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后期的文學成多元化:
30年代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主潮)、自然主義文學、巴黎公社文學,非理性的具有現代特征的形式主義文學。
19世紀后期文學的基本特征:
一、三種基本思想并存。
1、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它明確提出“必須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
2、傳統的人道主義思想。
3、叔本華、尼采、柏格森的非理性學說,對世界感到失望和無所適從,只好退回內心強調“意志”。
二、開始“退回內心”。
(19世紀后期歐洲文學開始出現“向內轉”的趨勢)。
三、越來越重視文學技巧。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注重心理分析與內心獨白;形式主義文學則注重象征和隱喻,講究交感和對應。
19世紀后期文學的發展狀況:
主要文學:自然主義、巴黎公社文學、唯美主義文學、象征主義文學、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以左拉為代表的歐洲十九世紀自然主義的主要文藝觀點是什么?
自然主義文學最先產生于法國。
1、在19世紀60年代,法國文藝批評家泰納提出他的“種族、環境、時代”的“決定論”。決定論為自然主義提供了最初的理論基礎。
2、與此同時,出現于法國詩壇的“巴那斯派”(又稱“高蹈派”),宣揚藝術至上,主張詩歌脫離社會,不問政治,標榜“冷靜”、“客觀”、“無我”,實際上也為自然主義在詩歌領域里作了開拓和示范。
3、80年代,左拉發表了《實驗小說論》、《自然主義小說家》等論文,進一步使自然主義創作理論系統化。
(1)、左拉認為,寫小說就像在實驗室里做試驗一樣,不應受社會規律的支配,“實驗小說家不是別的,只是一種特殊的學者……他的領域是生理學的領域”,因而他主張著重寫人的生理本能。
(2)、他強調文學創作的科學性和真實性,主張用純客觀的態度把生活中的一切細枝末節精確而毫無遺漏地攝取下來,“不要夸張,也不要強調,只要事實”,因而他反對典型概括。
(3)、他還主張作家對社會也應持客觀而科學的超黨派、超政治的態度,反對作家在作品中表露思想感情和對事物作結論。
簡述自然主義文學的特征:
1、19世紀后期流行的,產生于批判現實主義之中的一個文學思潮和流派。再現自然,就是真實地而不是典型化地描寫日常生活。
2、強調客觀性。作家不是道德家,不要作任何價值評判,而是解剖家。
3、突出的科學性。認為人的性格、欲望、行為都受制于生物規律,尤其是遺傳規律。
4、要求描寫達到一種科學性的精確,認為創作就是一種實驗的過程。法國的莫泊桑等人集體發表的《梅塘之夜》是自然主義文學的宣言書。
19世紀英、法、俄三國現實主義文學特征的比較。
相同點:
1、19世紀英、法、俄三國文學主流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2、都注重反映現實生活的整體的、本質的、真實的東西,同時更注重細節描寫的真實性。
3、他們都特別注意社會底層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劇命運的描寫;注重表達廣大人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和抗議。對社會的批判,是從改良主義制度出發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義,政治主張是改良主義。
4都注意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異同點:
一法國文學的特征:
1反映資產階級與貴族階級的矛盾。
2揭露了金錢的罪惡。
3描寫了個人反抗者形象。
二英國文學的特征:
1最先描寫勞資矛盾題材。
2善于描寫小人物的矛盾。
3具有人道主義和改良主義的傾向。
4女性文學異軍突起:經受過女權主義洗禮的英國婦女開始覺醒,她們用文學來實現自身的價值。(瑪麗·雪莉、蘇珊·弗里婭、喬治·艾略特、勃朗特姐妹)
三俄國文學的特征:
1文學與人民解放運動緊密相連,以批判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為主要內容。
2具有悲愴的情調,反映時代的苦難,表達了知識分子憂憤、焦慮及基督教人道主義思想。
3獨特的形象系列:多余人、小人物形象。
4有系統的進步理論作指導: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的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