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至《本草綱目》羌活和獨活是產地不同的同一味藥,如云:“獨活一名羌活。”“[時珍日]獨活以羌中來者為良,故有羌活、胡王使者之名,乃一物二種也。”所以至《本草綱目》上只有獨活,沒有羌活,羌、獨二藥尚沒有分開。宋《本草圖經》雖然已經認識“紫色質密者為羌活,黃色作塊者為獨活”,但還是認為是一物二種。雖然金元時代劉完素的大羌活湯和李東垣的羌活勝濕湯,表明醫家已經在臨床上將羌活、獨活作為二藥而同用,但尚沒有得到本草學家的認可。 羌活和獨活在本草書中分為二藥可能始白清初。《本草求真》記載:“羌行上焦而上理,則游風頭痛、風濕骨節疼痛可治;獨行下焦而下理,則伏風頭痛、兩足濕痹可治。二活雖屬治風,而用各有別,不可不細審耳。”這不但將羌、獨分為二藥,而且羌上、獨下之說也由此開始。以后《本草正義》提出羌、獨活合而用之,才能治療“身半以上,身半以下,手足上下交痛”。這些觀點一直指導著中醫的臨床。 那么,羌活是否僅用于上焦呢?也有古人認為羌活能走竄全身,通治諸節。《本草匯言》記載:“羌活功能條達肢體,通暢血脈……故上行于頭,下行于足,遍達肢體,以清氣分之邪也。” 筆者的臨床體會羌活走上不走下的認識是偏面的。羌活對全身的關節疼痛都有療效,并且臨床上大多數免疫病性關節炎都具有多發性、游走性的特點,上下肢同時或先后累及。羌活上下肢關節炎都能治療,不可泥于羌獨上下之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