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理論的梳理與重構——讀《學習心理學》 中山市教研室∣郭躍輝 寒假期間,我讀完了美國學者德里斯科爾的《學習心理學——面向教學的取向》。這本書在當當網已經購買不到了,只能花高價從孔夫子舊書網購回。讀完之后,發現還是物有所值。印象中專門梳理學習理論的是施良方教授的《學習論》,而這本著作實際上是外國學者對學習理論的梳理,尤其側重于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與知識。 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值得反復閱讀。第一部分是導論,分別闡述了學習以及學習理論的定義,梳理了艾賓浩斯、桑代克、巴甫洛夫等人的理論,并從教學角度對學習理論進行闡發。第二、三、四、五、六部分,分別闡述了學習與行為、學習與認知、學習與發展、學習與生物學、學習與動機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知主義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腦神經科學以及動機理論中與學習有關的內容,第七部分專門闡述學習與教學之間的關系。應該說,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重要理論家的觀點及其對教學的影響,本書都進行了梳理和闡述。我在閱讀的時候,并沒有感覺到有太大的難度,遺憾的是對于這些重要的理論知識不能夠熟練地識記,更不能在短期內將其轉化為實踐的力量。看來,以后還要不斷重讀這本著作。 本書對“學習理論”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在作者看來,學習理論是由一系列構念組成的,這些構念將觀察到的行為表現上的變化與被認為導致這些變化的因素聯系了起來,構念就是理論家造出來的用來識別心理學變量的概念。也就是說,學習包括了行為上的變化,這種變化往往是由一定的原因導致的,這些原因往往又是隱秘的,學習理論自然就是探討行為變化與隱秘原因之間的關系。具體說來,要想建立一個學習理論,需要界定三個基本成分:一是結果,即這些行為表現上的哪些變化能被該理論解釋;二是手段,即產生結果的過程是什么,包括這些過程所所用的任何假設結構;三是輸入,即是什么引發了這些過程,構成學習基礎的資源與經驗是什么。不同的理論家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是不一樣的,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學習理論。 本書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案例。每一章的正式內容前都有一個關于本章內容的框架圖,同時作者還用敘述的形式提供了2-3個實際生活的場景,其實就是包含著某種學習理論的案例。在第一章的第五節中,作者提供了一個“克米特與鍵盤式電子樂器”的案例,就是一個叫克米特的學生如何學習演奏鍵盤式電子樂器。而在此后的每一章里,作者都專門用一節內容,結合本章提供的理論知識,對這個案例進行分析,這就給讀者兩個印象:一是任何一種學習理論都可以用來分析某個案例的不同側面,或者說某個案例其實包含了很多學習理論的因素和知識;二是使得本書的各章內容之間有了一條一以貫之的紅線,著作的整體性更強。 本書對不同學習流派的觀點進行了非常詳細地梳理與介紹。我讀過不少教育心理學方面的著作,也讀過施良方教授的《學習論》,但我覺得這本書對學習理論具體知識與細節的介紹,要比其他著作更為詳細。就拿第三章“認知信息加工”來說,第一節是對信息加工系統的簡介,包括了信息加工的階段,主要是感覺記憶階段、工作記憶階段、長時記憶階段,還用表格的形式對這三個階段進行了歸納。此外還介紹了學習期間的信息流,即信息在不同階段的轉換與加工。感覺記憶階段主要是感覺登記器接受最初的信息;進入工作記憶時,信息轉換成了觀念形式的代碼,并表現出一定的意義;在長時記憶時,人要對意義進行編碼,并且與長時記憶中的相關知識建立聯系。第二節專門闡述感覺記憶。其中,“注意”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作者依次介紹了“選擇性注意”“自動化”“模式識別與知覺”等內容。其中“選擇性注意”是學習者在忽視其他信息的同時選擇和加工某些信息的能力,尤其是信息之于個體的意義,這也要求教師能夠教會學生集中注意的策略并提供練習的機會;“自動化”是當過度學習某些任務或信息源變得習慣化時,在其注意要求的最小的程度上,就發生了自動化;“模式識別”是指環境刺激被識別為記憶中已有的概念與原理的例證的過程,有點類似于“圖式”,具體又包括了模式匹配、原型模型、特征分析模式等不同的內容。第三節專門闡述“工作記憶”,包括“復述”與“編碼”等內容。“復述”并不是用語言進行敘述,而是一種心理活動,即在心里重復某個信息。當然,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復述的作用是有限的。這就需要對信息進行進一步的編碼,即將輸入信息與記憶中已有的概念和思想聯系起來以便新的材料能更好地記住。編碼的方式有很多,我們常聽到的記憶術、中介作用、意象、自我提問都屬于編碼。尤其是作者提到的“精致性編碼”,尤其值得注意。第四節專門闡述長時記憶。有學者提出了兩種記憶方式:情節記憶和語義記憶,前者是關于具體事件的記憶,后者是儲存在記憶里的所有一般信息。這節內容包括“信息的表征與儲存”“習得信息的提取”“遺忘”等內容,其中信息在語義記憶中的表征和儲存是核心,具體包括了網絡模型、特征比較模型、命題模型、并行分布加工模型、雙編碼模型等。習得信息的提取主要是回憶、再認、編碼特定性等內容。遺忘主要是指編碼失敗或者是提取失敗,其中還包括后攝干擾和前攝干擾等內容。第五節專門討論認知信息加工理論在教學上的意義,主要包括提供有組織的教學、安排廣泛而有變化的聯系、促進學習者的編碼和記憶、促進學習者對信息加工的自我控制等。如此豐富的內容,讓本書極具可讀性。 總之,我對這本書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內容豐富、干貨滿滿。遺憾的是,本書裝印較差,才讀了一遍書就快散架了。如果能夠對書中所有的內容進行梳理,以筆記的形式呈現,那收獲將是巨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