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45歲的彭玉麟接到升官諭旨,讓出任安徽巡撫。這本是好事,但他還是決定辭官!曾國藩勸說:“你要為家族著想。”不料,他油鹽不進:不干了!于是,上疏辭官。但三道折子遞上去,清廷還是不肯放人,無奈下,曾國藩替他寫了一道折子,這樣四次推拉下來,朝廷終于斷了讓他做安徽巡撫的念頭。 沒有科舉功名在身,無數人苦熬一輩子也抵達不了的位置,能有這等好事,可以說是“祖上冒了青煙”,他為什么毫不動心呢? 彭玉麟在折子中寫了三點理由:一,他認為自己僅僅讀了縣學,就開始領軍打仗,法律經濟一概不懂,恐怕會耽誤大事;二,從軍之后,一直率領水師作戰,國家用兵之際,去做巡撫也是國家的損失;三,自己的性格偏激,不懂變通,不適合做這等大事。于是就有了開頭的一幕。 然而,這僅僅是他開始辭官的一個開端。 1864年,他辭任漕運總督。 這時候,他的水師與曾國荃的陸軍,已經是湘軍的左膀右臂。漕運總督無疑是個肥差。但彭玉麟堅決不肯上任,在奏折中說到:當年投軍是為國效力,如今太平軍已滅,我再繼續當官就是貪戀權位。清廷無奈,只好準他回去修養,仍然負責巡視水師。 1881年,辭任兩江總督兼南陽通商大臣。 這個官職僅次于直隸總督,地位十分顯赫!但彭玉麟依舊回絕,說自己一介武夫不懂、不善理財、不懂洋務,還是別耽誤大事了。朝廷拗不過這個異類,改由左宗棠上任。 幾年下來,彭玉麟擔任的全是虛職。面對這樣一個功勛卓然卻無欲無求的大將,清廷總覺得過不去,好歹留個退休待遇也行啊,讓他安度晚年。 于是,1883年,又給67歲的彭玉麟授官,讓他擔任兵部尚書。這次彭玉麟也照常上疏辭官,稱自己年老,希望返鄉養老。 但很快,他的態度轉變了。因為邊疆傳來消息--中法戰爭爆發了。年邁的彭玉麟當即動身,毫不推辭:“今廣東防務吃緊,世事艱難。臣一息尚存,斷不敢因病推諉,必以身報國,畢臣素志。” 以前,他屢辭高官,有人說他自命清高,沽名釣譽;有人說他看似憨直,實際很聰明,懂得激流勇退;還有人說他是想以退為進,撈取更大的官職。 但彭玉麟勇任中法戰爭前線欽差大臣,卻讓當時的官員相信,這位特立獨行的老將,真的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聽到他奔赴廣東,張之洞也改變了以前對他的看法,走馬上任,擔任兩廣總督,與彭玉麟共事一方。后世史學家公認,中法戰爭能不落下風,尤其是馮子材鎮南關大捷,這些離不開彭玉麟與張之洞的竭力抗戰。 但中法戰爭的結局,以接受和議的屈辱方式收場。這一勝負顛倒的戰果,讓年老體弱的彭玉麟,身體幾乎垮掉。他又開始上疏辭官,但是清廷不肯,就讓他巡閱長江五省水師差使。 最后一次巡視抵達安慶時,安徽巡撫陳彝迎接,看到彭玉麟步履蹣跚,老病纏身,就請他去城里休息。但彭玉麟依舊像往常一樣,堅持與將士住在船上。很快身體就撐不住了。 見此情景,陳彝趕忙上奏朝廷,說彭玉麟確實病得厲害,還望準許老人回鄉養病,朝廷這才松了口氣,一生都在辭官的彭玉麟終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衡陽,渡過了他的余生。 @半夏悅讀1890年,光緒十六年,彭玉麟病逝,享年74歲,謚號“剛直”。他的去世,被史學家稱為“大清最后一抹斜陽的消逝”。 曾國藩曾評價彭玉麟:“烈士肝腸名士膽,殺人手段活人心。”不得不說,曾國藩的看人眼光,他看到了彭玉麟的一生剛直與救世擔當。 彭玉麟生性不喜追名逐利,家國有難卻絲毫不推卸,這樣的思想境界,放在任何時代都是值得稱頌的。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留言評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