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稱'祝京兆',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幼聰慧過人。弘治五年(1429)中舉,后久試不第。正德九年(1514),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轉任為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 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與唐寅意氣相投,遭際與共。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并從歐,虞而直追'二王'。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 《名山藏》云:'允明書出入晉魏,晚益奇縱,為國朝第一。' 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云:'祝京兆大草深得右軍神理,而時露傖氣;小草則頓宕純和,行間茂密,亦復豐致蕭遠,庶幾媲美褚(遂良)公。' 代表作有《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所書'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皆為傳世墨寶。 詩作于四十歲,為祝允明得意之作,故多次抄寫,此冊寫于六十六歲。小楷結構寬扁,點畫圓潤,行筆短促,淵源于鐘繇楷體,反映出他對鐘繇小楷的理解與詮釋。鐘繇名跡《薦季直表》曾在蘇州地區流傳,直接影響該地區的鐘體流行,祝允明約三十歲時跋此墨跡。冊中一段章草,祝允明以流暢行書筆意融合楷書與章草,克服明初章草的生硬突兀感。用筆則是沉穩俐落,結體疏密有致,字形變化錯落,行氣搖曳,為明代章草之佳作,惜未有全彩清晰圖。 祝允明草書桃源圖詩冊,紙本,38開,每開28.2×412.5px,朵云軒藏。 原為王一亭藏。前有吳昌碩題簽、清道人李瑞清題首,后有吳昌碩、曾熙題跋。 轉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