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從古至今家人對于我們而言都是十分重要,且不可缺失的存在,無論社會如何的發展時代如何的變遷,這一點都是不會改變的。 能夠成為一家人是一種莫大的緣分,也是一件極其幸運的事情。那么,既然緣分使我們成為了一家人,我們就應該相互尊重、彼此珍惜,用最真誠的態度對待彼此。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一種令人心寒的現象逐漸顯現出來。那就是在許多家庭中的子女開始憎惡自己的父母。 子女父母之間的關系不斷惡化,產生越來越多的矛盾。這樣的家庭矛盾,甚至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當下最普遍,也是最嚴峻的家庭問題。 甚至在豆瓣上曾經出現過一個名為“父母皆是禍害”的討論組,其中的成員都是對父母心懷恨意的子女。他們會在討論組中瘋狂的吐槽自己的父母,抱怨自己的父母不能給自己想要的生活,大多數孩子的發言大意都是父母害了自己。對于這樣的討論組,若是其父母真的對自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也就罷了,對于那樣的父母心懷恨意也能理解。而針對這一情況的解決辦法也比較簡單,只要將不好的部分去掉就可以了,就像砍去蔬菜上壞掉的部分一樣。但實際上,討論組中大多數孩子的父母并非是什么大惡之人。而他們之所以怨恨自己的父母通常是因為父母不能遵循他們的想法,兩代人之間存在的思想差異較大。父母與孩子之間不能相互理解,卻又缺乏有效地溝通,這就導致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越積越深,最終一發不可收拾。尤其是到了現代,孩子們接受信息的渠道較多,能夠看到的學到的東西也很多,因此,孩子們成熟得也較早。成功的父母能夠給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在教育孩子的同時還能夠給他們足夠的尊重與關愛。而失敗的父母只會用自己的觀念去束縛孩子的思維。有了這樣的對比,落差就出現了。但是,人們的本性是討厭落差的,當孩子們看到別人父母的教育方式時,難免會對自己的父母產生不滿。并且孩子的思想尚未成熟,還不懂得感恩父母,便會產生對父母的怨恨情緒。然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生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教育孩子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要找到最合適自己孩子的一種。如果教育的方式出了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怨恨父母。心理學家認為,孩子之所以會怨恨自己的父母無非是以下三種情況。強權控制《圓桌派》當中對于強權父母的描述是這樣的“他們對待自己孩子的時候,就像是對待沒有感情的機器人一樣,他們希望孩子能夠百分之百按照自己的指令去規劃人生。”這樣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反抗時,會“以愛之名”不斷指責孩子,認為孩子不懂自己的良苦用心。而父母對于孩子的掌控欲望過盛,是不利于孩子成長發展的。并且,這樣的教育方式還會促使孩子產生叛逆心理,使孩子在生活中只想與父母對著干,無論對錯。為人父母必須找到正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也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生活在社會上,父母一定要放下自己過盛的控制欲望,否則只會造成孩子的性格缺失。過于溺愛溺愛帶給孩子的影響負面居多,很多父母會一味地將孩子圈禁在自己的保護范圍之內,不讓他們參與真實的生活。這類父母想要孩子能夠生活在自己創造出的溫室當中,不經受任何風吹雨打。但是,不斷的溺愛只會逐漸斷了孩子的后路,讓他們在長大之后,無法獨立地生活在社會上。當孩子有一天意識到這是父母的溺愛造成的后果時,就一定會怨恨父母。對于孩子的關愛必須掌握好尺度,保持理性,現在,由于大多數家庭中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父母對于孩子的愛是盲目的,他們毫無條件的滿足著孩子的任何需求,導致孩子的思維與現實生活脫節。當孩子真正進入社會之后,才會發現自己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對于孩子的教育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只有找到正確且合適的方式才能夠教育好孩子,與此同時,還需要與孩子保持有效地溝通,隨時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不憎恨自己。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