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希恕馮世綸六經八綱辯證思想體系里,少陰病屬于表陰證,也即病位在表的陰性證,認為其脈象與太陽病相對,脈微細且一定是浮脈。這一點值得質疑。理由如下。在傷寒論中,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按照胡希恕辯證思想,太陽病脈浮,是由于人體感邪后大量津液短時間充斥體表而發生的陽性病證反應。比較合乎邏輯的是,少陰病,必然不會有大量津液短時間內充斥體表,其陰性病證反應只能達到脈微細的狀態。津液欲達表而不能的傾向,使得患者但欲寐。其脈趨向于浮,卻因陰性反應而介于浮沉之間。陽明病脈象呈現浮脈,太陰病脈象呈現沉脈。既然里證的陰陽性脈象反應各有不同,為何表證的陰陽性反應就一定呈現浮脈?況且在傷寒論中太陽病脈象是浮脈,是有明確的條文支持的,而少陰病脈象只提到脈微細,并未提及是浮脈的微細。綜上所述,關于少陰病的脈象一定是浮脈這一論斷,值得質疑商討。 |
|
來自: 清輝61clpwg281 > 《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