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當歸貝母苦參丸治愈淋證一例 周某,男,24歲。 初診∶1967年11月13日。 主訴及病史∶5天前拔牙,復加搬家,勞累后出現發冷發熱、腰痛、尿痛。西醫診為急性腎盂腎炎。經肌注青鏈霉素治療后,寒熱消退,他癥未除,特請吳老診治。患者素有胃病,體質較弱。刻下小便艱澀,灼痛黃赤,腰酸脹痛,納呆食少,乏力倦怠,大便干結。 診查∶舌質暗紅,舌苔薄黃,脈象弦數。尿常規檢查;蛋白(+),膿球(+),紅血球4~5個/HP。 辨證∶素體虛弱,濕熱阻結,氣化不利。 治法∶清熱利濕,散結開郁。 處方∶當歸15g浙貝母9g苦參9g,3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11月17日。諸癥顯減,二便暢利。舌苔薄黃,脈弦略數。藥已中的,原方藥繼進3劑。 三診∶12月12日。諸癥消失。舌苔薄白,脈象細弦。連續查尿常規未見異常。臨床治愈。 【按語】當歸貝母苦參丸為仲景治"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方,有散結除濕熱之功,顧正氣、助氣化為其所長。該患者體質素弱,患淋證經西醫處理寒熱已退,尿常規檢查尚有膿球、紅細胞和蛋白,將仲景當歸貝母苦參丸作湯劑,藥到病除。 吳老治濕熱淋證強調勿傷正氣,注重復其氣化功能,反對過用克伐之品,崇尚仲師當歸貝母苦參丸法。對體質較弱而癥狀又不甚劇烈者,多用本法、本方治之,療效頗佳。認為苦參可入心、小腸、膀胱經,有清熱利竅逐水濕之功,為治因治癥之藥;浙貝母散結助苦參清熱利濕為其巧,開腎母肺氣以助氣化為其妙,《本經》就有貝母治淋之記載;當歸和血潤燥,既防苦參苦燥傷陰,又示人以顧正之意,為治療濕熱淋證之效方。 七、辨證治愈紫斑一例 梁某,男,18歲。 初診∶1967年12月19日。 主訴及病史∶四肢伸側紫斑半月余,腹痛時作,小便黃赤,大便干結。西醫診為過敏性紫癜。平素畏寒怕冷,喜進熱食。 診查∶四肢肘膝以下大量紫斑,臀部散在紫斑。舌質暗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辨證∶濕熱蘊于血分,迫血外溢于肌膚。 治法∶涼血活血,清利濕熱。 處方∶生地黃30g赤芍30g茜根炭9g肉從蓉30g 3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12月26日。服上方藥6劑,諸癥減輕。上肢紫斑消失,下肢紫斑顯減,臀部紫斑減少不顯。舌苔黃膩,較上次變薄,脈滑。效不更方,繼服原方藥。 三診∶1968年2月20日。服上方藥后紫斑已消。近日外感后紫斑又現,小便黃赤,大便調。舌苔薄黃,脈滑。尿常規檢查有少量蛋白和紅細胞。 辨證∶紫斑雖去,濕熱未盡。外感之邪誘發,濕熱逼血妄行,紫斑又現,尿中異常。 處方∶生地黃30g赤芍30g茜根炭9g白茅根30g,6劑,水煎服,每日1劑。 四診∶3月1日。紫斑消失,自訴乏力倦怠,無他不適。舌苔薄黃,脈滑。尿常規檢查偶有少量蛋白。藥已中的,按2月20日方繼服藥6劑。 五診∶3月22日。紫斑未現,諸癥消失。舌苔薄白,脈細。數次尿常規檢查未見異常。囑服荷葉丸鞏固療效。 【按語】患者紫斑系濕熱迫血外溢于肌膚所致。濕熱為因,存于肌膚的瘀斑為其果。平素畏寒怕冷,喜進熱食,反映其為陽虛之體。權衡輕重緩急,主涼血活血、清熱利濕法,以生地黃、赤芍涼血活血以治瘀熱,茜根炭涼血止血祛瘀,又能清利濕熱以治其因,肉蓯蓉潤腸通便以治便結。全方寓益腎于治療之中,紫斑得消。后因濕熱未盡由外感而誘發,據其脈證,減去益腎潤腸之蓯蓉,加一味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白茅根。藥證合拍,諸癥得消。又汲取前次病證復發的教訓,囑患者服用荷葉丸以資鞏固。加減進退,法度森嚴。 吳一純先生從事中西醫結合工作四十余年,長于內科雜證,對消化道疾病及腫瘤有精深研究,善用經方化裁,藥味精簡。如用吳茱萸湯治療頑固性嘔吐;以黃芪桂技五物湯加半枝蓮治療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發熱;治療淋證用當歸貝母苦參丸等,均取得良好效果。另外還創制新方平消片,治療多種惡性腫瘤屢收良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