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饑餓”這個詞,似乎有些陌生和遙遠了,那不是非洲的沙漠邊緣、赤道兩側草棚茅舍的事嗎?那不是南亞洪災之后或者阿富汗戰亂時的情景嗎?那不是電影里的老故事嗎? 且慢。僅僅退回不多個年頭,我們有很多同胞也都嘗過吃不飽的苦頭。“且祈麥熟得飽飯,敢說谷賤復傷農”,等到了麥收、秋后才能吃上一段飽飯,這可是祖祖輩輩的親身經歷呢! 且看今日,吃飽穿暖成了最普通的事。吃飽飯本是好事,但也不能太飽,若是“撐腸拄肚礧傀如山丘”,那不就是撐出了毛病?縱然看遍中醫西醫心肝肚肺本兼各科也是無濟于事,不信你看一份“病歷”: 吃了飽飯,就有了享受“標配”的本錢。看如今城鄉里的一些土豪,最明顯的“標配”就是深宅大院,豪車美女,酒池肉林,鼻孔撩天,外加卡地亞金框眼鏡,只是透過鏡片滿是原始的粗野鄙俚。“標配”中也包括不少化學添加劑,比如“德”與“善”就常掛在嘴邊,就跟真事似的,這里用得著沙奶奶的怒斥“你忠在哪里義在何方”。孔老夫子早就看不上了這類“吃飽撐的型”,不厭其煩地告誡后人“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說君子飲食不貪圖奢靡,居住不貪圖安逸。我們知道孔圣人最喜歡顏回,為啥?人家顏回不僅敏而好學,而且生活保持清貧,乃真君子,所以深得師爺的信任。吃多不光是忘了祖訓,硬給撐成個橫路敬二,這病可咋治? 吃了飽飯,就有了逞能作妖的底氣。駕著Ghibli、Cayenne之類,肆意穿梭在車流當中,猛踩油門,技驚四座,“嗡”地一聲尾巴竄出一股黑煙;為了顯其“異類”,設法擠到其他車的前面,超車轉彎不帶打轉向燈的,立馬現出了猥瑣無教的原形。近年來豪車撞人事故、各種違章卻囂張跋扈的事,更是時有發生。數千年前一位不知姓名的先人有言:“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叱責的正是這種人,你說那時的文人眼光怎么如此“毒辣”嘢?說是“皇上英明”,抬轎子,瞎扯淡,哲學家、文化人才英明。不過話也夠狠,死不死先放一邊,倒是玷污了一輛好車是真的,痛哉惜哉! ![]() 吃了飽飯,就有了各種攀比的資本。飽食終日,人也容易浮躁,《呂氏春秋》中記載“侈樂……以巨為美,以眾為觀,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比你大,比你多,比你出奇,老祖宗早就切中了國人的要害,向來好大喜功,自我較勁,人人都想當“老大”。有個著名的“城市劃線分類”被廣泛引用,據說城市分為一二三四五線(類),憑著一兩個經濟指標就可以劃分等級嗎?你可以抗拒國家有關的城市分類和定位,但不必擾亂人們的視線。照此分類法,華盛頓最多五線,北歐小城打入八線也不新鮮,唐寧街10號的小門也該換成高大的門樓才符合“一線”規格,“相府”不像樣,吃沒吃相,坐沒坐相,小氣得很。好事的民間人士吃了飽飯,酒酣耳熱之后,個把時間整出各式各樣的“排名模板”,發至網上,以資滿足“黔之驢”的好奇與虛榮;有些團體機構也是官差無事,弄一些名堂出來湊熱鬧,裝作“鄭重其事”,其實多半是“受人之托”“按質論價”的產物,吃公糧卻成了效忠某些部門或地方私利的犬馬。人們在各種“比較”中,并未體會到“排名辨優劣,對比出真知”的科學精神,反倒是隱約窺見“浮夸風”“大躍進”的影子,還有“窮人咋富”之后的虛浮攀比風氣。我看倒是不用急著“排位子”,先解決了街道上隨處可見的隨地吐痰這一條再吹不遲。 吃了飽飯,人會失去自我。有一個簡單的邏輯:祖祖輩輩當慣了乞丐,當有朝一日“咸魚翻身”,就會以“補償”的心態去做老爺,耍耍老爺的威風。看看到處的窩里橫,夠威風;看看能養活上千萬人的飯店餐桌上的殘羹冷炙,夠氣派。不過呀可別拿出去,這“習慣”若是延展到了海外,各種炫耀比闊,各種陰損算計,各種自私頑劣,其畸形做派恐成令人斜視的街頭一景,別提“自尊”和“地位”啦,先搞清楚“我是誰”才好。那里就是滿大街的小車、破車,稀有攀比排場;似乎也沒人在意紐約華盛頓辛辛那提都是“幾線”,也沒見幾個“幞頭帽翅”耀武揚威的樣子,步行去坐地鐵然后提籃買菜的事并不少見……“物質第一”已成我們不少人靈魂深處的信條,而“發霉”的物質卻連馬勃牛溲也不如,比方說當你發現一輛橫沖直撞亂竄、嗡嗡刺耳的邁凱倫,你絕不會羨慕那個月牙圖形和一串字母的“高大上”,這時的它不過是一個“異類”——“地排子”里裝個未開化成人的東東,遮人耳目的“仇富”謬論也不攻自破了。 吃了飽飯,腦滿腸肥,人容易長脾氣、生毛病。飫甘饜肥不得了,若再混進某個“圈子”里,更是裝不下了。各種自我賣弄,刷存在感,善于自吹者,常常忘恩負義,“扒高踩低”,對上溜須拍馬、對下打壓貶低,“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識衣衫不認人”。小時候去親戚家拜年,遇上一位久聞大名卻從未見過的遠房表哥,正在桌上對著幾個老農民說得起勁,“省委大院”啦,“邢×智”了……“表哥做啥工作?”世面甚少的我有些好奇。他顯然不歡迎我的“闖入”和提問,小聲揶揄道:“開車的……”看來是吹錯了地方,一時間空氣中有些尷尬,但我依然覺得表哥還算可愛,至少沒把自己說成是省委常委啥的!我有親姑舅家的19個表兄弟姐妹,遠房更多,唯獨與這位遠房表哥30多年再無緣見面。我們看過一個“獅子與驢”的寓言故事,講的是它們兩個一起去狩獵,毛驢本是仗著獅子的威風而生存的,卻不知深淺,自以為是,終為人所譏。這還不錯,柳宗元老先生筆下那頭可憐的驢子,看不出個眉高眼低的,“黔驢技窮”之后讓老虎摸透了脾氣,直接給干掉了,情狀可憐,亦使人心脾凄動噫! ![]() 吃了飽飯,也會大腦缺血,添了忘性。如今人們感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怎么回不到從前了?“真誠”二字怎么難寫了?“問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現實”越來越近,感恩之心漸遠,“炎而附,寒而棄”,魂不守舍,六神無主,無原則、無厘頭的淡漠、疏離,已屬平常之事。就說同事,過去的老職工,工友之間、師徒之間、甚至干群之間,大都思想樸素,講情講義,一起從艱苦年代走過來,很多人有一輩子的交情,多少年了提起來還是熱熱乎乎;現在呢,情如市場,現躉現賣;人如餐巾,用完便棄。似與格局、心胸有關,但又不大貼切。一個上班人一旦離開單位,無論退休還是調離,誰還理你?即便有過出手相助、付出心血,也備不住“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也,呵呵,生活中常有新的“下家”和“東家”,也是個“新桃換舊符”,而心懷感念、推己及人者幾人?好在真誠與良知自有光華,無需回報,正如一位文學家所言:“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 吃飯這件事,老同志都還記得從前的糧食和副食是“憑票供應”的,供應量的多寡按照不同的性別、年齡、工種而有差異,成人一天就是個1斤或者8兩的樣子,人們缺油水,沒“好肚油肚”,按“定量”吃飯往往只能落個“半飽”,見了“好吃的”流哈喇子,缺嘴,趕上不花錢的“大食堂”或者酒席啥的,一個壯漢一口氣能吞下8個饅頭, 信不?不過,那時平日里的“半饑半飽”狀態,食不果腹,并日而食,倒是省了浮躁的麻煩,人們也沒閑心、沒“余力”去逞能啥的,也不容易得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看來饔飧不繼,也是自有裨益。 ![]() 當饑餓已成過去時,我們可能面臨“精神饑餓”的來襲。有一句話這樣說:“人在饑餓時只有一個煩惱,吃飽以后就會生出無數的煩惱。”其實也未必,飽食終日之后也可以“無所用心”的,宋人劉黻有曰:“飽啄天這分,吾何泣遠涂!”嘿,想開了,飽食便罷,何必管他遠方?歲月靜好,樂在其中就是。人說沒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怕就怕是“三世希不失矣”,“飽啄”不久歟! 但凡“病例”,大都因體內毒素的積累。按照中醫理論,一個人吃得過飽,易阻于中焦而生濕熱,引發腸胃疾病和大腦遲鈍。看來是“半飽”剛好,那不妨每餐少吃個一二兩試一試——趁著“此心湛然”,還是可以找到爹媽的,“北”就在房屋的背面,通常是背著太陽走。(2022.2.3) 作者李錫文,一個“60后”的寫作者、思考者。穿行于澎湃的文化光影中,撥開霧瘴,探索本真,推動文化反思和回歸。癡人譫囈,杞人憂天,有作品若干,榮譽若干,不足齒數者若干。 |
|
來自: 歲月靜好nbt7m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