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國的兒童孤獨癥患者中約有10%屬于高功能孤獨癥患者,其自閉程度較輕,智商正常或處于邊緣智商,具有較好的認知能力或認知潛力,但言語和社會交往方面的障礙還是阻礙了他們融入社會群體的道路。 一般來說,凡智商發育在正常范圍(IQ≥70),保持一定的認知和語言功能,與周圍人保持一定的情感聯系,且不伴有癲癇發作和腦器質性病變的稱為高功能孤獨癥。? 一、高功能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交往障礙 高功能孤獨癥兒童的特征主要包括有認知功能不均衡、語言及溝通障礙、興趣狹窄、注意力分散、不良行為及社會交往障礙。 高功能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交往障礙表現為:高功能孤獨癥兒童往往不合群,在與小同學的交往中,有些高功能孤獨癥兒童會接近其他孩子,并試圖建立起友誼,但他們的能力因一些因素的影響而受到限制。 如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投向其他孩子,不理解對方的感情反應和需要,不能很好地理解對方的非語言性表達,如點頭、微笑、瞪眼等,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與人交往的愿望,往往通過摟抱、拉扯等動作來表示,反而引起別人的反感與排斥,結果還是遭到孤立。 高功能孤獨癥兒童也是在所有孤獨癥兒童中可以最大限度回歸主流社會的,高功能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交往教育訓練是異常重要的。? 二、高功能孤獨癥兒童學校教育訓練 學校對高功能孤獨癥兒童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社會場所,特別是和正常兒童在一起學習生活,將使他們在社會能力方面和接受教育方面均能受益。 對于高功能孤獨癥兒童來說,學知識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視他們學會社會生活技能,社會交往能力,設法讓他們理解人與人的交流,要教給他們具體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技能的常識,使他們在社會的接觸中得到更多成功的體驗。 01培養交友的興趣 高功能孤獨癥兒童不同于一般的孤獨癥兒童。絕大多數高功能孤獨癥兒童他們的認知能力甚至超出常人,具有極強的數字記憶能力、美術、音樂等特殊能力,但是他們對人、對周圍環境卻不感興趣,甚至是拒絕認識,因此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就會很弱。所以在學校里,老師就要訓練他們對指導老師感興趣,對同伴感興趣,對參加集體活動感興趣。 學校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之一,孩子在這里會對秩序、規則、道德等建立起初步的認識,老師的態度會對其他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由于高功能孤獨癥兒童智商正?;蛱幱谶吘壷巧?,且具有較好的認知能力或認知潛力,因此,具有與正常兒童一起學習的前提條件。 所以在這種前提下,老師可以引導孩子們都來關心幫助孤獨癥兒童,主動和孤獨癥兒童一起玩,這會起到兩方面的效果:對于孤獨癥兒童來說,他和大家在一起會產生愉快的體驗,有助于擺脫沉溺于自我世界的傾向;而對于正常兒童來說則可以滋養一顆仁愛之心,而這些恰恰是獨生子女身上較為欠缺的。 老師更可以在班上選擇幾個有威望或人緣好的孩子,有意識的讓他們與孤獨癥兒童建立起玩伴關系,幫助他提高交往能力。? 02對不良行為在寬容的基礎上加以引導 孤獨癥兒童在社會交往上所表現的行為差失,常是源于他們大多不會解讀別人的反應,更不會做出恰當的反應。 如有些孤獨癥兒童在老師講話或上課是常常會下座位,是因為他不理解為什么非要坐在那聽講,而不能到旁邊去玩玩具;有的孤獨癥兒童有拉扯或拍打其他小朋友的行為,可能是想跟他們玩,卻不知道該怎么樣表達;有的孤獨癥兒童尖叫則可能是為了引起他人對自己的注意,或者是因為他已經感覺沒有能力控制目前的狀況而對內心產生壓力做出的一種宣泄;等等。 對于這些行為,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對其寬容一些,不要立即采取嚴厲批評。但是并不意味著任其差失行為發展下去,應該想辦法探究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幫助他糾正。 如果他想引起別人的注意,老師可以教他走到伙伴面前打招呼;對于上課是愛下座位的孤獨癥兒童,老師可以安排他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發現他開小差或想下座位時及時制止他。 03社交故事訓練 孤獨癥兒童在社交溝通過程中,難以從人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信息中抽取恰當的資料,也不善于發掘背后隱藏的意思,因而出現種種的社交溝通障礙,面對不同程度的困難。 而社交故事教學法,既能讓兒童有充足的時間去理解當中的意思,也可以在有需要時隨時翻閱資料。社交故事從五個部分---人際關系、學校、家庭、照顧自己和外出一方面將復雜的社交溝通過程簡單化,促進兒童對社交處境的理解,從而提升他們的社交溝通技巧,減低與人交往時的困擾。 另一方面,社交故事針對孤獨癥兒童學習上的特性和困難而加以調節和配合,提高兒童對日常社會交往處境的理解,引導正確的社會交往行為、態度和反應。 社交故事的表達方式簡潔清晰,易于理解,讓孤獨癥兒童能直接“閱讀”(有配圖)有關的社會交往資料。再加上故事內容語調平和,表現出對兒童的包容,有利于引導孤獨癥兒童建立恰當的社交行為和態度。 提升高功能孤獨癥兒童在普通教室內的學習能力,是回歸主流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學前教育與義務教育在形式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幼兒園里訓練高功能孤獨癥兒童在老師教授知識時能坐下來不離座位,是為其將來能進入正常小學學習做的一項十分必要的準備。 04環境適應能力訓練 高功能孤獨癥兒童在進入主流社會之前,首先要具備較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包括外部環境(主要指教室、設施、周遭物體等)和人際關系(主要指老師和同伴)適應能力。 因為孤獨癥兒童在遇到新的環境刺激時感覺能力和適當的處理調節能力有缺陷,因此,他們對于新刺激常常會引起一系列嫌惡、抵抗、排除等感覺反應,這些都不利于高功能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交往。因此,要訓練環境適應能力基本達到環境的需求,有接觸環境的愿望,并具備物品、地點、事件的記憶和分辨能力。 我們要訓練高功能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首先要開發其社交理解的技能,主要體現在玩上。因為“玩”有內部動力而不需要外界獎勵或要求,愉快、積極地參與自由選擇的活動可以靈活改變規則,新奇而不是照本宣科。 在此基礎上訓練與他人接觸和建立關系,這主要是提高高功能孤獨癥兒童對人存在的意識,引導學生與別人目光接觸,制造機會令學生需要他人協助;訓練游戲技巧,提高基礎學習能力,這主要是訓練兒童專注力、模仿力,使能學會遵從簡單的游戲規則,增強假想能力,幫助學生明白輸贏的規則,學習面對勝負; 學習一般的社會交往常規,增強和訓練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以適應不同的社交場合;認識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發展恰當的人際關系,主要是讓他們學會愛護、幫助、關心和尊重別人,要讓他們明白應與不同關系的人,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理解他人的表情及舉動,明白別人的想法和感受;培養善用余暇的習慣,要讓他們學習使用社區的公共設施,培養良好的興趣和嗜好。 最后,運用視覺提示,如圖像和文字協助學生環繞特定主題與人進行持續的社會交往活動,加強學生與人交往的技巧。? 三、高功能孤獨癥兒童家庭教育訓練 在教育高功能孤獨癥兒童的過程中,家長擔任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編寫兒童社會交往訓練計劃時,要先同家長一起研究哪些內容是兒童最重要的、最迫切要學習的。確定后,請家長配合學校,與老師一起實施學習計劃,這樣效果會非常顯著的。 01家長要做好長期教育訓練的準備 要勇敢面對現實,爭取社會理解和支持,讓兒童大膽地走入社會,走出封閉的天地,以利于教育訓練。 02與高功能孤獨癥建立正常的親子關系 ①:多考慮使用與一般人溝通方式來進行教導。 ②:不要事事都替他做好、想好。 ③:等兒童轉頭看著父母時,父母才開口說話。 ④:沒有反應并不表示兒童完全不懂其意。 ⑤:兒童自言自語或回聲式說話時,父母立即插入或打斷。轉移其注意力。 ⑥:以固定的作息時間來訓練兒童,什么時候吃飯,什么時候做功課。 其實,每個家庭對自己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都不同,高功能孤獨癥兒童是能夠成為在家庭中和社會中重要的一員。 |
|
來自: 昵稱78880295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