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KING黃東啟 一位哲人說過:“人類的最高智慧,是不帶評論的和任何人相處。” 深以為然,經歷越多,便越是懂得:位置不同,風景不同;角度不同,觀點不同。人生這條道路,各有各的修行,各有各的功課。 智者不評人,愚者常妄言。 生活中,無論何種處境,都能做到知人不評人,明事不論事,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智慧,最高級的情商。【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 得意時,不論人非 《道德經.第二章》講“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活得通透的人,懂得世間之物,我們從未真正持有。有得有失,才是人生的常態。所以,他們總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即使在得意時,也始終謹慎低調,謙虛平和。 不抬高自己,也不貶低他人;不夸耀自己,也不挑剔別人。從而始終穩步前行,積攢好運。 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 古時候,有位秀才,幼時,家境貧困。鄉人避之不及,還常惡語相待。 后來,在京城里做了大官。 一日,回老家時,當地的官員紛紛來拜訪,說起往事,他說:“鄉人們待我很好,還請多關照他們。” 夜里,妻子不解的說:“為何不說實情呢?”。 秀才說:“多說無益,別人的好要多說,別人的壞要忘記。” 后來,大家聽說了這件事,都慚愧不已,也更敬佩起他了。 人在逆境時,保持沉默是本能;在順境時,仍能不論人非,心存善意,才是本事。 失意時,不念人過 《道德經.第十六章》中說:“知常容,容乃公。” 意思是:知道自然規律的人,便會理解別人,寬容別人,放下他人的錯,才能解脫自己的心,這是為人的善意,也是處事的公理。 蘇軾就是這樣一個豁達的人。因立場不同,王安石變法過程中,蘇軾受到牽連,被貶他鄉。 生活環境發生巨大改變,而這時朋友遠去,親人也相繼離世。 身處困境,但他從不怨恨別人,念人過錯。 有人問起王安石,他總是稱贊其為人坦蕩,學識淵博。 正因如此,皇帝問起他時,王安石也對他稱贊有加,后來,才有了被調回京城的機會。 孔子說過:“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命運往往很難預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 如果總是把錯誤歸咎于他人,就只能讓自己越陷越深。 調整好心態,坦然的接受生命中的每一次風雨,才會穿過暴雨,走向陽光。唯有不抱怨的人,腳下才有路。 閑談時,不評人事 《道德經·第五章》中講:“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言多必失,人生最忌諱的就是談論別人的事。 真正厲害的人,都能守住自己的嘴。道人長短,談論他人的事,于人無利,于己無益,最終只會讓自己深陷困局。 相傳,和珅的府上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和珅家里有一個仆人,很愛打聽別人私事。 一日,他無意間聽到了和珅和妻子的對話。 于是,在一次酒醉后,便對其他的仆人說:“你們知道嗎?和大人,年輕的時候家里特別貧窮,還當過侍衛呢。” 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到和珅那里,就全變了味。 結果可想而知,最終這名仆人被趕出了京城。 《醒世恒言》里講:“事不關己休多管,話不投機莫多言。” 閑言說多了就成了是非,閑事管多了就變成了麻煩。 閑聊時,不評價他人的事,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大智慧。 智者說:“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他人事,勿多言;自己事,多關注。從而能夠免去災禍,提升修為。 走過半生,見的越多,越是理解別人,也更懂得自己。 真正的高情商,不是取悅別人,而是善待自己。不評價別人,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負責。 得意時,不評論人非,是一種格局; 失意時,不責怪人過,是一份豁達; 閑談時,不談論別人,是一種修為。 余生,愿我們都有不評人的善良,同時也能收獲他人的善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