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二年(222年)六月,劉備在征討東吳失敗后,因無臉回成都面見諸葛亮及群臣,而居住在白帝城。 次年四月,劉備病危,召諸葛亮前來安排后事,他躺在龍榻之上,對諸葛亮說出了一段臨終遺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成為成都之主。”(《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 諸葛亮聽了這番話,汗流浹背地哭著說:“臣一定為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關于歷史上這段著名的托孤故事,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認為劉備完全信任諸葛亮,這種境界也是古代君臣關系的最高典范。 另一種意見則是,劉備的這番話并非出自其真心,他對諸葛亮心懷猜忌,但又不得不托孤于他,于是說出這樣的話來,這也等于是直接把諸葛亮逼到了沒有回旋的余地,從而不得不至死效忠。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輔佐17歲的劉禪即位,劉禪登基后,加封諸葛亮為武鄉候,領益州牧,并準許他開府治事。 由于蜀漢政權的地盤基本上是以益州為主,讓諸葛亮領益州牧,其實也就是把全國的行政權力交給了諸葛亮。所謂開府,就是由諸葛亮建立自己的一套辦事機構,這就相當于蜀漢政權里的一個獨立王國。 為此,劉禪還專門說過這樣一句話:“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三國志·后主傳》),這短短的八個字,就是說蜀漢的各種朝政大事均任憑諸葛亮處置,而作為皇帝的我,就管些祭祀天地和先人的禮儀事務吧。 于是,蜀國的所有軍政大事,都交由諸葛亮處理,劉禪只是做了名義上的蜀漢皇帝。從此,蜀漢政權進入了一個以諸葛亮為首的新時代,諸葛亮從此也算是權傾朝野,位極人臣。 在劉備稱帝之前與之后,劉備是自己這班人馬的頭領,雖然他大多時候是聽從軍師諸葛亮的意見,但不聽的時候,也就不把諸葛亮說的話當回事。 比如,當東吳的孫權派呂蒙偷偷奪荊州,并殺掉了關羽之后,憤怒的劉備根本聽不進諸葛亮的意見,而是獨自帶兵去找東吳報仇。 而劉禪主動聲明由諸葛亮全權執掌蜀漢軍政大事,表明了他對諸葛亮極度的信任,大概他也知道自己的幾斤幾兩,沒有治國的本事,還不如全讓諸葛亮來操心呢。 劉禪還尊稱諸葛亮為“相父”,這又是表示了劉禪對諸葛亮的高度信任。 沖著劉備劉禪父子對自己如此的信任,諸葛亮只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地繼續走劉備未走完的路。 然而,“興復漢室”這條路注定是山高水長,步步艱辛,諸葛亮“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僅僅11年后,六出祁山的諸葛亮就隕落在了五丈原,年僅53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