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質無限滿足,語言暴力,過于依賴,父母失信、撒謊,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父母吵架,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等行為都是毀孩子的教育方式。 什么樣的父母會毀了孩子?有以下九種做法的父母要注意。 01.物質無限滿足 很多家長對自己過于“吝嗇”,對孩子過于“大方”的事情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 這些學生中,有一半的家庭人均收入沒有達到當地人的平均水平。 而一些經濟情況不錯的家庭,則更是“財大氣粗”,對孩子更是“有求必應”。 事實上,在物質享受上為所欲為的孩子很可能就是寒門逆子、紈绔子弟,他們少有責任心,愛講排場,比闊氣,而且等他們長大后,不知節儉為何物,更不會理財。 02.語言暴力 很多父母在氣頭上的時候,容易說出一些很難聽的話。 雖然事后也會后悔,但說出來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已經沒辦法收回了。 而孩子聽到這些話后,自信心完全被擊碎,甚至會在潛意識里覺得,自己就應該是個笨孩子,久而久之,就真的成了一個不愛動腦子的笨孩子。 而且,父母不要指望用粗暴的語言就能讓孩子改正錯誤,相反,這反而會讓孩子意識不到自己到底錯在哪里了。 長期被父母語言暴力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內向,越來越沉默,和父母的關系越來越疏遠,有什么事都不會再與家人分享。 03.控制孩子 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人生只屬于他自己,父母能做的,只是在一旁協助,但不可以強迫孩子活成你自己心中的樣子。 父母經常對孩子說這種話,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負擔,覺得將來有出息養父母是自己一生的使命,從而忘記了自己真正的喜好和任務。 這樣成長的孩子,該有多累。 04.父母當孩子面吵架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余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么”。 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 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常處于緊張狀態,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 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05.偏心 當年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 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后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愿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32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游,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后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 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06.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 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么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 成人后,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07.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 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度。 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如果爸媽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后向孩子說明自己現在確實沒有空,并向孩子承諾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孩子的提問。 08.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于算計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眼光。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自己與孩子選擇朋友時的差異,并尊重這種差異。 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09.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贊嘆,而把孩子說成了“豆腐渣”。 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