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青龍湯加減治愈喘咳一例 周某,男,35歲。 初診∶1977年3月6日。 主訴及病史∶患哮喘已30年,時常萌發。每遇春秋兩季最易發病,動則喘甚,每次出門必先服麻黃堿片,否則喘甚不能行動。近日發病,喘咳并重,吐白粘痰,胸部憋悶,甚則不能平臥。伴身熱惡寒,食少乏力,上下肢發涼,腹酸痛,經用西藥效果不明顯而來就診。 診查∶舌苔薄白,脈弦細數。某醫院拍胸片診為肺氣腫。 辨證∶肺腎兩虧,外寒引動內飲。 治法∶解表化飲,止咳平喘,先治其標。 處方∶麻黃9g桂枝9g細辛3g法半夏6g五味子6g干姜9g炒蘇子9g葶藶子15g陳皮9g茯苓9g桑白皮9g,3劑 二診∶藥后寒熱已退,喘咳、胸部憋悶亦減。但仍吐白粘痰,呼長吸短,飲食不香,自汗多,下肢涼。舌苔白膩,脈細數。外邪已去,肺腎仍虧,寒飲未盡。法當溫肺化飲,補腎益氣。 處方∶干姜9g細辛3g五味子6g半夏6g陳皮9g茯苓9g炒蘇子9g葶藶子15g桑白皮9g炙冬花9g炙紫菀9g炙黃芪15g黨參15g破故紙12g胡桃肉12g,10劑 三診∶迭進上方藥,喘咳吐痰已止,胸部發憋已除,下肢涼亦減,飲食增加,精神好轉,但晚上喉中偶有哮鳴音。舌苔白膩已轉為薄白,脈細數。為圖根治,擬健脾化痰、溫腎納氣法,以丸代煎。 處方∶當歸60g熟地黃90g炒白術60g茯苓90g炙甘草30g淮山藥90g陳皮60g法半夏60g砂仁30g破故紙60g菟絲子60g續斷60g枸杞子60g潼蒺藜60g杏仁60g炙紫菀60g炙冬花30g白果90g胡桃肉90g 上方共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次9g,每日2次。 【按語】本例自幼即患哮喘,以后轉成肺脹。此病多有痰飲內伏,常因外感而誘發。初診所見。動則喘甚、肢涼是腎虛氣失攝納之象。但以外寒內飲為主,故先治其標。然而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乃本病日久不愈的根源。因此,二診開始標本同治,三診著重健脾溫腎,以治其本。 九、理氣活血法治愈脅痛一例 佘某,男,47歲。 初診∶1976年2月22日。 主訴及病史∶脅痛一年多,時輕時重。以往曾患肝炎、心動過速,經用中藥治療,肝區疼痛消失,化驗肝功能亦恢復正常。近日心動過速又發作(154次/分),服心得安、安定后心跳緩解,而引起胸痛,尤以右脅痛為甚。大便稀溏而臭穢,腹部下墜,口渴,身乏力,小便黃。 診查∶舌紅少苔,脈弦數。 辨證∶肝氣郁滯,濕熱蘊結大腸。 治法∶疏肝解郁,兼以化濕清熱。 處方∶川楝子12g元胡10g白芍12g炒枳殼10g陳皮10g烏藥10g葛根12g黃芩6g藿香12g佩蘭12g焦山楂15g,3劑 二診∶藥后胸痛止,右脅痛大減,大便已成形,腹部下墜感亦減輕,但少腹痛仍時常發作,身乏力,小便黃。舌暗紅,苔轉薄黃,脈弦數。肝經氣血郁滯有疏散之象,脈中濕熱未清,守原意出入。 處方∶川楝子12g元胡10g白芍12g炒枳殼10g陳皮10g烏藥10g黃芩6g藿香12g焦山楂15g赤芍10g丹皮10g連翹15g,3劑 三診∶藥后小便色已不黃,少腹痛減輕,僅偶爾發作,瞬間即止。但下腹部時覺有一股氣向上沖動,頗感難受。舌暗紅,苔薄黃,脈弦。濕熱漸已清除,肝氣沖逆犯上,仍當理氣和血,兼以平沖。 處方∶川楝子12g赤白芍各12g烏藥10g制香附12g炒枳殼10g橘核10g荔枝核10g黃芩6g丹皮10g旋覆花10g(布包)連翹10g,3劑 藥后少腹痛已止,沖氣未再發作。 【按語】肝氣郁滯而脅痛乃臨床常見病。本例脅痛已一載有余,其舌暗紅,這不僅氣滯,且兼血郁。同時腸中濕熱蘊結而便泄,治療時必須兼顧。初診、二診病情說明藥合病機。但三診所見,是肝氣,郁結不散、挾沖脈之氣,上逆。《金匱要略》所謂"奔豚氣"者即是指此。肝氣郁結易于化熱,故三診除加強疏肝理氣之品外,又用旋覆花降逆平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