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1 一 新詩的誕生——“五四”新詩運動 (1)“五四”新詩運動對晚清“詩界革命”有所繼承,更有所突破。重點了解胡適在其《論新詩》中提出“作詩如作文”的主張,事實上有“戰略選擇”的意義:即以散文化(或者說是“非詩化”)去對過分成熟的傳統詩歌語言形式進行有組織的反叛,在傳統詩歌結構之外去另尋門路。還應當進一步理解胡適們提倡“詩體的解放”跟“平民化”的啟蒙主義目標有內在聯系。不妨將學習第一章有關新文化運動的知識結合于此,從時代發展及“五四”新文化運動所促成的大趨勢中去理解新詩運動的價值與意義。 Chapter 02 二 “嘗試”中的新詩——早期白話詩 (2)胡適《嘗試集》中有代表性的詩作,對早期白話詩如何從傳統詩詞中脫胎、蛻變、摸索與試驗有一定的印象,然后對新詩的“最初形態”作簡要的歸納: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興手法,傾向于散文化和平實的風格,以求跳出舊詩詞的束縛,實現詩體解放。《嘗試集》和其他早期白話詩很幼稚,對其藝術形式的分析主要應著眼于如何有別于傳統詩歌,并考察其貢獻、價值與局限。 Chapter 03 三 “開一代詩風”的新詩創作 (3)“開一代詩風”主要指郭沫若,也可以說是這一批詩人。如果說胡適一代新詩創建者對舊體詩的批判是要突破舊格局,那么這新一代詩人則開始探索新詩到底應有怎樣的藝術建樹。他們選擇了早期白話詩缺少“詩味”,作為批評的目標,因此這次藝術反撥是新詩內部的結構性調整。這是本章理解的要點。由此入手,不妨大致了解成仿吾的《詩的防御戰》與郭沫若的《論詩三札》等論作中的代表性言論,注意其如何強調“情感”、“想象”和詩的“抒情本質”,如何探求“語體詩”的長處與藝術發展的前景,也可以結合前一章對《女神》的分析來理解這種藝術反撥的意義。同時,還要大致了解“湖畔詩人”的愛情詩所帶有的“歷史青春期的特色”,“小詩體”一度引起關注的原因及其在詩體探索方面的得失,以及馮至對詩情哲理化與半格律體的追求。 Chapter 04 四 新詩的“規范化” ——聞一多、徐志摩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4)新月派提倡“規范化”,標志著新詩的藝術探求進入了更為自覺的階段。這里要著重了解“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和形式格律化主張。所謂“理性”是指藝術上克制,并非一般所說的詩的哲理化,其目標是要糾正“五四”新詩中濫用的直抒胸臆和極端的感傷主義,轉為將主觀情愫客觀對象化,追求詩的蘊藉含蓄和非個人化傾向。這一點,可以通過分析聞一多的《口供》等作品來加深理解。與此相關的是“和諧”與“均齊”的詩美追求,和以“三美”為標準的“新詩格律化”主張。此為本章重點,也是難點。在掌握其有關知識的同時,最好能深入思考新月派的詩學主張為何可以理解為是“在新詩和舊詩之間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橋梁”,并在經過新詩運動激烈反傳統并立住腳跟之后,重新與中國詩傳統的主流(尤其是唐詩宋詞)取得銜接與聯系。 (5)評述聞一多與徐志摩的詩作。關于聞詩,應細讀《憶菊》、《發現》、《一句話》和《死水》等名作,不止于一般地用愛國主義去解釋,還應看到中西文學沖突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若再深入一步,也可以探討“東方主義”文化觀與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現代感受,是如何復雜地交織涌現于聞一多詩中的。學習中注意體味聞詩的矛盾張力與沉郁的風格,及其試驗“新詩格律”的得失。對徐志摩其人其詩,可稱為“古典理想的現代重構”。他的活潑瀟灑個性,不羈的才華,以及對愛、美與自由的熱烈追求,形成了詩歌中特有的飛動飄逸的風格。對徐詩要注意運用直觀的把握,即在閱讀中整體感受其情緒和韻味,和那相應的節奏詩律。不妨選讀《雪花的快樂》、《再別康橋》等名作,認真朗讀和品味。徐志摩是新月派前期與后期的重鎮,其在30年代的創作情況可以合并于此討論。此外,可以細讀朱湘的代表作《采蓮曲》,對這一性格焦躁、詩風卻有“東方的靜的美麗”和古典美的詩人,也有大致的了解。 Chapter 05 五 “純詩”概念的提出與早期象征派詩歌 (6)這一節的知識點有三個:一是純詩的概念,1926年穆木天在《譚詩——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指出,詩應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維與表現方式,強調暗示與朦朧。另一詩人王獨清則提倡詩中感覺的表達。他們的意見代表了當時對新詩“非格律”化的不滿與反撥。二是李金發的象征派詩。可舉出《棄婦》等作品,進行細讀評析。此為難點,可以參照“評論節錄”中的有關賞析文。把握這一類詩的關鍵,是抓住“多遠取喻”,即發現事物之間的“新關系”,以及意象跳躍、暗示和感官呈像等手法。借此還可以對詩壇常有爭議的“朦朧”“晦澀”的一路詩歌有所理解。三是“早期象征詩派”,除了解李金發等的創作和上述有關詩論,還應從“又一次歷史的反撥”角度去理解這一詩派的文學史地位。在推進新詩藝術探求方面,新月派探索新詩格律,李金發等人則注重東西方詩的溝通,都傾向“貴族化”(純詩化)一路。 Chapter 06 六 早期無產階級詩歌 (7)對蔣光慈為代表的早期無產階級詩歌可作一般知識性了解,知道其顯示了新詩流變的一個方向。作為“五四”新文學的“急先鋒”,新詩在與傳統的“斷裂”方面,在挑戰一般讀者的審美期待方面,可能表現得最為突出。這也使它一直處在爭議當中,尤其是針對早期白話詩的批評,在文學史上一直沒有中斷。一種常見的觀點是,早期白話詩的價值只表現在工具的革命上,對詩歌審美價值的忽略,則構成了它的歷史缺陷,對古典詩歌的激烈拒斥,更是造成了新詩的內在危機。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有學者撰文指出,正是因為“五四”新文學倡導者在變革語言的同時,忽視了對傳統詩歌的繼承,新詩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些批評有各自的出發點,不一定全面、準確,但的確為我們留下了討論的空間。除了掌握新詩第一個十年的基本線索之外,還可以嘗試思考新詩的獨特性和歷史得失,在打破舊體詩的形式規范之后,它是怎樣尋找自己的詩美,又面對怎樣的歷史困境,它的偏激背后又有怎樣的歷史合理性。 【知識點】 詩界革命、胡適《論新詩》、《嘗試集》、初期白話詩、自由詩、北大歌謠研究會、湖畔詩人、小詩體、前期新月派、純詩、早期象征詩派。 END 編輯 | 沫予楠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