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yáng jiàng 絳 ![]() ![]() 前言 清華是楊絳夢想中的學(xué)府,她在這里認(rèn)識了攜手共度一生的錢鐘書先生。他們在清華相戀,于蘇州成婚,又雙赴英法留學(xué),歸國后又重返蘇州尋訪舊地。蘇州之于楊絳先生有了第三重意義,因為這座城記載著她太多的往事,或美好,或傷痛。 ![]() ▲楊絳與錢鐘書 1932年2月下旬,楊絳與好友周芬,同班學(xué)友孫令銜、徐獻(xiàn)瑜、沈福彭三君結(jié)伴北上。他們一行人從蘇州坐火車先到南京,又坐渡船擺渡過長江,改乘津浦路火車,輾轉(zhuǎn)三天才到北平。 費孝通在火車站接到他們后,給他們安排了食宿。接下來考試一完,楊絳便急著要到清華去看望老友蔣恩鈿(楊絳在振華的同學(xué)好友),孫令銜也要去清華看望表兄錢鐘書,兩人同行前往。 老友在異鄉(xiāng)重逢,高興萬分,蔣恩鈿問楊絳既來北平,何不到清華借讀?孫令銜會過表兄,來古月堂接楊絳同回燕京,表兄還陪送他到古月堂。 ![]() ▲清華園古月堂,楊絳和錢鐘書1932年3月在這個大門口初次見面 這是錢鐘書和楊絳的初次見面,孫令銜分別作了介紹,之后就匆匆分別了。提及初見時的印象,楊絳眼中的鐘書當(dāng)時身著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純?nèi)灰环菔莸臅印?/span> 鐘書眼里的楊絳則臉色姣好,后來在牛津時,他還寫詩贊道: 纈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緣份就是這般微妙,沒多久鐘書就寫信給楊絳,約她在工字廳客廳見面。鐘書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楊絳說:“我也沒有男朋友。” 兩人雖沒有互傾愛慕,但因著共同的志趣,從此書信往返,愛情的種子也漸漸發(fā)芽,他們很快就陷入愛河了。 才子才女,門當(dāng)戶對,佳偶天成,連她的母親都說:“阿季的腳下拴著月下老人的紅絲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華。” 多年后楊絳這樣寫道:“我與錢鐘書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們當(dāng)初正是因為兩人都酷愛文學(xué),癡迷讀書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 ![]() ▲1934年4月2日至7日,錢鍾書從上海來到北平探望楊絳,兩人在北平郊區(qū)游玩 1933年初,寒假中,錢鐘書到蘇州看望楊絳,初次見到了未來的岳父,也看到廟堂巷楊家繁花滿樹的后院。“苦愛君家好蒼坊,無多歲月已滄桑。綠槐恰在朱欄外,想發(fā)濃蔭覆舊房。”鐘書后來寄給楊絳的家書中還對古樸的楊宅作了這般形容。 鐘書得知楊父對他的印象“人是高明的”,加之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知曉兒子的戀情后,也非常欣然,鐘書就決定求親。 ![]() ▲楊絳訂婚后全家合影 這年暑假,錢鐘書由父親領(lǐng)著,上楊家拜會楊絳的父母,正式提親。他們在蘇州一家飯館里舉辦了訂婚宴,請了兩家族人及至親好友。兩人雖是自由戀愛,但還是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規(guī)矩走了一遍程序。 假期過后,楊絳再出現(xiàn)在清華校園里時,就是以鐘書未婚妻的身份了。離家遠(yuǎn)行的楊絳總是分外想家,每年寒暑假都回家與父母團(tuán)聚。鐘書也從上海過來相聚。蘇州由此也成為他們感情的見證地。 1935年春,錢鐘書參加了教育部第三屆庚子賠款公費留學(xué)資格考試,最終以絕對優(yōu)勢拿到名額,成為本屆唯一被錄取專攻英國文學(xué)的學(xué)生。 鐘書將赴英留學(xué),決定與楊絳結(jié)婚后一同出國,但楊絳次年才能研究生畢業(yè),思慮后計劃提前結(jié)束學(xué)業(yè),以自費生的身份出國。因為出國深造是她的夙愿,可她一想到此去離家萬里,一別三年,實在放心不下父母雙親。 ![]() ▲1936年, 錢鐘書楊絳夫婦攝于牛津大學(xué)公園 她看著廟堂巷偌大的一座院落,前后花園,幾十間房,曾經(jīng)這里歡聲笑語,一家人都相聚在一起,如今兄弟姐妹各自奔忙,顯得家中冷冷清清。看出楊絳心思的父親勸慰她,不必過于掛念,他們會善自珍攝。 楊絳和錢鐘書的婚禮定于1935年7月13日(乙亥六月十三日)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大廳上張燈結(jié)彩,婚禮當(dāng)日賓客盈門,熱鬧非凡。 這個西式婚禮尤為浪漫隆重,多年后楊絳還自我揶揄一番:“《圍城》里,結(jié)婚穿黑色禮服、白硬領(lǐng)圈給汗水浸得又黃又軟的那位新郎,不是別人,正是鐘書自己。我們結(jié)婚的黃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熱的日子,結(jié)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警察抓獲的扒手。” 1935年8月13日,他們乘P&O公司的郵輪啟程,于9月初抵達(dá)英國。在牛津和巴黎的數(shù)年,是他們最愉悅的時光,用她自己的話說,就“好像自己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 ▲1935,新婚后的錢鍾書和楊絳搭乘P&O公司的郵輪赴英留學(xué) 他們雖身在國外,心卻與國人相通,自從1937年11月9日蘇州淪陷,久不得家書的楊絳心急如焚,原來日寇空襲蘇州,一家人逃難香山,母親在那年深秋病死于蘇州郊外的香山,父親忍住悲傷,繼續(xù)帶著家人避難到了上海。遠(yuǎn)在大洋彼岸的楊絳得知此噩耗,淚流不止,她不曾料到,婚后回門那次竟是見母親的最后一面。 楊絳晚年說:“我出國前由無錫乘火車出發(fā)去上海,經(jīng)過蘇州,火車停在月臺旁,我忽然淚下不止,感覺到父母在想我,而我不能跳下火車,跑回家去再見他們一面。這也許就是父親說的第六感覺吧,他們準(zhǔn)在想我呢,而我從此沒能再見到母親。” ![]() ▲楊絳、錢瑗、錢鐘書一家三口 命運就是這般殘酷,總以為來日方長,然世事難料,楊絳尚未歸國,卻已與母親天人永隔了。 1938年秋,國內(nèi)硝煙彌漫,戰(zhàn)火四起,他們夫婦二人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到了作別三年的祖國。中途鐘書自香港去昆明西南聯(lián)大,楊絳帶著女兒,獨自回上海。 到上海第二天她就趕忙去看望父親,楊絳暗下決心,往后定要好好照顧父親。父親人生的最后一段年歲,楊絳和眾姊妹極盡孝順,只可惜國土淪喪,兵荒馬亂,父親終究沒能熬到抗戰(zhàn)勝利,在蘇州突然中風(fēng)去世。 ![]() ▲1938年,楊絳與女兒回國途中 夫婦倆將父母合葬于靈巖山谷,從此,楊絳的父母和山巖里樹木一起安眠。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安葬完父親母親,楊絳重回老宅,當(dāng)年美麗清雅的“安徐堂”劫后幾成廢墟,后園花木干枯、雜草叢生,室內(nèi)凌亂不堪,一片狼藉。 她像多年前一樣,去廚房泡了一碗釅釅的蓋碗茶,放在父親的書桌上,奈何歲月更迭,人去樓空,一時間楊絳百感交集,坐在門檻上埋頭哭了一場。 “終不似,少年游”,如今重返故地,時移世易,物是人非,重游的人已不同于少年時的心情,隨山河歲月,年齡漸長,體悟更深。楊絳懂得了咀嚼生命的苦澀,也更珍惜那曾經(jīng)擁有卻一去不復(fù)返的甜蜜記憶。 ![]() 蘇州給楊絳太多的美好。她在廟堂巷成長,一家人相親相愛;她在振華東吳求學(xué),養(yǎng)成性格增長知識;她在“安徐堂”締結(jié)良緣,與鐘書一生一世一雙人……蘇州也給了她太多的傷痛。她的父母三姑母在此亡故,楊家舊宅被毀壞,再不復(fù)舊日模樣…… 對家人的眷戀,對母校的感恩,對往昔的懷想……往事如煙,回味無窮,蘇州有楊絳遠(yuǎn)年遺香的舊夢,留給她的一切都是刻骨銘心的,這一切無論帶著什么樣的底色,都成為生命年輪上不可磨滅的印跡。 ![]() ![]() ![]() |
|
來自: 吳越盡說 > 《姑蘇紀(j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