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匯編字學典第九十卷目錄 書法部藝文二〈詩〉 書 唐李嶠 御題國子監門 薛存誠 賦虞書歌 賈耽 對御書后一絕 釋亞棲 書懷素酒狂帖后 楊凝式 山寺見楊少卿書壁因題其尾 馮少吉 臨池歌 宋劉子翚 觀王氏書 梅堯臣 和子由論書 蘇軾 和人求筆跡 前人 酬德相論書 沈遼 暇日弄筆戲書 陸游 贈楊友直 元虞集 題子固所藏鮮于墨跡 貢師泰 題紫微老人大字歌 歐陽元 學書 楊維禎 次韻答賓之作書戲效拙體 明吳寬 祝京兆法書歌 王世貞 書法部選句 書法部紀事 字學典第九十卷書法部藝文二〈詩〉《書》唐·李嶠削簡龍文見,臨池鳥跡舒。河圖八卦出,洛范九疇初。垂露春光滿,奔云骨氣馀。請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虛。《御題國子監門》薛存誠宸翰符元造,榮題國子門。筆鋒回日月,字勢動乾坤。檐下云光絕,梁間鵲影翻。張英圣莫擬,索靖妙難言。為著盤龍跡,能彰舞鳳蹲。更隨垂露像,常以沐皇恩。《賦虞書歌》賈耽眾書之中虞書巧,體法自然歸大道。不問懷素只攻顛,豈類張芝惟劄草。形勢素奇筋骨老,父子君臣相揖抱。孤青似竹更颼飗,闊白如波長浩渺。誰能方正不隳倒,功夫未至難尋奧。須知孔子廟堂碑,便是青箱中至寶。《對御書后一絕》釋亞棲通神筆法得元門,親入長安謁至尊。莫怪出來多意氣,草書曾悅圣明君。《書懷素酒狂帖后》楊凝式十年揮素學臨池,始識王公學衛非。草圣未須因酒發,筆端應解化龍飛。《山寺見楊少卿書壁因題其尾》馮少吉少卿真跡滿僧居,祇恐鐘王也不如。為報遠公須愛惜,此書書后更無書。《臨池歌》宋·劉子翚君不見,鐘繇學書夜不眠,以指畫字衣皆穿。當時尺牘來鄴下,錦標玉軸爭流傳。又不見,魯公得法屋漏雨,意象咄咄臨千古。斷碑零落翠苔封,直氣英風猶可睹。元常獨步黃初際,清臣后出今無繼。風神迥出本天資,巧力亦自精勤至。羨君好尚何高奇,寒窗弄筆手生胝。向來失計墮塵網,銳氣直欲摩云飛。男兒舌在心何怍,卻擬臨池尋舊學。要須筆外見鐘顏,會自蛟龍生掌握。銀鉤石刻余何愛,勸以短歌君勿怠。他時八體妙有馀,此歌儻可君紳書。《觀王氏書》梅堯臣先觀雍姬舞六幺,妍葩發艷春風搖。舞罷英英書大字,玉指握管濃云飄。風馳雨驟起變怪,文鰩晝飛明珠跳。席客聚立驚且嘆,筆何勁健人柔夭。昔時裴旻能舞劍,丹青助氣精神超。藝雖不同意有會,世事相假非一朝。《和子由論書》蘇軾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貌妍容有顰,璧美何妨橢。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娿娜。好之每自譏,不謂子亦頗。書成輒棄去,繆被旁人裹。皆云本闊落,結束入細么。子詩亦見推,語重未敢荷。邇來又學射,力薄愁官笴。多好竟無成,不精安用夥。何當盡屏去,萬事付懶惰。吾聞古書法,守駿莫如跛。世俗筆苦驕,眾中強嵬騀。鐘張忽已遠,此語與時左。《和人求筆跡》前人麥光鋪幾凈無瑕,入夜青燈照眼花。從此剡藤真可吊,半紆春蚓綰秋蛇。《酬德相論書》沈遼野舍老馀生,雅尚今已愜。不逃世憂患,馀事寄巾蹀。行尋青山轉,坐對青山疊。欲隨白云去,儻與幽人接。德相屢相過,老夫寧足躡。由來廢井水,不如長劍鋏。往往論書法,軒軒兩目睫。中郎石經在,元常表軍捷。漢魏多傳人,至宋有遺帖。唐室初最盛,漸衰自中葉。歐虞緬誰嗣,顏柳何足躐。篆籀昔難工,草圣誰敢輒。巨山作散隸,雄古掀龍鬣。貞觀喜飛白,凌厲騰春蝶。豈特溪神觀,直可祛鬼魘。古人有所寓,天性難必協。所志有小大,其才有勇怯。或憚懦文雅,或軒昂豪俠。或轉戰鞍馬,或驅馳弋獵。或發于止諫,或得于訟牒。或奮奪床陛,或造成裓褶。或為神所追,或自勢所劫。或醉以賈禍,或詐以行諜。或習于娛樂,或勞于呿嗋。有燦如文錦,有勁如金梜。有倚如戈鋒,有點如山嶪。有駚或如波,有媚或如靨。或騰如煙霏,或落如鳥跕。淵妙欲飛動,拙惡愧偏擪。當寢或不寐,當晝亦忘馌。有譽終甚微,或毀則群囁。為功有不至,考古安能厭。十年幸能就,萬金毫豈浥。金玉敷卷軸,龍蛇閟箱笈。是惟小夫技,寧當丈夫業。《暇日弄筆戲書》陸游草書學張顛,行書學楊風。平生江湖心,聊寄硯筆中。龍蛇入我腕,匹素忽已窮。馀勢尚隱轔,此興嗟誰同。《贈楊友直》元·虞集雒陽楊友直,字儗漢中郎。畫若錐穿石,垂如雨漏墻。舞花羞女美,醉草笑僧狂。昨日鴻都學,煩君寫數行。《題子固所藏鮮于墨跡》貢師泰一自昭陵藏墨本,書名誰復更超群。忽傳河朔專行草,不讓吳興變隸分。黃鵠夜深隨落月,白鵝秋冷化孤云。風流賴有張公子,雪繭封題比右軍。《題紫微老人大字歌》歐陽元紫微老人射生手,挽強竟取黃金斗。驃騎營中拜驍勇,鳳皇池上稱耆舊。時平腕力無所施,筋骨猶能學顏柳。縱橫戎略結構體,殺活兵機屈伸肘。山莊劉氏得最多,當日襜褕駐應久。高樓大扁曰明遠,況又愛山并尚友。我來后公五十年,主人酌我樓中酒。平田野水鳧雁集,重岡復嶺蛟龍走。登高欲賦乏佳興,忽睹臺躔照窗牖。家藏有此希世珍,取酒當為主人壽。想當洗硯韜筆時,羽箑生風劍龍吼。焉知今人正傳玩,名與麒麟同不朽。嶠南鼪鼯十五秋,老將如今安得有。鄂公九原如可作,養壽清商為公奏。《學書》楊維禎歌徹陽春酒半醺,玉尖搦管蘸香云。新詞未上鴛鴦扇,醉墨先污蛺蝶裙。《次韻答賓之作書戲效拙體》明·吳寬書家新樣出眉山,若擬豐姿定玉環。硯沼百坡空對影,管城一孔但窺斑。臨模惡札勞唐褚,結構奇才得魯般。此意亦知聊戲我,試看攙奪語尤頑。《祝京兆法書歌》王世貞吳興公子二百載,尺素往往流云霞。仲溫急就散隸色,骨格雖爾風神賒。狂鬼鴟張學士腕,東海小兒竟涂鴉。鳳池綵筆難再問,雞林高價徒相誇。人間不識祝京兆,何處還逢書大家。此君自稱枝指翁,指間蠕蠕出天工。寒花夜發白兔鋒,誰其贈者索與鐘。少年臨池亦已精,晚節自喜愈縱橫。當其得意縑素表,一掃萬古開精靈。人云顛旭亦爾爾,母乃大令更其名。恍如青天![]() 書法部選句后漢蔡邕《筆論》: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沈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梁庾肩吾《書品論》:余自少迄長留心,茲藝敏手謝于臨池,銳意同于削板。 元帝上,東宮古跡啟,竊以鸞驚之勢既聞之于索,靖鷹跱之巧,又顯之于蔡邕,是以游霧重云,傳敬禮之法,鳥頡魚頏,表《楊泉之賦》。 唐崔邈《論書》:山川草木反覆于寸紙之間,日月星辰回環于尺牘之上。 劉禹錫謝手詔表,特紆睿思,親灑仙毫。 唐張說觀御書王太尉碑詩:魚龍生意態,鉤劍動铓輝。杜甫醉歌行筆,陣獨掃千人軍。 著作郎滎陽鄭公虔詩:神翰顧不一,體變鐘兼兩。文傳天下口,大字猶在榜。 劉禹錫《答柳宗元》詩:近來漸有臨池興,為報元常欲抗行。 又:柳家新樣元和腳,且盡姜芽斂手徒。 宋梅堯臣《送杜君懿通判宣州》詩:日書藤紙爭持去,長鉤細畫如珊瑚。 林亦之《訪谷堂觀筆法》詩:敢誇柳氏元和腳,要問隋僧智果書。 黃庭堅《贈柳閎》詩:妙年勤翰墨,銀鉤爛縱橫。 書法部紀事《書斷》:后漢杜度章帝時為齊相善。章草字,畫微瘦,崔氏法之書體甚濃,結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自謂: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馀。曹喜字仲則,扶風平陵人。章帝建初中為秘書郎,善篆,小異于李斯,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韋誕師淳而不及也。善懸針垂露之法,后世行之。《蔡邕石室神授筆勢注》:邕初入嵩山,學書于石室中,得素書八角,垂芒寫史,籀李斯用筆勢,讀誦三年,遂通其理,常居一室不寐,恍然一客厥狀甚異,授以九勢。 《書斷》:梁鵠少好書,受法于師宜官。以八分知名。魏武甚愛其書,常懸帳中,又以釘壁,以為勝宜官也。時邯鄲淳亦得次仲法,淳宜為小字,鵠宜為大字,不如鵠之用筆盡勢也。 韋誕諸書并善,尤精題署。明帝時凌云臺初成,令誕題榜。高下異好,宜就加點正。因致危懼,頭鬢皆白,既下戒子孫,無為大字楷法。 《虞喜志》:林鐘繇問蔡邕筆法于韋誕,誕惜不與。乃自搥胸嘔血,曹操以五靈丹救活之。及誕死,繇令人盜其墓,遂得其法。 《三輔決錄》:韋誕奏:蔡邕自矜能書,兼明斯、喜之法,非得紈素不妄下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盡徑丈之勢,方寸之言。 《王羲之題筆陣圖》:后宋翼鐘繇弟子常作書如算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晉太康中有人于許下破鐘繇墓遂得筆勢論翼乃依此法學名遂大振《魏志·王凌傳注》:凌少子明山,最知名。善書,多技藝,人得其書,皆以為法。 《晉書·荀勖傳》:勖領秘書監。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鐘、胡為法。 《尚友錄》:盧志少好學朝夕惟焚香讀書嘗與書盟曰誓與此君共老素法鐘繇善書 《宣和書譜》:陸玩機從弟弱冠,有美譽,喜翰墨,尤長行書。時瑞星見,親書表賀,其筆力瘦硬有鐘繇法,雅重而有典則。 《書斷》:郤愔善眾書,齊名庾翼。其法遵衛氏,尤長于章草,纖能得中,意態無窮,筋骨亦勝。 庾翼兄亮,字元規,亦有書名。嘗就羲之求書法,羲之答云:翼在彼,豈復假此?是知翼之書固自超絕。《王僧虔書論》:庾翼少時與右軍齊名,右軍后進,庾猶不忿。在荊州與都下,書云小兒輩乃賤家雞,皆學逸少書,須吾下當比之。 《書史會要》:王曠導從弟與衛世為中表,故得蔡邕書法,于衛夫人以授羲之。 《筆勢傳》:王曠子羲之,七歲學書。及年十二,見前代筆論于曠枕中,竊而讀之,曠曰:汝何來吾所數也。羲之笑而不答,其母曰:汝年幼小,看用筆法未能曉解,縱獲父教,恐復不能秘惜。曠乃語羲之,曰:待汝成人,吾當授汝。羲之拜曰:愿早授之,使得成人已為暮學。曠語以大綱,羲之學功日進。 《王羲之別傳》:羲之善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自成一家之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 《王獻之別傳》:獻之幼學父書,次習于張,后改變制度,別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 《宣和書譜》:王濛工隸書草,法俱入,能品論章草,作人字法,趯之欲利,按之欲輕,世以為知言。 《書斷》:蕭思話,蘭陵人。工書,學于羊欣,得其體法。行草勢不斷絕,上方琳之不足,下方范曄有馀。《華陽隱居錄》:陶貞寶善槁隸書,家貧,以寫經為業,一紙直價四十,書體以羊欣、蕭思話為法。 《南史·戴法興傳》:法興家貧,父碩子,以販纻為業。法興二兄延壽、延興并修立,延壽善書,法興好學。 《南齊書·王僧虔傳》:僧虔,善隸書。宋文帝見其書素扇,嘆曰:非唯跡逾子敬,方當器雅過之。孝武擅書名,僧虔不敢顯跡。大明世,嘗用拙筆書。泰始中,出為吳興太守。王獻之善書,為吳興郡,僧虔工書,又為郡,論者稱之。 《南史·張融傳》:融善草書,常自美其能。齊高帝曰:卿書殊有骨力,但恨無二王法。答曰:非恨臣無二王法,亦恨二王無臣法。 《周颙傳》:颙少從外氏車騎將軍臧質家,得衛恒散隸書法,學之甚工。文惠太子使颙書元圃茅齋壁。國子祭酒何引以倒薤書求就颙換之。颙笑答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蕭子云傳》:子云善草隸,為時楷法,自云善效鐘元常、王逸少,而微變字體。其書跡雅為武帝所重,帝嘗論書曰:筆力勁駿,心手相應,巧逾杜度,美過崔寔,當與元常并驅爭先。其見賞如此。出為東陽太守。百濟國使人至建鄴求書,逢子云為郡,維舟將發。使人于渚次候之,望船三十許步,行拜行前。子云遣問之,答曰:侍中尺牘之美,遠流海外,今日所求,唯在名跡。子云乃為停舟三日,書三十紙與之,獲金貨數百萬。《書斷》:庾肩吾才華既秀,草隸兼善,累紀專精,遍探名法,嘗作書品,亦有佳致。 《陳書·蕭乾傳》:乾容止雅正,性恬簡,善隸書,得叔父子云之法。 《宣和書譜》:鄭 ![]() 釋智永,會稽人也。晉右將軍王羲之之裔。學書以羲之為師法,筆力縱橫,真草兼備,綽有祖風。初勵志書札,起樓于所居之側,因自誓曰書不成,不下此樓。后果大進,為一時推重,而求其書者縑素箋紙堆案盈幾,又戶外之屨常滿,賓客造請,門閾穿穴,以鐵固其限。故人號曰鐵門限。所用筆退即投大甕中,歲久輒貯數甕,自為銘以瘞之,嘗作《心成頌》以示字法。《周書·王褒傳》:褒,字子淵,瑯琊臨沂人,博覽史傳,尤工屬文。梁國子祭酒蕭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隸。褒少以姻戚,去來其家,遂相模范。俄而名亞子云,并見重于世。 《北史·趙文深傳》:文深少學楷隸。年十一,獻書于魏帝。雅有鐘、王之則,筆勢可觀。當時碑榜,唯文深、冀?而已。 《宣和書譜》:唐太宗留心翰墨,雅好王羲之字,心慕手追,萬機之馀不廢模仿,嘗作筆法、指意、筆意三說,以訓學者,又嘗贊羲之傳痛論字學。 《寓簡》:唐文皇妙于翰墨,常病戈法難精,乃作戩字,空其右而命虞,永興填之以示。魏鄭公曰:朕學世南似盡其法。鄭公曰:天筆所臨,萬象不能逃其形,非臣下可擬,然惟戩字戈法乃逼真。太宗驚嘆。 《唐書·百官志》:太宗貞觀元年,詔京官職事五品以上子嗜書者二十四人,隸館習書,出禁中書法授之。《虞世南傳》:帝嘗命世南寫《列女傳》于屏風,于時無本,世南暗疏之,無一字謬。帝每稱其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世南始學書于浮屠智永,究其法,為世秘愛。 《金壺記》:歐陽詢見右軍教獻之《指歸圖》一本,以三百縑購之而歸,賞玩經月,喜而不寐焉。 《書史會要》:王方慶素尚豪翰,每還私第必請鐘紹京盛論法書,方慶常疾,須紹京言書輒差,右相楊再思以為鐘君可愈王侍郎疾也。 《書斷》:孫過庭,陳留人,官至率府錄事參軍。博雅有文章,草書憲章,二王工于用筆,嘗作《運筆論》,亦得書之指趣也。 《酉陽雜俎》:韋斌兄陟,善屬文,攻草隸書。每令侍婢主尺牘,往來復章。未常自札,受意而已。詞旨重輕,正合陟意。而書體遒利,皆有楷法,陟唯署名。嘗自謂所書陟字,如五朵云。當時人多仿效,謂之郇公五云體。《唐書·王紹宗傳》:紹宗,工草隸書。嘗與人書曰:鄙夫書無工者,特由水墨之積習耳。嘗精心率意、虛神靜思以取之。吳中陸大夫常以余比虞君,以不臨寫故也。聞虞被中畫腹,與余正同。 《李白傳》: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旭,蘇州吳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世呼張顛。初,仕為常熟尉,有老人陳牒求判,宿昔又來,旭怒其煩,責之。老人曰:觀公筆奇妙,欲以藏家爾。旭因問所藏,盡出其父書,旭視之,天下奇筆也,自是盡其法。旭自言,始見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公孫舞《劍器》,得其神。后人論書,歐、虞、褚、陸皆有異論,至旭,無非短者。傳其法,惟崔邈、顏真卿云。《宣和書譜》:李陽冰善詞章,留心小篆,迨三十年初,見李斯嶧山碑與仲尼延陵季子字,遂得其法,乃能變化開合,自名一家,推原字學作筆法論,以別其點畫。《唐書·徐浩傳》:浩父嶠之善書,以法授浩,益工。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工,世狀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云。 《韓休傳》:休子滉,書得張旭筆法。嘗自言:不能定筆,不可論書畫。以非急務,故自晦,不傳于人。 《書苑菁華》:韓方明學書,專求筆法。貞元十五年,授法于東海徐璹,十七年授法于清河崔邈。《舊唐書·柳公權傳》:公權,充翰林侍書學士,穆宗嘗問公權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筆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筆者,人以為不孝。 《唐詩紀事》: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擪、壓、鉤、格、抵,謂之撥鐙法,希聲自言:昔二王皆傳此法。至陽冰亦得之。希聲以授沙門?光,光后入為翰林供奉,希聲猶未達,以詩寄?光,云筆下龍蛇似有神,天池雷雨變逡巡。寄言昔日不龜手,應念江頭洴澼人。?光感其言,引薦。《聞奇錄》:越僧?光善草書,自言授法于陸相希聲。其飄逸有張旭之妙,吳翰林以歌獎之,言多不載,羅給事贈詩云圣主賜衣稱絕藝,侍臣摛藻許高蹤。又有亞棲書骨氣不及?,而趨媚過之,二人俱應制其蹤,海內皆盛。 《北夢瑣言》:唐柳大夫玭清廉耿介,不以利回,家世得筆法,蓋公權少師之遺妙也。責授瀘州牧禮參東川,元戎顧彥朗相公適遇降德,政碑顧欲濡染,以光刊刻,玭曰惡劄,固無所吝,若以潤筆先賜,即不敢聞命。相國欽之書,訖竟不干瀆也。梁世兗州有下猛和尚聚徒說法,檀施云集,時號金剛禪。他日物故建塔樹碑,廬岳道士。李德陽善歐書,下猛之徒請書碑志,許奉一千緡,德陽不允,乃曰:若以一醉相酬,得以施展千緡之遺,非所望也。終不肯書,斯近代一高人也。《江南野史》:應用,江南人,以書法名,善寫細字,微如毛發,常于一錢上寫《心經》,又于一粒麻上寫國泰民安四字。 《南唐書·浮屠傳》:釋應之能文章,習柳氏筆法,以善書冠江左。初舉進士,一黜于有司,遂學為浮屠,保大中授文章應制大德,賜紫。元宗喜楞嚴經,敕應之,書鏤版既成,上之元宗,曰:是深得公權之法者也。吾聞公權嘗以筆諫,穆宗為之改容,今效其法尚可想見其風采,應之書名益振。 《唐詩紀事》:釋貫休工篆隸。初在荊州,成中令問其筆法,曰:此事須登壇而授,詎可草草言之。成怒遞放黔中,入蜀,王建遇之厚。 《金壺記》:前蜀王氏朝偽相王鍇家藏書二千卷,一一皆親跡并寫藏經,每趨朝于白藤,檐子內寫書,書法尤謹,近代書字之淫者也。 《宋史·呂文仲傳》:文仲充翰林侍讀,寓直御書院,與侍書王著更宿。時書學葛湍亦直禁中,太宗暇日,每從容問文仲以書史、著以筆法、湍以字學。 《談苑》:蜀人王著善草隸,獨步一時。太宗召為侍書,初以紙一番令書八字,又令書六字,至一字,皆極遒勁,自是書體一變,燦然可觀。 《澠水燕談錄》:太宗朝王著學右軍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帝聽政之馀,留心筆札,數遣內侍持書示著,著對如初,或詢其書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稱善,恐帝不復用意,后帝筆法精絕,世以為由著之規益也。《書史會要》:尹熙,古官翰林待詔,工篆。得撥鐙法,所書為一時之絕。 《后山談叢》:兵部秦玠、祠部李宗易皆學書于李西臺,各有師法。 《宋史·錢氏世家》:錢惟治善草隸,尤好二王書,嘗曰:心能御手,手能御筆,則法在其中矣。 《李行簡傳》:行簡家貧,刻志于學,寒暑不易。聚木葉學書,筆法遒美。 《書史會要》:查道始習篆,患其體勢弱,有教以撥鐙法,仍雙鉤用筆,經半年始習熟,而篆體勁直。 《卻掃編》:杜岐公既致仕還家,年已七十,始學草書,即工。余嘗于其孫鼎家,見一帖《論草書》,曰草書之法,當使意在筆先,筆絕意在為佳耳。筆勢縱逸,有如飛動,紙尾書時年七十八,字又見,有少時所節《史記》一編,字如蠅頭,字字端楷,首尾如一,又極詳備。 《岳陽風土記》:華容令宅東北有老子祠,曰大皇觀門之左右,有二神像。道家所謂青龍、白虎也。祥符八年春二月既望,雷震白虎西北,楹上有倒書謝仙火字,入木踰分,字畫遒勁,人莫之測。慶歷六年,滕子京令摹而刻之,問零陵何氏女,俗謂之何仙姑者。乃曰謝仙火,雷部火神也。兄弟二人各長三尺,形質如玉,好以鐵筆書字,其字高下當與身等,驗之皆然。 《后山談叢》:仁宗時,契丹獻八尺字圖而書待詔,皆未能也。詔求善大書者,有僧請為方丈字,以沙布地為國字,張圖于上,束氈為筆,漬墨倚肩,循沙兩行仍脫袈裟,投墨甕中,擲以為點,遂賜紫衣。 《卻掃編》:張友正,字義祖。退傅鄧公之子,自少學書常居一小閣上,杜門不治他事,積三十年不輟,遂以書自名,神宗嘗評其草書為本朝第一。 《夢溪筆談》:治平初,杭州南新縣民析柿木,中有上天大國四字,書法類顏真卿,極有筆力。國字中閒或字,仍挑起作尖口,全是顏筆,知其非偽者。 近歲秀州華亭縣,因雷震,有字在天王寺屋柱上,倒書,云:高洞楊雅一十六人火令章。凡十一字,內令章兩字特奇勁,似唐人書體。 《湘山野錄》:余頃與凌叔華郎中景陽登襄陽東津寺,閣凌,博,雅君子也。蔡君謨、吳春卿皆昔師之素稱翰墨之妙。時寺閣有舊題二十九字在壁者,字可三寸馀,其體類顏,而逸勢格清美,無一點俗氣,其語數句又簡,而有法云楊孜襄,陽人少以詞學名于時,惜哉不歸,今死矣。遺其親于尺土之下,悲夫!止吾二人者徘徊玩之,不忍去。恨不知寫者為誰,又不知所題之事,后詰之于襄人,乃楊庶幾學士,死數載,棄雙親之殯在香嚴界佛舍中已廿年。 《揮麈馀話》:沈睿達遼,文通之同胞。長于歌詩,尤工翰墨。王荊公、曾文肅學其筆法,荊公得其清勁,而文肅傳其真楷。登科后,游京師,偶為人書裙帶,詞頗不典。流轉鬻于相藍,內侍買得之,達于九禁近幸,嬪御服之,遂塵乙覽。時裕陵初嗣位,勵精求治,一見不悅。會遣監察御史王子韶察訪兩浙,臨遣之際,上喻之曰:近日士大夫全無顧藉。有沈遼者,為倡優書淫冶之辭于裙帶,遂達朕聽。如此等人,豈可不治。子韶抵浙中,適睿達為吳縣令,子韶希旨,以它罪劾奏。時荊公當國,為申解之,上復伸前說,竟不能釋疑,遂坐深文,削籍為民。其后卜居池陽之齊山。有集號《云巢編》行于世。 《懶真子》:溫公私第在縣宇之西北數十里,有賜書閣,貯三朝所賜之書籍諸,處榜額皆公染指,書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頭指頭上節微屈染墨書之,字亦尺許大。 《卻掃編》:宗室士,蝀字明發。少好學,喜為文,多技藝,嘗學書于米元章。予嘗見所藏元章一帖曰草不可妄學,黃庭堅、鐘離、景伯可以為戒,而魯直集中有答僧書云米元章書公自鑒,其如何不必同蘇翰林元論也,乃知二公論書不相可如此。 《泊宅編》:尚書右丞胡宗愈夫人丁氏自幼聰慧,無所不能。在西府時戶部尚書李常除老龍尹,成都涂中貽右丞書,丁氏一見其字畫,驚曰:此人身筆已倒,不久數盡,須病咽喉而死。李公行次鳳翔,中毒而卒,如此之類不一。 《春渚紀聞》:政和二年,襄邑民因上元請紫姑神為戲,既書紙閒,其字徑丈,或問之曰:汝更能大書否?即書曰:請連粘襄表二百幅當為作一福字。或曰:紙易耳。安得許大筆也?曰:請用麻皮十斤,縛作令徑二尺許,墨漿以大器貯備濡染也。諸好事因集紙筆,就一富人麥場鋪展聚觀。神至書云請一人系筆于項,其人不覺身之騰踔,往來場閒,須臾字成,端麗如顏書,復取小筆書于紙角,云持往宣德門賣錢五百貫。文既而縣以妖捕群集之人,大府聞之取就鞫治,訖無他狀,即具奏知有旨令,就后苑再書驗之,上皇為幸,苑中臨視,乃書一慶字,與前書福字大小相稱,字體亦同,上皇大奇之,因令于襄邑擇地建祠,歲祀之。《竹坡詩話》:大梁景德寺峨眉院壁閒有呂洞賓題字,寺僧相傳以為頃時有蜀僧,號峨眉道者,戒律甚嚴,不下席二十年,一日有布衣青裘,昂然一偉人,求與語良久,期以明年是日復相見,于此愿少見待也,明年是日日方午,道者沐浴端坐,而逝至暮,偉人果來,問道者安在,曰亡矣。偉人嘆息良久,忽復不見,明日書數語于堂壁閒絕高處,其語云落日斜西風冷幽,人今夜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字畫飛動如翔鸞。舞鳳非世閒筆也。宣和閒,余游京師,猶及見之。《玉海》:高宗皇帝飛龍之初頗喜黃庭豎體格,后又采米芾,已而皆置不用,顓意羲獻父子,手追心慕,曾不數年,直與之齊驅并轡。紹興十年,御書太后玉冊,上曰學書必以鐘王為法,然后出入變化,自成一家。《卻掃編》:程嗣真,字儒臣,文簡公之子也。少喜學書,自謂獨得古人用筆之妙,嘗評近代能書者,曰蘇才翁書筆勢遲怯,吳越人無識,頗學之。自余為辨之后,此閒人亦知非也。蔡君謨但能模學前人點畫,及能草字而已。周子發書妙出前輩,至于草書,殊未得自悟之意。古人自悟者,惟張旭與余而已。錢塘關氏蓄其書數卷,信為高古,今世不復見矣。 《齊東野語》:單煒炳文者,沅陵人。博學能文,得二王筆法,字畫遒勁,合古法度。《老學庵筆記》:先君入蜀,時至華之鄭縣,過西溪,唐昭宗避兵嘗幸之其地在。官道旁七八十步,澄深可愛,亭曰西溪,蓋杜工部詩所謂鄭縣亭子澗之濱者。亭旁古松閒支,徑入小寺,外弗見也。有楠木板揭,梁閒甚大,書杜詩筆亦雄勁,體雜顏柳,不知何人書墨,挺然出版,上甚異,或云墨著楠木皆如此。 《春渚紀聞》:宗室趙子正監永靜軍耽酒嗜書札,而喜人奉己。有過客執觚而前,正遇趙于案閒,揮翰自得,客自旁視,再三而嘆美其妙,趙舉首視之,曰:汝亦知書耶?客曰:小人亦嘗留心字畫,切觀太保之書,雖王右軍復有不及者。趙詬之曰:汝玩我耶?曰:某嘗觀法書云王書一字入木八分,今太保之書一落筆則入木十分,豈不為過于右軍耶?坐人皆賞其機中,為之絕倒,趙亦笑而遣之。 《三衢》:毛氏庭中一木忽中裂而紋,成衍字,如以濃墨書染者,體作顏平原書,會其子始生,因以名之。后衍登進士第,官至龍圖閣,而終又晉江。尤氏其鄰朱氏圃中有柿木,高出屋上,一夕雷震中裂木身,亦若以濃墨書尤家二字,連屬而上不知其數,尤氏乞得其木,作數百段分,遺好事字體帶草勁健,如王會稽書,朱氏后以其圃歸尤氏云。 薳兄子碩送客馀杭,步伍亭就觀壁,后得淡墨書字數行,彷佛可辨,筆跡遒媚,如出女手云,夜臺夜復夜,東山東復東,當時九龍月,今日白楊風,后題云李媛書,詳味詩句,似非世人所作,亭后荒闃,有數十冢,疑冢閒鬼憑附而書,不然好事者為鬼語耳。 《梅溪先生文集》:釋處嚴博,學詩文尤典重,且工書。有晉宋法,嘗手書《法華》、《光明》二經以報母德,又書《華嚴經》八十卷首,末不倦,字法益工。 《游宦紀聞》:永福下鄉有農家子,姓張,以采薪鬻鋤柄為業。一日入山遇仙人對奕,投之以桃,苦不可食,且及半,若將螫舌,遂棄其馀而歸,因忽忽若狂,絕粒食草木,實時言人禍福,素不諳書,忽奮筆作字,得羲、獻體,作字多以左手,或以足指挾筆,又時扱筆鼻書,時里中有吳氏建重光寺,輪藏成求,贊于僧,援筆立就,筆力遒勁可愛,是亦小道之可觀者。 《書史會要》:王英英,楚州官妓也。學顏魯公書,蔡襄教以筆法,晚年作大字甚佳。 《墨莊漫錄》:徐州有營妓馬盻者,甚慧麗。東坡守徐日甚喜之,盻能學公書,得其彷佛,公嘗書《黃樓賦》未畢,盻竊效公書山川開合四字,公見之大笑,略為潤色,不復易之。今碑中四字,盻之書也。 《后山集》:徐清,字靜之,蓬萊女官也。書效魯直,妍妙可喜,陳無己詩云蓬萊仙子補天手,筆妙詩清萬世功。肯學黃家元祐腳,信知人厄匪天窮。 《中州集》:宋兵部侍郎司馬樸使金,見留工書翰有晉人筆意,興陵萬幾之暇,嘗購其遺墨,學之。 《陵川文集》:郝天祐,字賢卿,陵川人。貞祐初,隱居魯山,作古文歌詩,尤玩意書法,嘗以為正書,當以篆、隸,意為本,而鐘王書之經也,顏坡書之傳也,其馀則諸子百家耳。故其筆勢莊重秀勁,能作丈馀楷草,嘗言大字雖大而小,小字雖小而大,正書須有草意,草書須有正筆,其論書如此。 《元史·巎巎傳》:巎巎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趐金玉。 《輟耕錄》:江浙平章子山公書法妙,一時自松雪翁之后便及之。嘗問客有人一日能寫得幾字,客曰:聞趙學士言一日可寫萬字。公曰:余一日寫三萬字,未嘗以力倦而輟。筆公號正齋恕叟,又號蓬累叟。 《養蒙先生集》:張伯淳少善書法,應童子科,給巨筆大紙寫字。伯淳書天字以進,詰之,對曰: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郁岡齋筆麈》:陳夢魁,字希元,留意書法,嘗得王右軍《執筆圖》,懸腕者、二腕就幾者一能依其執筆,隨意所之,略無凝滯。 《閩書》:鄭枃,字子經,羅源人。泰定中辟南安儒學教諭,與陳旅為文字友。著《衍極》五篇,《衍極記載》三篇,其書自倉頡迄蒙古,凡古人籀篆以極、書法之變,皆在所論。宣撫使齊伯亨采而上之,作《衍極堂》以藏其書。《大名府志》:釋圓琛,字仲寶,山西人。金末避地內,黃善為詩,兼習書法,有以縑素請者隨手應之,不厭結草廬城傍,穿池引水,種白蓮其中,自號蓮庵。 《書史會要》:太祖神明天縱默契書法,嘗御書第一山三大字于鳳陽龍興寺,端嚴遒勁,妙入神品。 《列朝詩集小傳》:宋璲,太史公之仲子,為中書舍人。工書法,真行草篆俱入能品。方希直稱為威鳳翀霄,祥云捧日。評者謂太史之文、舍人之書皆本朝第一。圣君初政,記詹舍人希原書宮殿公署榜,最后寫太學集賢門,門字右文稍鉤其末,上曰:吾方欲集賢,希原欲閉門塞吾賢路耶? 《松江府志》:宋克,字仲溫,長洲南宮里人。少跌宕不羈,好韜略將,北走中原,會道梗,弗果。閉門謝客,操觚染翰,日費千紙,遂以書名。章草久不傳,至克始得其法,游松江寓城東,俞氏郡人多學其書,陳文東璧嘗從,授筆法,吳僧善啟,謂宋筆正鋒,陳多偏鋒,以是不及云。 《開國臣傳》:林弼雅精臨池,嘗與王太史祎談書法,謂用筆須偏正兼備乃臻妙境。近世趙孟頫側鋒太多,恐不能逃筆床月旦耳。 《遜國臣傳》:陳侍郎性善以工書,命入便殿翻錄劉誠意遺書,天威嚴重,進見者無不惴恐,性善獨動,止安雅,書法妍正,上嘉悅。 《名山藏解》:縉幼有神童之稱,年十九,舉鄉試第一,明年登第,上甚見愛重,或使草書為之持硯,縉學書得法于危素、周伯琦,其書傲讓相綴,神氣自倍,有農家陸穎者善縛筆,縉欲作佳書,必得穎筆。 《松江府志》:朱孔昜名寅,以字行。筆力遒勁,得書法之妙。永樂初,求四方能書士寫制詞,孔昜被選。成祖常御左順門召孔昜書大善殿榜,稱旨授中書舍人。《開國臣傳》:吳勤,永新人,字有晉人風格,不擇紙筆,俱得其妙。 《名山藏》:姜立綱書體自成一家,嘗臨湖舍作皆春二字,適有操舟過其前沖濤駭浪,遂成風波行舟之勢,書法行于天下,稱曰姜體。 《賢奕》:昔祭酒陳公敬宗,王振慕其名,因巡撫周公求見,公曰:某沗為人師而求謁中貴,他日無以見諸生。周乃謂振曰:陳祭酒書法極高,以求書為名,先之禮幣,彼將謁謝矣。振然之,乃遣綵段、羊酒求書《程子四箴》,敬宗為走筆書之而反其禮幣,竟不往見。 《大復集》:錢進攻書法,始授學吳太常,既乃精思摹索晉唐諸名帖,嘗曰:法者,跡也。巧者所以神妙也。吾將心致其巧,終不至。泥古法跡,故其書成一家,而士大夫珍之。天順閒,有薦之朝者,不報。 《嘉興府志》:張文憲七歲即善八法,以神童薦于朝,孝宗親試乾坤二大字,稱旨送翰林院讀書,給以廩餼,一時名公巨卿俱呼為小友。 《王陽明先生年譜》:先生十七歲日學書,書法大進,先生嘗曰:吾始摹古帖,止得字形。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列朝詩集小傳》:黃姬水,五岳山人。省曾之子也。生而幼敏,山人出入必攜之,俱有所占屬。每令同賦,五岳拙于書,命學書于祝京兆,遂傳其筆法。 金琮善書,初法趙子昂,晚年學張伯雨,文待詔極喜之,得片紙皆裝潢成卷,題曰積玉。 豐坊,字存禮,勤縣人。高才博學,下筆數千言立就,家藏古碑刻甚富,臨摹亂真,為人撰定法書,以真易贗,不可窮詰。 《松江府志》:陸文裕公書結法無一筆,茍雖尋常家人語,施于所親狎者亦精審遒密,有《二王尺牘遺意》。《寧波府志》:徐蘭為郡諸生,累舉不第,遂潛心書法,時人謂其書與程南云并馳,遠近求者無虛日。蘭亦高自矜負,閒有挾勢位使輿隸致之,輒白眼叱去,曰:吾豈祗役者耶?人以是益重之。 《昆山縣志》:嘉靖中,湯墩陶氏掘土得石函,內藏趙子昂所書《佛經》、《千字文》等石刻,甚多完好如故,其題墨妙亭書法云。大抵古人用筆之法,略備于此,然著緊處政未道著,蓋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與言書也已。泰定改元,仲春十有九日,門生昆山顧信摹勒上石。 《蘇州府志》:馮行賢,字補之,能詩善書,以字學倡于世。謂用筆宜知平、冗、順、犯四病,著《馀事詩集》。 《列朝詩集小傳》:邢侗,字子愿,臨邑人。七歲能作擘窠書。十馀歲楷法王雅宜,二十四歲登第殿試,策書法擅場,晚年名益重,購請填咽,碑版照耀四裔。 《藩獻記》:奉國將軍多煴,善行草,得鐘王書法,亦自珍惜之,每一紙出,好事者重價購去,比之《蘭亭》禊帖。《從信錄》:廣東順德縣李氏生子,名世嶼。二歲不言,善書大字,如白沙先生體。 《西州合譜》:李彝仲詩才清敏,書法遒古,尤長于尋丈大字,美標格,有玉樹臨風之概。 《嘉興府志》:徐弘澤,字春門,春波里人。所居當阛阓,拂衣澹宕,每與老衲逸民相往來。為詩類元白書,出入子久,仲圭丹陽句曲,閒書法,從吳興取途,而尤愛張伯雨,時稱春門三絕。晚登峨嵋絕頂,得山水之助歸,而益工詩畫,自號竹浪老人,年七十七無疾而逝。《江寧縣志》:陳別駕鋼號遲宜子,書法褚河南,所摹《蘭亭》奕奕有致,又常書小詩于牡丹花、玉蘭花瓣,子太史沂手裝而為冊,至今存。《蘇州府志》:徐州,常熟人,工于晉唐小楷。凡六書篆籀之學無不通習,又以古人碑碣多自鑴刻,每臨摹法書,刻石皆極精工。 《句容縣志》:洗心池在茅山,相傳為魏元君洗心處。石壁上有洗心池三字,筆法遒勁,隱而不見,即以池水渥之,立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