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能不食十二日,惟書安可一日無。陸游言:一個人可以十二日不吃東西,但不能一天不看書。可見讀書在古人心中的重要性,讀書不僅能使人明智,也能讓人改變命運飛上枝頭變鳳凰。 在三十年前,努力改變命運的一代人是如今被看不起的中專,中師生們。那時候能夠考上中師中專,就是八輩子修來的福分了。如今被人嫌棄看不起的中專,中師生在以前卻是最榮耀的學歷,那時候的中專,中師生一開始包分配,甚至有機會進入干部編制。 這在當時就是妥妥的改變命運的機會,那時候的青年男女還不是趨之若鶩,努力地去學習呀! 之所以當時會開設中專,中師,是當時的國家形勢需要。當時處于大發展階段,社會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建設市場,建設項目。因此當時國家開展中專,中師,力求在最短時間里培養出一批人才為國服務。 如果把92年以前的中專,中師生放在現在進行比較,那么基本等于如今人人向往的985,211學校。 一、中師,中專生受歡迎的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香餑餑就是中專,中師生。當時考上中專,中師是農村孩子最渴望的事情。因為你只要考上它們,就等于命運改變,上編制劃為城市戶口或者是包工作,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但你以為中專,中師很好考么?一個縣萬名考生只錄取前五十,這就是萬里挑一的嚴格標準。而你想要有具備考中專的資格,前提是你需要通過預考并名列前茅,如此你才能拿到參加中專考的"資格證"。 中師相對于中專,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加嚴格,考上中師的學生必然是品學兼優。在考上之后,還要進行多學科,多項目的集中培訓。如今的人認為中專不如高中,而在那時中專才是上品,只有落選了中專的人,才會被迫無奈去選擇高中的。且當年高中錄取分數線遠低于中專,中師,也就是說當年具備中專,中師學歷的人,是妥妥的人上人,是學霸。和如今的985,211學生相比也不會差。 二、時代變化,中專,中師生開始不受歡迎92年以前的中師,中專生一畢業,就能成為大廠技術工人或者高校教師。甚至于當年選擇機關工作人員,也是直接從教師里選拔的,而當時大部分教師持中師學歷。 這在當時來說,儼然是一份鐵飯碗。即便那時的中師,中專生是剛畢業,他們也會被分配到一份體面的工作。然而在1992年后,隨著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專,中師生開始不具備含金量了。 一方面是錄取要求不再那么高要求,一方面也是國家形勢變化市場經濟開始發展。大量外來資本進入導致了眾多外企在國內的生根發芽。當時的外企職位在薪水酬勞,福利待遇方面遠勝本土企業,所以許多人趨之若鶩都到外企發展。 而外企主要看中學歷與能力,如此他們更加重視學歷,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有許多越多的人上大學。隨著大學畢業人數越來越多,自然中專,中師便不具備什么含金量了。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本科生錄取率百分之七十。 2000年開始,中專包分配的制度就從此成為了歷史。05年前后大專院校推行3+2模式,大專,中專的錄取難度下降,也就意味著初中畢業生們的首選方向發生了變化。他們寧愿選擇高中一步一步腳印上大學讀研,也比上中專要好。中專,中師已經成為了雞肋。 30年前的高中,中專畢業生是能直接當老師的,如今的高中,中專生不具備參加工作能夠達到的學識資格。 三十年前的中專,中師畢業生,到了現在可能當了學校校長的都有。 總結三十年前的中專,中師生是時代的產物,它是許多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機會。當時許多農村孩子靠著讀中專,中師改變了命運,而現在的985,211學生即便比普通學校學生厲害一些,也不過是高了他們一步而已。他們還是要自主擇業,以及找工作。 當然中專,中師生對于當時的中國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大量的中專生進入技術崗位填補勞動力需求,中師生當老師教化鄉民,為農村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