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古詩文閱讀與寫作 # 第一季 總說 ![]() 閱讀與寫作 觀察,思考,聯想,想象, 中心,選擇,成文。 寫景,狀物,寫人,敘事。 觀察日記,改寫古詩,擴寫古文。 課上寫作與課下寫作結合 閱讀帶動寫作,寫作促進閱讀。 彰顯文化氣息。 啟迪智慧,打開思維,提供方法。 童真童趣,自由寫作。 高標準,嚴要求。 讓閱讀豐韻而有趣味 讓寫作豐富而有意味 ![]() 閱讀與寫作 以杜牧《山行》為例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作者介紹 杜牧(803-853),晚唐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學者。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以七言絕句著稱,境界特別寬廣,寓有深沉的歷史感。如《赤壁》、《題烏江亭》、《過華清宮》、《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絕句》、《山行》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名篇。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于李白與杜甫。 講解 《山行》是詩人杜牧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在這首詩中,杜牧以情馭景,敏捷、準確地捕捉足以體現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匯其中,使情感美與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為一體。 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于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解詞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石徑: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讀xiá ,為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的深處;“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車:轎子。 坐:因為。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 閱讀與寫作 第一層次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戶人家。 停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 閱讀與寫作 第二層次 在一個深秋的傍晚,我乘著轎車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去游玩。 行走在山中,我被眼前的情景緊緊吸引住,連忙叫馬夫停下來,想好好地看看。遠處,連綿起伏的山高聳入云,在夕陽的映照下,像穿山了一件紅外套。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像九天仙女甩下的銀綢鋪在山間,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山間忽隱忽現的幾戶人家,從屋頂冒出的裊裊炊煙,更像仙境一般。走在山中,漫山遍野的楓樹火紅火紅的,紅得那么鮮艷,紅得那么熱烈,紅得那么迷人。 我撿一片楓葉,真的比二月鮮花還要紅。 杜牧《山行》改寫 山行 文/木下客 我從遠方而來,千里迢迢,現在要登上一座不知道名字的山峰。 正是秋天傍晚的時候,那座山出現在了我的面前。 抬眼望去,山色有些清涼,秋天讓山的顏色變得有些灰暗了。一條用石頭鋪成的山路,曲曲折折,蜿蜒而上,忽明忽暗,似乎沒有盡頭。白云在高遠處飄飄緲緲,舒卷自如。然而就在那白云繚繞的深處,點綴著幾處人家,隱隱約約的,似有時無的。秋天帶給我的一絲一絲的涼意,慢慢的好像消失了。 拾級而上,崎嶇的山路更加崎嶇,氣喘吁吁,有點走不動了。可是忽然,在不經意間,我發現了一片紅紅的東西似乎在燃燒,定睛一看,原來是一片一片的楓樹林,而那燃燒的火焰,便是楓樹的葉子。多么熱情的顏色啊!多么壯麗的顏色啊! 在這秋天微冷的山中,在這秋天寂靜的時刻,能不讓人心曠神怡嗎?我不由自主的停下了轎車,沉醉在這忽然而來的美景中。 人們說,二月的春花是姹紫嫣紅的,是嬌艷欲滴的;但是在我的心中,眼前看見的秋霜染過的紅葉,才是心靈里最美妙的夢境,才是生活中最歡喜的時光啊! 寒山,白云,有人家;石徑,楓葉,映晚霞。渾然忘卻,我在哪兒? 這真是一次奇妙的山中之行,令我久久不能忘懷。 (434字) ![]() 歡迎加入每周一次的文化之旅 歡迎參與閱讀寫作的思維游戲 希望時間和知識能同步增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