取穴]曲池、曲澤、手三里、外關、養老、內關、合谷等穴,經三日治療,獲效甚微。即改用頭針療法,取頭部左側感覺區中2/5,用28號、2.5寸長的毫針,以30°角左右,刺入帽狀腱膜下。當針刺達一定長度,將針捻1分針后,患者即覺針感沿顛下項,從頸斜行傳入右上肢,過肩、肘、腕部直抵指末,患者驟覺患處輕松。又將針捻轉3分鐘,肘關節屈伸自如,疼痛消失,功能活動恢復正常。(見《中醫雜志》1983年第6期) [評析]據該患者的臨床表現,當屬于中醫的拘癥。《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續短,小筋弛長,續短為拘,弛長為痿。”此乃感受濕邪,濕郁化熱,阻滯筋脈,故筋脈收縮形成拘攣。本例患者采用頭針療法,針刺感覺刺激區,使針感直達病所,起到宣導氣血,舒筋活絡的作用,故肘關節的拘孿疼痛得以解除。(馬蔭篤) 痿癥(丘腦綜合征)[病案]簡某,女,13歲。1971年3月初診。病起于三個月前,因低熱,間歇性腹痛、眩暈兩周后則漸感右側上下肢痿軟無力,口向左歪斜,語言不利,以致被迫停學。患孩由家人伴扶,神情呆滯,語言不利,鼻唇溝變淺,口角向左歪,右側肢體痛、冷、熱及深觸覺等均已減弱以至消失,震顫位置覺消失,右上下肢肌力均減弱,腱反射不明顯,眩暈,舌淡、苔薄黃膩,脈濡數。某院神經科診斷為“丘腦(左)綜合征,可能波及內囊錐體經。未排除顱內占位性病變或其他炎癥”,治療未見好轉,要求針灸治療。 [治則]疏通陽明,清熱除濕。 [取穴]針刺足三里、曲池、三陰交、內關、腎俞。梅花針叩刺大腸俞、脊中。隔日針1次,10次為一療程。針刺后病勢漸減,患側肢體感覺逐漸恢復,手能上舉有力,下肢可步行數十米。但易疲勞,故再調養肝腎,健脾補胃。取穴:太沖、太溪、肝俞、腎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曲池,用補法,并配用左側頭計運動區及艾條溫灸有關背俞,每周針灸兩次,針灸10次后肢體感覺基本恢復,活動障礙解除,面色紅潤,語言流暢,口角不歪,神情活潑。再針灸10次鞏固療效,諸癥消除,上學讀書。以后經神經科檢查:眼底正常,各對腦神經無特殊,無病理后遺癥,排除占位性病變。(見《新中醫》1977年第4期) [評析]該患者始于低熱,繼而口歪,同側肢體呈不完全性軟癱,發病后無顱內壓升高及病理神經反射征,故顱內占位性病變診斷不能成立,擬診為局限性,病毒性感染。根據臨床表現,屬中醫痿癥范疇。陽明受病氣機凝滯引起宗筋弛緩,筋骨失束出現痿癥,病久累及肝腎,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受病則筋骨失養,故眩暈,肌膚不仁,偏痿諸癥益甚,內經云:“治痿獨取陽明。”針刺陽明經穴能促使臟腑氣血通暢,郁邪得祛,宗筋得養,痿癥可除。該病例按照臟腑經絡病變配伍手、足厥陰、足太陽、足少陽經穴及其背俞,可直接調和心包、肝、脾、腎功能,使臟腑經絡陰陽調和,氣機調和,故諸癥均止。(李祥云) 癔病性癱瘓[病案]李某,女,26歲。1980年8月1日入院,患者于二月前因產后生氣而頭痛失眠,痛引后項,續而兩腿發軟,但行走活動自如,當時未予治療。近一月又因打架生氣而覺兩下肢麻木,不能行走,且站立不穩,但臥床時下肢尚可活功。癥見下肢癱軟無力,手指強直,屈伸不利,時而哭笑無常,嘆氣連聲,胸脅脹痛,頭痛失眠,食欲不振,脈沉,苔微黃而膩。 [治則)疏肝解郁,理氣安神。 [取穴]大椎、膻中、豐隆(施電針),足三里、陽陵泉、太沖、神門。加百會、風池以降肝膽上逆之氣;加太陽以止頭痛;加合谷、外關以疏通局部之經氣。針1次后,患者第二天即能下床站立。針5次后,能在走廊行走,但仍覺下肢無力,雙手屈伸自如,頭痛減輕,食欲增加。1療程后癱瘓痊愈,為鞏固療效,繼續針治1療程,(見《中醫雜志》1981年第12期) [評析]本病系因肝郁氣滯所致,所以臨床以調理氣機為主。故取氣會之膻中、肝經原穴之太沖,以解郁寬胸,調暢氣機。心主神,故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治痿獨取陽明,輔以胃經之足三里、豐隆,培補氣血。筋會陽陵泉,可強壯筋骨。更取諸陽之會的大椎,以振奮一身陽氣,疏經通絡。此外,本病還需配以暗示療法,則療效更佳。(馬蔭篤) 震顫麻痹性癱瘓[病案]張某,男,71歲。1979年11月26日就診。患帕金森氏病(震顫麻痹)十年余(經多處醫院神經科確診),病情呈緩慢性進行性加重,始時左側上下肢不自主抖動,無力,行動遲緩,表情淡漠。迭經中西藥物如左旋多巴,安坦,中藥鎮肝熄風,活血化瘀之劑及針灸等治療,病情未得控制,至1974年起雙下肢癱瘓,臥床不起。檢查:表情呆板,兩下肢凹陷性浮腫,不能站立,語言寋澀,說話、進食時口水溢流,吞咽困難,舌苔薄白膩質潤,脈弦滑。 [治則]補腎督,調陽明,平肝熄風鎮顫。 [取穴]百會、曲池、合谷、足三里、治癱穴(足三里下2寸)、陽陵泉、陰陵泉、三陰交等。2天針刺1次,10次為1療程。2個療程后,下肢浮腫消退,四肢抖動減少。第三療程取穴同前去百會,加四神聰(百會穴前后左右各1寸處)、風池、風府。手法:平補平瀉。針1次后自訴兩下肢輕松,語言亦覺清楚。如法針完第三療程,四肢抖動及流口水等癥消失,能起床在室內扶杖走動。第四療程結束,已能走到離家300米的小花園。隨訪至今二年余,病情雖有輕微反復,但仍能扶杖在室內活動。(見《上海針灸雜志》1983年第1期) [評析]本案病程長,病情重,經中西醫治療無效,且日益加劇,以致癱瘓在床,后經針刺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以調補陽明經脈,四神聰(經外奇穴)配合風府強壯督脈,通調手足六陽經脈的作用,使氣血暢行,陰陽平衡,佐以風池穴熄風鎮顫,標本兼顧,相得益彰。(黃宣能) 下肢癱瘓(蛛網膜粘連)[病案]李某,女,30歲。1977年3月26日就診。一年前開始腰痛,晝輕夜重,走路輕,休息重,一月后感到下肢麻木,軟而無力,二個半月后漸漸形成下肢癱瘓。多方治療無效,經某醫院椎管造影,診為蛛網膜粘連。 [治則]益氣溫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取穴]主穴,椎旁穴(12~19)。配穴:環跳、環上、殷門、承扶、委中、合陽、三陰交、八風。每日針1次,10次為1療程。間休三日繼針下一個療程。手法采用雀啄式提插、點刺不留針。針刺3個療程后,雙腿已能伸展,平臥時右腿能抬高40厘米,左腿能抬高10厘米。7個療程后,患者坐臥自理,并能站立,加以攙扶可行走3~5米。9個療程后可扶持拐杖走半里路。共針20個療程,完全恢復正常功能。1978年12月追訪,雙下肢運動功能正常,愈后無不良反應。(見《河南中醫學院學報》1979年第4期) [評析]蛛網膜粘連引起的下肢癱瘓癥,主要是氣血瘀阻,經絡不通,陽氣不能達于下肢使然。本案用第12胸椎棘穴下凹陷處旁開1寸至19椎旁穴,每側取8個穴位,雙側共16個(環上穴位于新環中穴上2寸外開5分),具有溫陽化瘀通經的作用。穴位雖不在經絡上,但介于督脈與膀胱經兩經之經氣,以通脊達于下肢。針刺時,患者腰骶及下肢均產生較強的觸電樣感和灼熱感,再配以下肢穴位加強通絡,漸漸促使被瘀遏的經氣疏通,瘀血得化,氣血得運,上下陰陽調和,下肢功能就可得以恢復。(馬蔭篤) “1059”農藥引起癱瘓[病案]鄧某,女,42歲。1964年8月1日入院。患者于十天前洗滌污染“1059”農藥的衣服時,發生兩手麻木,漸延及兩下肢酸痛麻木,二天后頭暈頭痛,全身陣發性劇痛麻木,四肢活動困難,大汗淋漓,口渴等,繼則面部及四肢完全癱瘓。檢查:面部浮腫,說話不清,神經淺反射消失,深反射顯著減弱或消失,口角流涎,額紋消失,兩眼不能閉合,四肢張力消失。診斷為“1059”農藥引起神經炎。經大量維生素B族、維生素C、激素,解磷毒等西藥治療未效。后用維生素B族支持療法,并針刺治療。 [治則]驅邪扶正,疏通經脈。 [取穴]以足陽明胃經及督脈兩經取穴。足陽明胃經:足三里、伏兔、下關、地倉、頰車,手陽明大腸經:舌谷,曲池,足太陽膀胱經:腎俞、次髎、攢竹、環中(奇),足少陽膽經:陽陵、風池、陽白、聽會,足太陰脾經:三陰交、陰陵泉、血海、督脈、風府、大椎。主要經脈每次取穴2個以上,輔助經脈每次取穴4~5個,手法后留針15分鐘。先瀉后補法施行6次后,運動功能初步改善,諸癥亦略好轉。平補平瀉施治18次后,癥狀明顯改善,出汗、肌痛、酸、麻基本消失,面癱除,兩手能活動,下肢能站立20分鐘左右。用熱補法施治10次后諸癥除,運動功能恢復正常。(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65年第8期) [評析]“1059”農藥侵襲機體,干擾經脈,經氣阻滯,筋骨、脈絡,肌膚失其濡養,形成癱瘓。根據“治痿獨取陽明”、“督脈統一身之陽”的理論,以足陽明胃經及督脈為主要經脈針治,并結合經脈廣泛受損現象,其他經脈作輔助針治,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黃宣能) 煤氣中毒后癡呆[病案]王某,男,45歲。1984年4月13日就診。1984年2月21日夜發生煤氣中毒,神志昏迷,次日被人發現送往醫院搶救,經十五天治療脫險出院。十余日后突然步態不穩,行不識途,精神癡呆,不識親屬,二便失禁。檢查面色晦黯,肢體強硬,臥不轉側,共濟失調,生活不能自理。血壓17.3/12.0kPa(130/90毫米汞柱)。苔黃膩,脈弦數。 [沿則]疏通督脈,醒腦活絡。 [取穴]大椎、人中、百會、太淵、太溪、足三里。足三里采用瀉法,其他穴均為補法,大椎為主穴,采用補三瀉一手法,留針30分鐘,每天針1次,7天為1療程。針1療程,上肢能運動,已能識人,第二療程后神識清楚,大小便已能自理。經治二十五天病人痊愈,一切恢復正常。隨訪半年未復發。(見《河北中醫》1986年第3期) [評析]煤氣中毒,又稱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后則發生缺氧、煩躁、驚厥、昏迷等癥狀。由于腦缺氧則心失神明,發生癡呆,步履不穩,二便失禁等中毒后遺癥。現用針刺治療,疏通督脈,活血通絡,醒腦開竅,使氣血調和,瘀阻得消,神明得復,則癡呆治愈。(李祥云) 雞爪風[病案]劉某,女,43歲。患者兩手陣發抽搐,形如雞爪,歷時十余午。病始于產后受驚,兩手麻木抽搐,以后兼有疼痛,嚴重時不能穿脫衣服,需他人協助。曾注射葡萄糖酸鈣治療,每次僅能維持二天不發。患者常食“帶殼雞蛋”,但每吃一個,也只能保持一天不發。每逢急躁、生氣或受寒之后,旋即發作,飲食尚可,二便自調,月經正常,面色少華。苔白膩,脈弦細。 [治則]益氣養血為主。 [取穴]合谷、足三里、陽陵泉。有時兼取太陽經的后溪。每日1次,采用弱刺激手法,留針20分鐘。在留針時,用艾條灸3~5分鐘,以皮膚潮紅、患者感到舒適為度。治療1次后,1天未見抽搐。復診時,患者自述病情有所反復,抽搐仍然陣作,但次數較前已有減少。病見少數,繼用上穴。合谷、足三里、陽陵泉,重用溫針灸,同時又加灸氣海、神闕(隔姜灸),如是針治3次后,效果顯著,一周未見抽搐。方穴中機,效不更法。共治療一個多月,抽搐未見發作。三月后隨訪,療效鞏固。(見《中醫雜志》1980年第10期) [評析]本病屬抽風之類,系筋脈為病。現代醫學認為肢體抽搐與血鈣不足有關,祖國醫學則責之于產后氣血虧虛、筋脈失養所致。本例患者病延十余載,雖經服用鈣劑,也只能見效一時。本病采用針灸治療,短時間竟能達到制止抽搐之目的而獲痊愈。就其所采用的穴位來說,合谷,足三里為手足陽明經之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取之可使氣血充旺,起到補益氣血的作用。陽陵泉乃筋之會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督脈,對于手的抽搐攣急等癥有較好的療效。更配艾灸神闕、氣海以培元扶本而固益腎氣,上述諸穴配合應用,故見效卓著。(馬蔭篤)
|
|
來自: 新用戶5616Y0eR > 《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