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周總理其實很早就想到南昌去看一眼了。 南昌這個地方,在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上,地位實在是太重要了。也就是在這個地方,中國共產黨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盡管周總理心心念念想要去看望一下南昌的百姓,但在全國解放后十多年的時間,周總理始終無法分身顧及。 南昌起義最早是由周恩來提起的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與革命群眾。 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最終失敗了。 圖|周總理 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勝利以后,周恩來就一直在上海工作,4月11日,周恩來受到駐扎寶山路天主教堂的二十六軍2師師長斯烈邀請,前往商談要事,結果被纏住脫不開身。 時隔多年后,周恩來仍然對此印象非常深刻:
就在周恩來被拖在寶山路的天主教堂的時候,工人糾察隊已經在缺乏指揮的情況下,被完全繳械。 而就在第二天,工人們向寶山路二十六軍2師請愿,要求釋放工友、歸還槍支的游行時,遭到國民黨軍埋伏,當場便有數百名群眾工人遇難。 蔣介石徹底撕開了偽裝的面具,對工人下手。 圖|蔣介石 一直到4月14日,周恩來才從郭沫若的口中,聽說了蔣介石在安慶、九江叛變革命的罪行。
盡管面對上海的白色恐怖,但周恩來沒有第一時間離開上海,而是盡量留在上海,做工人糾察隊的善后工作。 一直到國民黨軍警搜捕日益嚴重,周恩來才在掩護下,于1927年5月下旬乘坐一艘輪渡離開上海。 離開上海以后,周恩來第一站來到了武漢。 盡管周恩來當時已經加強了在軍事上的準備,但在最初,軍事斗爭并不受青睞,不僅當時共產國際代表反對,就連陳獨秀在7月5日召開的中央常委會議上也說,軍事工作應該收縮。 周恩來一開始許多正確的主張并不被接納。 雖然正確的建議遭到否定,但周恩來還是為即將到來的起義準備了大量的工作。 當時汪精衛領導的武漢政府,開始在各軍中迫害共產黨員。周恩來已經下定決心在南昌發動起義,對抗反革命的武裝。 說起來,周恩來很早就注意軍事上的準備,從1924年開始,周恩來就通過廣東區委向孫中山建議,建立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在征得同意以后,組建了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這支隊伍是葉挺獨立團的前身。 圖|南昌起義 葉挺獨立團在北伐過程中連戰連捷,功勛卓著,部隊隨即擴編,葉挺先后擔任第四軍25師副師長、第十一軍24師師長兼武昌衛戍司令。 南昌起義前,葉挺任十一軍副軍長,掌握著十一軍大部分隊伍,是起義的第一大主力。 另外周恩來還說動了賀龍的第20軍加入南昌起義。 周恩來領導中央軍委,向九江派出了軍委工作人員賀昌、顏昌頤、聶榮臻,組成了前敵軍委,聶榮臻任書記,當時葉挺、賀龍率領的十一軍、二十軍駐扎在九江,周恩來需要派人通知他們計劃起義的內容,當時起義的時間曾暫定于7月中旬。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與4月中旬蔣介石在上海如出一轍。 與此同時,中共臨時中央常委會決定,成立由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組成的前敵委員會,周恩來任書記,用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名義在南昌發動起義。 7月26日,周恩來在陳賡陪同下前往九江,27日前往南昌。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毫無疑問,南昌將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留下一個深深的印記。 圖|葉挺 7月25日,十一軍、二十軍在賀龍、葉挺的率領下,自九江開拔前往南昌,另外參加起義的還有第四軍第25師73團、75團、朱德領導的第三軍軍官教育團以及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隊一部。 8月1日凌晨,周恩來、葉挺、賀龍、朱德等率領起義軍打響了起義第一槍。并全殲了南昌國民黨守軍3000余人。 起義勝利以后,周恩來出席了在江西省政府召開的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左派人士的會議,并在會議上直接選舉了以宋慶齡、鄧演達、何香凝、譚平山等25人組成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周恩來當選為委員,吳玉章當選為委員會秘書長。 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名義,任命了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組成參謀團,作為軍事指揮機關,劉伯承為參謀團參謀長,郭沫若為總政治部主任,并決定起義軍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賀龍兼代方面軍總指揮,葉挺兼代方面軍前敵總指揮。 盡管是周恩來第一個提出,并且也是直接領導了南昌起義。 但在后來很多個公開場合,周恩來始終保持謙虛的風格。 圖|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 1959年10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預展,周恩來到現場審查,當講解員講到:
周恩來立即制止了講解員:
時隔34年周恩來再臨南昌1961年9月17日,周總理在廬山參加完中央工作會議后,有了一些空余的時間。 廬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境內,離南昌也不算很遠,說起來周總理當年也是先到的九江,然后才啟程去的南昌。 不過因為半途中臨時耽擱,先去看了廬山腳下一座宋代名橋,等到到南昌時,天色已經很晚,周總理只好住在江西賓館。 當天晚上,江西省委便舉行了便宴,歡迎周總理的到來。 賓主之間其樂融融,大家都爭相向周總理敬酒,時任江西省委常委的劉俊秀也起身向周總理敬酒,周總理一看是他,便站起來說:
圖|周總理與毛主席 說話間,服務員又拿著四個空酒杯端上來,周總理倒滿了六杯酒。 一開始大家都有些不太明白,周總理為何要與一個省主管農業的干部對飲三杯,整個餐廳一下子變得靜悄悄的,等到酒過三巡以后,周總理才說起自己的目的:
一聽周總理這句話,劉俊秀頓時有些不知所措,大廳里眾人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不過……” 周總理話鋒一轉:
圖|邵式平 當然這也并非是強人所難,周總理事先就對江西省的農業情況進行過調查,在大家的鼓勵下,劉俊秀和周總理連干了三杯酒,增調了三億斤糧食,運往全國各地,極大的緩解了困難。 參加完便宴,周總理第二天就約定,視察南昌市政。 江西省長邵式平陪同周總理同乘一輛車,先到了省政府大樓,周總理站在最高處,俯瞰南昌市全貌,邵式平詳細的為周總理介紹了南昌市政的建設情況,周總理聽后連連點頭。 從省政府大樓出來以后,順路就拐到了“八一廣場”。 “八一廣場”這個名字,也是為了紀念周總理當年在南昌打響反抗國民黨統治第一槍的南昌起義。 廣場上的景致一目了然,空曠的廣場上,也只有紀念塔高高聳立著,紀念塔是八一廣場的標志性建筑,高53.6米,塔座正面鐫刻了八一南昌起義的間接,背面刻著由葉劍英親筆題詞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塔頂是由一支巨型的“漢陽造”步槍和一面八一群起。 圖|江西南昌的八一廣場 不過周總理只是看了紀念塔一眼,并沒有下車。當時的八一廣場上,除了整座紀念塔外,其他建筑還都沒有建設起來,顯得十分空曠。 車順著廣場駛向“八一大道”,而八一大道的盡頭連著信江,信江上面是一座新建的“八一大橋”。 “八一大橋”整體十分寬闊,不僅擁有5米寬的車道,兩側還有可供行人行走的人行道,周總理一邊看一邊點頭:
圖|八一大橋 邵式平聽了周總理的表揚,心里也十分高興,他告訴周總理:
一行人來到南昌郊區公社,周總理看著老百姓的農業生產生活,臨走時還不忘囑咐公社領導:
一直到下午,周總理才在邵式平的陪同下,一起參觀了“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 “你們還應該再加上一個人”“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是由原來的江西大旅社改建的。 說起來,江西大旅社當年在民國時期,也是一棟少有的豪華建筑,是當時江西三大建筑之一,由于“八一南昌起義”的存在,江西大旅社也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歷史含義。 1961年9月,周總理在廬山開完會以后,時任江西省委書記的楊尚奎就邀請周總理來南昌參觀紀念館,并提供指導意見。 當周總理出現在紀念館門前的時候,一個看門的老大爺激動地喊起來:
圖|1961年9月18日,周恩來參觀八一起義紀念館 聽說周總理到了南昌,周圍許多群眾呼啦一下子全圍了上來,周總理在大家簇擁下,來到紀念館門前,看著眼前這棟大樓,周總理深有感觸:
周總理走了幾步,隨后向眾人一一解釋:
整個參觀的過程,周總理始終很謙虛,對許多問題也并不正面回答,只有解說細節出現錯誤的時候,周總理才會主動糾正。 當周總理走到會議室的時候,周圍人詢問:“您坐在哪里?”周總理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了一句:“我們沒有固定座位。”一邊說,一邊走出會議室。 但參觀警衛連、衛生隊住房時,周總理卻介紹了很多:
圖|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與起義參謀團團長劉伯承 圖|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與起義參謀團團長劉伯承 周總理對紀念館展出的圖片和展品,一一介紹起義的具體細節與過程,同時指出了很多圖片和展品上說明的錯誤。 紀念館談及“八一南昌起義”時,只提到了4個人的名字,即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但周恩來卻對大家說,應該加上劉伯承。 走進參謀團的辦公室時,周恩來看著里面的布景,對大家詳細地介紹:
周總理那時點了劉伯承的名字,劉伯承元帥早年是川中名將,1926年經楊闇公、吳玉章介紹入黨,1927年4月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暫編15軍軍長,這也是大革命時期,中共黨員中第一個軍長職務。 因為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劉伯承于7月下旬離開四川,秘密前往南昌。 當時起義軍急需要一個好的參謀,周總理于是點名要劉伯承進入參謀團,并且對大伙說:
圖|賀龍站在當年指揮起義的陽臺上 說話間,周總理一行人來到起義指揮部,看著眼前熟悉的場景,周總理仿佛回到了當年:
看到葉挺的指揮部,周總理想起了這位犧牲的老戰友:
盡管時隔多年,但周總理仍然對學校的名字記憶猶新。 走上二樓以后,二樓有個黨代表辦公室,是當年周總理辦公的地方,盡管楊尚奎等江西省委領導都拉著他想讓他多說一說,但周總理不愿意多談自己,只是看了一眼就離開了。 圖|德國留學時的朱老總 周總理當年沒住在這里,而是在朱老總的安排下住在一所學校里,周總理想起了南昌起義是朱老總的貢獻,深情的說:
南昌起義在中國革命的歷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建立了一支黨領導的武裝,但周總理談到這些時,說功績的地方很少,談失敗的教訓卻很多。 當談到起義軍南下時,周總理惋惜地說:
圖|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毛主席后來有一次與周總理談起這個問題,也說部隊向南發展不好,如果選擇就地革命,雖然不一定能保得住南昌,卻能夠在湘粵贛三省之間留下一支革命的生力軍,而向南走的結果,卻導致了起義軍被打散了。
“在農村搞起義,建立根據地,只有毛主席一個人提出來了,因此在南昌起義的宣傳,一定要講到井岡山,井岡山是成功的。” 周總理始終很謙遜,對自己過去的革命功績,從來也不提。 對紀念館提出的問題,周總理有的現場解答,自己不知道的也不隨便說,而是誠懇地介紹:
周總理的衛士長成元功,總理最后還與紀念館的同志們合影留念。 1961年9月19日,周總理結束了南昌一行,乘坐專機返回了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