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雪清竹的詩書畫原創作品平臺 農歷二月十五是老子的圣誕,祝他老人家普度眾生功成圓滿 今天也是蒼雪清竹的生日,謝謝群友們的支持,感恩大家! 中華文明,是大洪水之前遺留下來的上一個人紀的高度發達的文明。經過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老子集大成而創立德道文化。老子站在宇宙的層面上,包含陰陽顯隱,跨越太極弦創作《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德道經》。老子是大唯物主義,宇宙的一切都是物性的客觀存在。道是物,德也是物,只是存在著有相和無相的不同而已。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就是建設人間的德治社會和道治社會。 “是以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老子《德道經》揭示道化陰陽,道生一,一生二,太極圖就是闡釋萬物的基本模式圖。人類社會的時空環境就是一個太極“白”境和太極“黑”境的雙態環境。馬克思的思想全部集中在太極圖的白境之中,還不能夠像老子的思想自由地穿越于有相和無相之間。當然馬克思的思想具有豐富的道德理念,他是近代當之無愧的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 我們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我們東方文化是一個慧觀的內容為主體而智觀的內容為輔助的慧智性的文化系統。完全不是西方的“邏輯思維、邏輯推理加反復試驗”的這一種智識思維為主體的文化系統。 現在很多人一聽說傳統文化,常常有反感心理。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像黃河水,最上流的部分是清澈甘甜的,越往下流的部分越夾雜泥沙,渾濁苦澀。《莊子??樞浴分小叭バ远鴱男摹钡恼摂啵沂玖巳祟惏l展史上根文化產生基因變化的本因。“去性從心”,丟棄先天性慧基因而屈從于后天的心智,性慧隱而人心起。人類的后天智識搶占了生命活動的領導權以后,人類的性慧系統就再也難以逆反而重新奪回對生命的控制權。人類對于生命的解讀和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全都深陷于迷惑與混亂之中。難以重見自己的本來面目。自己后天智識的假象始終蒙蔽先天本性的真相。只有“修之身,其德乃真”才能夠恢復本性主持生命活動,掌握宇宙天地自然真理與客觀規律。 目前世界的主流文化,已經只剩下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兩大陣營。我們由于長期的自戕,自己殺自己,自己斗自己,自己否定自己,在世界舞臺上,已經處在弱勢。我們應該冷靜地看到自己道德根文化的優勢和文化基因的優勝,從而對自己的道德根文化充滿信心與自豪。不再仰人鼻息,而應當義無反顧地匯入道德根文化復興的洪流之中。 西方文化由于性慧系統基因的缺失,歷史記錄缺如,只保存著靈感和直覺這種局部元素。他們缺失的性慧系統,是一種大慧,是一種天人合一,是一種清楚明白,是一種慧觀全部結果。所以他們對許多的世界之謎,歷史現象難以正確解讀。這一點,我們很多人并不知曉,不知道自己的文化層面的高低、方法的豐富和內容的精到,就認為西方的一切解答都是真理,都是最科學的,其實他們根本沒法和中國的傳統根文化相比。特別是對人體內的觀察,對需要慧眼才能觀察到的現象,他們的記載非常地粗糙,沒有細致入微地命名。 走進中華道德根文化,最佳的快捷方式莫過于走進老子五千言,在老子《德道經》中汲取精神營養。老子被世界公認為“哲學第一人”,他的《德道經》又被稱為“百科全書”和“萬經之王”。而且老子的《德道經》在古代所有的圣人的著作之中,是唯一的一本由圣人親自動手撰寫而形成的經典。這種唯一性,使老子《德道經》成為古代經典中最為獨特的“一本正經”,沒有其他經文能夠與她并肩。 真正的古文經典,就是人類精神系統的食糧和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這種古文,也就如同人們一日三餐需要進食養身的食物,如同患病時所要服用的藥物。老子五千言對我們體內的萬象和身外的萬象,描述得非常全面,讀一生都不會覺得厭倦,越讀智慧越開。將這些道理運用到家庭。工作和社會生活中來,就很容易把握住人生的軌跡,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以上內容摘錄于熊春錦先生著作 天下歡歌圣誕時,人間山海涌花漪。 氤氳紫氣漫心扉。 千古走來傳德道,五千飛下誦靈詩。 復興盛世盼佳期。 小重山 與圣悊同生日 無限河山月與風。詩心清夢在、紫虛中。 當時穿越九千重。生此世,幸與圣真同。 步步玉玲瓏,踏平平仄仄,是重逢。 回眸一笑舞驚鴻,休問我,天上落花紅。 輕轉側,慢回眸??针A蕉滴碧悠悠。 人間拾得靈珠去,卻灑明珠春到秋。 黯黯春城煙雨,滔滔江海潮頭。 飄然風卷獨憑樓,梅弟云兄山友。 一掬流光在手,萬卷世事經眸。 解憂百姓得千秋,此事有誰知否。 滿庭芳 松下橫琴,花間起舞,芳心若許嫣然。 眉稍山色,空入水云間。 應是聽泉面壁,多少世,只此清歡。 塵緣淺,余香一縷,箋上散寒煙。 正瀟湘細雨,瑤弦裊裊,濯我清漣。 更誰見,簪遺素縞風前。 自詡風流格調,愁和怨,掃盡塵寰。 看今古,與君同德,歸去紫云天。 蒼雪清竹:大年冬至 江湖煙渺遲箋素,塵世山重隔黛眉 原創影劇本 作者簡介 蒼雪清竹,原名楊敏,女詩人,擅長寫賦,古文,小說等,熱愛書法,仕女畫,山水畫。半生嘗盡孤絕心,因得帛書老子《德道經》之誦讀,始如蝶破繭,由世間最笨女孩脫胎換骨,沐浴陽光。故愿以愛回報世界,傳遞帛書老子《德道經》之溫暖,愛和光明。 圖片來自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