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書庫 子部 類書類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匯編.學行典 卷一百三十

     心理咨詢診所 2022-03-22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匯編學行典

     第一百三十卷目錄

     忠恕部總論
      孔子家語〈三恕〉
      新書〈道術〉
      申鑒〈政體〉
      文中子〈天地篇〉
      二程子全書〈忠恕〉
      楊龜山集〈蕭山所聞〉
      朱子大全集〈忠恕說 與范直閣 答張敬夫 答柯國材〉
      朱子全書〈忠恕 張無垢中庸解辨 答潘子善 答嚴時亨 答黃商伯 答呂子約 論語參乎章 答程允夫 答都昌縣學諸生〉
      真西山集〈問忠恕〉
      西疇常言〈論恕〉
      性理大全〈忠恕〉
      讀書錄〈語錄〉
      呂維祺集〈芝泉會語 伊洛大會語錄〉
      日知錄〈忠恕〉
     忠恕部藝文
      恕齋銘          宋張栻
      徐應明恕齋說       文天祥
      行恕銘         明林廷玉
     忠恕部紀事
     忠恕部雜錄

    學行典第一百三十卷

    忠恕部總論

    《孔子家語》《三恕》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
    《賈誼·新書》《道術》
    愛利出中謂之忠,以己量人謂之恕。
    《荀悅·申鑒》《政體》
    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恕者,仁之術也。

    《文中子》《天地篇》

    賈瓊問君子之道,子曰:必先恕乎。曰:敢問恕之說。子曰:為人子者以其父之心為心,為人弟者以其兄之心為,心推而達之于天下,斯可矣。

    《二程子全書》《忠恕》

    問臨政事不合著心惟恕上,合著心是否,曰:彼謂著心勉而行恕則可謂著心,求恕則不可。蓋恕自有之理,舉斯心加諸彼而已,不待求而后得,然此人之論有心為恕,終必恕矣?!∫约杭拔铮室病M萍杭拔?,恕也。忠恕一以貫之,忠者天理,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此與違道不遠異者動以天爾?!≈宜∷怨皆斓聞t自忠恕,其致則公平。 問忠恕可貫道否,曰:忠恕固可以貫道,但子思恐人難曉故復于中庸。降一等言之曰:忠恕違道不遠忠恕,只是體用須要理會。又問恕字學者可用功否,曰:恕字甚大,然恕不可獨用,須得忠以為體,不忠何以能恕,看忠恕兩字自見相為用處。孔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恕字甚難??鬃釉唬河幸谎钥梢越K身行之者其恕乎?!∥岬酪灰载炛恢宜《岩印t所謂一者便是仁否,曰:固是,只這一字須是仔細體認,一還多在忠上多在恕上。曰:多在恕上。曰不然,多在忠上,才忠便是一,恕即忠之用也?!』騿柮鞯老壬绾嗡箍芍^之恕,先生曰:充擴得去則為恕。心如何是充擴得去底氣象,曰:天地變化草木蕃充擴。不去時如何曰:天地閉,賢人隱。

    《楊龜山集》《蕭山所聞》

    《伊川語錄》云:以忠恕為一貫除,是曾子說方可信,若他人說,則不可信,如何曰明道說,卻不如此問。明道說曰:只某所著新義以忠恕,為曾子所以告門人,便是明道說。問《中庸·發(fā)明》:忠恕之理,以有一貫之意,如何。曰:何以言之。曰物我兼體,曰只為不是物我兼體。若物我兼體,則固一矣。此正孟子所謂善推其所以為者,乃是參彼己為言,若知孔子以能近取譬為仁之方,不謂之仁,則知此意,曰:即己即物,可謂一否。曰:然。

    《朱子大全集》

    《忠恕說》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之學主于誠身其于圣人之日用觀省而服習之,蓋已熟矣。惟未能即此以見夫道之全體,則不免疑其有二也。然用力之久亦將自得矣,故夫子以一貫之理告之。蓋當其可也。曾子于是默契其旨,然后知向之所從事者莫,非道之全體。雖變化萬殊而所以貫之者,未嘗不一也。此其自得之深宜不可以容聲矣。然門人有問而以忠恕告之者,蓋以夫子之道不離乎日用之閒。自其盡己而言則謂之忠,自其及物而言則謂之恕,本末上下皆所以為一貫。惟下學而上達焉則知其未嘗有二也。夫子所以告曾子,曾子所以告門人,豈有異旨哉。

    《與范直閣》

    伏蒙教諭忠恕之說,自非愛予之深,不鄙其愚豈肯勤勤反復如此,感幸深矣。但伏思之終未有契處,不敢隱然,請畢其詞以求正于左右。熹前書所論忠恕則一而在圣人,在學者則不能無異,此正猶孟子言由仁義行與行仁義之別耳,孟子之言不可謂以仁義為有二,則熹之言亦非謂忠恕為有二也。但圣賢所論各有所為而發(fā),故當隨事而釋之,雖明道先生見道之明亦不能合二者而為一也,非不能合,蓋不可合也,彊而合之不降高以就卑,即推近以為遠,始倚一偏終必乖戾,蓋非理之本然,是乃所以為不一也。蓋曾子專為發(fā)明圣人一貫之旨,所謂由忠恕行者也。子思專為指示學者入德之方,所謂行忠恕者也。所指既殊,安得不以為二。然核其所以為忠恕者,則其本體蓋未嘗不同也。以此而論,今所被教問曲折,可以無疑矣。不識尊意以為然否。若夫曾子所言發(fā)明一貫之旨,熹前書一再論之皆未蒙決其可否。熹又有以明之,蓋忠恕二字自眾人觀之于圣人,分上極為小事,然圣人分上無非極致,蓋既曰一貫則無小大之殊故也,猶天道至教四時行百物,生莫非造化之神,不可專以太虛無形為道體,而判形而下者為粗跡也。此孔子所謂吾無隱乎爾者不離日用之閒,二三子知之未至而疑其有隱,則是正以道為無形,以日用忠恕為粗跡,故曾子于此指以示之耳,此說雖陋,乃二程先生之舊說,上蔡謝先生又發(fā)明之,顧熹之愚實未及此,但以聞見之知推衍為說,是以不自知其當否而每有請焉,更望詳覽前書,重賜提誨,不勝幸甚。


    伏蒙別紙垂諭忠恕,義仰荷不棄其愚與之反復為賜,甚厚,謹以來教所示熟思之矣。敢復為說以請益焉。熹所謂忠恕者乃曾子于一貫之語默有所契,因門人之問,故于所見道體之中,指此二事日用最切者以明道之無所不在,所謂已矣者,又以見隨寓各足無非全體也。忠恕兩字,在圣人有圣人之用,在學者有學者之用,如曾子所言則圣人之忠恕也,無非極致。二程所謂維天之命于穆不已天地變化草木蕃者,正所以發(fā)明此義也。如夫子所以告學者與子思中庸之說,則為學者言之也,故明道先生謂曾子所言與違道不遠異者,動以天爾蓋動以天者,事皆處極。曾子之所言者是也。學者之于忠恕,未免參校彼己推己及人,則宜其未能識一于天,安得與圣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語也。若曾子之所言,則以圣人之忠恕言之而見其與性與天道者未嘗有二,所以為一貫也。然此所謂異者亦以所至之不同,言之猶中庸安行利行勉行之別耳,茍下學而上達焉,則亦豈有所隔閡哉。愚見如此,更乞教其不至者,重賜鑴曉使得所正焉,不勝幸甚。

    《答張敬夫》

    忠恕之說,竊意明道是就人分上分別淺深而言。伊川是就理上該貫上下而言。若就人分上說,則違道不遠者,賢人推之之事也。一以貫之者,圣人之不待推也。若就理上平說,則忠只是盡己,恕只是推己,但其所以盡所以推則圣賢之分不同,如明道之說耳。大抵明道之言發(fā)明極致通透灑落善開發(fā)人,伊川之言即事明理質愨精深,尤耐咀嚼。然明道之言一見便好,久看愈好,所以賢愚皆獲其益。伊川之言乍見未好,久看方好,故非久于玩索者不能識其味。此其自任,所以有成人材尊師道之不同。

    《答柯國材》

    示諭忠恕之說甚詳,舊說似是如此,近因詳看明道上蔡諸公之說,覺舊說有病,蓋須認得忠恕便是道之全體。忠體而恕用,然后一貫之語方有著落處。若言恕乃一貫發(fā)出,又卻差了此意也,如未深曉且以明道上蔡之語思之反復玩味當自見之,不可以急迫之心求之,如所引忠恕篤欽以下尤不干事。彼蓋各言入道之門,求仁之方耳。與圣人之忠恕道體本然初不相干也。

    《朱子全書》《忠恕》

    程子說:維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便是實理流行;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便是實理及物。守約問:恁地說,又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忠恕相似。曰:只是一個忠恕,豈有二分。圣人與常人忠恕也不甚相遠。又曰:盡己,不是說盡我身之實理,自盡便是實理。若有些子未盡處,便是不實。如欲為孝,雖有七分孝,只中閒有三分未盡,固是不實。雖有九分孝,只略略有一分未盡,亦是不實?!≈饔趦葹橹?,見于外為恕,忠是無一毫自欺處,恕是稱物平施處。 說忠恕先生以手向自己是忠,卻翻此手向外是恕,忠只是一個,忠做出百千萬個恕來。 中心為忠,如心為恕。此語見《周禮疏》?!柸缧臑樗?,曰:如比也,比自家心推將去仁之與,恕只爭些子自然底是仁,比而推之便是恕。 劉問忠恕曰:忠即是實理,忠則一理,恕則萬殊,如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亦只以這實理流行發(fā)生萬物,牛得之而為牛,馬得之而為馬,草木得之而為草木。

    《張無垢·中庸解辨》

    張無垢云恕由忠而生,忠所以責己也,知己之難克,然后知天下之未見性者,不可深罪也。又曰知一己之難克,而知天下皆可恕之人。愚謂恕由忠生,明道謝子侯子蓋嘗言之,然其為說與此不相似也,若曰知一己之難克而知天下皆可恕之人,則是以己之私待人也,恕之為義本不如此,正蒙曰: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以眾人望人則易從此,則物我一致,各務循理而無違矣。圣賢之言自有準,則所謂以人治人者雖曰以眾人望人然而必曰道不遠人,則所以為眾人者亦有道矣,以己不能克其私而并容他人使之成其惡,則是相率而禽獸也。其為不忠不恕,孰大于是。

    《答潘子善》

    問恕則仁之施,愛則人之用,施與用不知如何分,曰:恕之所施施其愛耳,不恕則雖有愛而不能及人也。

    《答嚴時亨》

    問程子以忠為天道,恕為人道,莫是謂忠者。圣人之在己與天同運,而恕者所以待人之道否,曰:圣人處己待人亦無二理,天人之別但以體用之殊耳。

    《答黃商伯》

    恕說亦佳,但大學絜矩常在格物之后,蓋須理明心正則吾之所欲所不欲莫不皆得其正,然后推以及物則其處物亦莫不皆得其正,而無物我之閒。如其不然而以私己自便之心為主,又欲以是而及人,則人道不立,而驅一世以為姑息茍且之場矣。

    《答呂子約》

    問近看得忠恕只是體用,其體則純亦不已,其用則塞乎天地,其體則實然不易,其用則廓然大通,然體用一源而不可析也。故程子謂看忠恕二字自見相為用處,而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曰此說甚善。

    《論語參乎章》

    盡己為忠,推己為恕,忠恕本是學者事,曾子特借來形容夫子一貫道理,今且粗解之忠,便是一恕,便是貫有這忠了,便做出許多恕來。圣人極誠無妄便是忠,問圣人之忠即是誠否,曰是,圣人之恕即是仁否,曰是,問在學者,言之則忠近誠恕近仁,曰如此則已理會得好了。若中庸所說便正是學者忠恕道不遠人者是也。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只是取諸己而已。問《明道》以天地變化草木蕃為充擴得去底氣象,此是借天地之恕以形容圣人之恕否,曰是,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一元之氣流行不息處便是忠?!∪缰宜√幥拜呎f甚多,惟程先生甚分曉,因問集注說忠恕,謂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此借學者之事以明之,在圣人則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如此則忠恕卻有兩用,不知如何,曰:皆只是這一個,學者是這個忠恕,圣人亦只是這個忠恕。天地亦只是這個忠恕,但圣人熟學者,生圣人自胸中流出。學者須著勉強然看此忠恕二字,本為學者做工夫處,說子思所謂違道不遠,正謂此也。曾子懼門人不知夫子之道,故舉學者之事以明之,是即此之淺近而明彼之高深也?!◎闱鋯査∽郑湃怂f有不同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與大學之絜矩程子所謂推己都相似,如程子所引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及大學中說有諸己而后求諸人,卻兼通不得如何,曰:也只是一般,但對他處別仔細看,便可見今人只是不曾子細看,某當初似此類都逐項寫出,一字對一字看,少閒紙上底通心中底亦脫然,且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各正性命底便如乾道變化,底所以為恕直卿。問程子言如心為恕如心之義如何,曰:萬物之心便如天地之心,天下之心便如圣人之心,天地之生萬物,一個物里面便有一個天地之心,圣人于天下,一個人里面便有一個圣人之心圣人之心,自然無所不到,此便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圣人之忠恕也,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推己之心做到那物上,賢者之忠恕也。這事便是難且如古人云:不廢困窮不虐無告自非大無道之,君孰肯廢虐之者,然心力用不到那上,便是自家廢虐之,須是圣人方會無一處不到。又問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上句是圣人之恕,下句是賢者之恕否,曰:上句是圣人之恕,下是賢者之仁,圣人之恕便是眾人之仁,眾人之仁便是圣人之恕?!≈宜∫欢?span>《明道》解得極分明,其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忠恕違道不遠是也。分明是作一截,說下面忠恕一貫之,以下卻是言圣人之忠恕,故結云所以與違道不遠異者,動以天爾,若曰中庸之言則動以人爾?!柧S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曰:恕字正在兩隔界頭。只看程子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便分明,恕是推己及物使各得其所處,盡物之謂恕?!柡钍显票M物之謂恕,程子不以為然,何也,曰:恕字上著盡字不得恕之得名,只是推己盡物卻是于物無所不盡,意思自別。

    《答程允夫》

    誠字以心之全體而言忠字,以其應事接物而言若曾子之言,忠恕則是圣人之事,故其忠與誠恕與仁得通言之。

    《答都昌縣學諸生》

    問參乎章伊川先生曰: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忠體也,恕用也。而明道先生云:忠恕兩字要除一個,除不得,而吾夫子嘗曰行之以忠是除恕字也,又曰其恕乎,是除忠字也,此一疑也。又忠恕果可以盡一,一果止于忠恕乎,曰:此一段是論語中第一義,不可只如此看,宜詳味之。行之以忠,行處便是恕,其恕乎,所以恕者便是忠,所以除不得也。忠恕相為用之,外無馀事,所以為一。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而曾子曰忠恕而已矣,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馀之詞也。

    《真西山集》《問忠恕》

    天地與圣人只是一誠字,誠者,真實無妄之謂也。晝必明,夜必闇,夏必熱,冬必寒,春必生,夏必長,亙千萬年如一日,不曾有少差謬。此天地之誠也。仁真?zhèn)€仁,義真?zhèn)€義,存于心無一念之不實,見于事無一件之不實,形于言無一句之不實,而百行萬善備足無馀,此圣人之誠也。天地只是一個誠字,萬物自然各遂其生。圣人只是一個誠字,萬事自然各當其理。此天地圣人之事,學者未到此地位且須盡忠恕二字。忠者,盡己之心也。恕者,推己之心以及人也。忠盡乎內者也,恕形于外者也,己之心既無一毫之不盡則形之于外亦無一毫之不當,有忠而后有恕,忠者,形也,恕者,影也,在圣人則曰誠,在學者則曰忠,誠是自然而然,忠則須用著力,在圣人則不必言恕,在學者則當言恕。蓋圣人不待乎推,學者先盡己而后能及人,故有待乎推也。然學者若能于忠恕二字上著力于盡己盡人之閒無不及其至,久之亦可以到至誠地位??鬃痈嬖右回炛恚臼茄哉\,曾子恐門人理會未得,故降下一等而告之以忠恕要之。忠恕盡處即是誠,但學者須是自卑而高,自淺而深,不可獵等妄意于高遠,而實無所得耳。
    《何垣·西疇常言》《論恕》
    凡居人上有勢分之臨,惟以恕存心乃可以容下,故行動必先謦欬步遠則有前導燕,坐則毋簾窺壁聽。是故君子不發(fā)人陰私,不掩人之不及也。

    《性理大全》《忠恕》

    上蔡謝氏曰:昔人有問明道先生云:如何斯可謂之恕心。明道曰:充擴得去則為恕心。如何是充擴得去底氣象。曰:天地變化草木蕃充擴。不去是如何。曰:天地閉賢人隱。察此可以見盡不盡矣?!≈宜—q形影也,無忠做恕不出來。
    河東侯氏曰:無恕不見得忠,無忠做不出恕來。誠有是心之謂忠,見于功用之謂恕。
    朱子曰:忠因恕見,恕由忠出。 忠恕只是體用,便是一個物事,猶形影,要除一個除不得。若未曉,且看過去,那時復潛玩,忠與恕不可相離一步。 忠是本根,恕是枝葉,非是別有枝葉,乃是本根中發(fā)出枝葉,枝葉即是本根?!≈宜—q曰中庸,不可偏舉?!∪酥^盡己之謂忠,盡物之謂恕,盡己之謂忠固是盡物之謂恕,則未盡推己之謂恕盡物之謂信?!≈艺撸煜麓蠊溃∷孕兄?。忠言其體,天道也。恕言其用,人道也?!∥┨熘谀虏灰?,不其忠乎。天地變化草木蕃,不其恕乎?!栔宜≈畡e,曰猶形影也,無忠則不能為恕矣?!≈宜勺衷谑ト擞惺ト酥?,在學者有學者之用,又曰就圣人身上說,忠者,天之天,恕者,天之人,就學者身上說,忠者,人之天,恕者,人之人,要之只是個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意思?!≈艺撸M己之心,無少偽妄,以其必于此而本焉,故曰道之體,恕者,推己及物,各得所欲,以其必由是而之焉,故曰道之用。 問孔子言恕必兼忠,如何對子貢只言恕,曰:不得忠時不成恕,說恕時忠在里面。
    南軒張氏曰:忠,體也,恕,用也,體立而用未嘗不存其中,用之所形體亦無乎不具也。
    北溪陳氏曰:忠信是以忠對信,而論忠恕又是以忠對恕而論,伊川謂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忠是就心說,是盡己之,心無不真實者,恕是就待人接物處說,只是推己心之所真實者以及人物而已,字義中心為忠,是盡己之中心無不實,故為忠。如心為恕,是推己心以及人,要如己心之所欲者,便是恕。夫子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就一邊論,其實不止是勿施己所不欲者,凡己之所欲者須要施于人方可,如己欲孝人亦欲孝,己欲弟人亦欲弟,必推己之所欲孝欲弟者以及人,使人亦得以遂其欲孝欲弟之心,己欲立人亦欲立,己欲達人亦欲達,必推己之所欲立欲達者以及人,使人亦得以遂其欲立欲達之心。便是恕只是己心流底去到那物而已,然恕道理甚大,在士人只一門之內應接無幾,其所推者有限,就有位者而言則所推者大而所及者甚廣,茍中天下而立則其所推者愈大,如吾欲以天下養(yǎng)其親卻使天下之人父母凍餓不得以遂其孝,吾欲長吾長幼吾幼卻使天下之人兄弟妻子離散不得以安其處,吾欲享四海之富卻使海內,困窮無告者不得以遂其生,生之樂如此便是全不推己,便是不恕?!〈蟾胖宜≈皇且晃铮椭薪刈鲀善瑒t為二物,上蔡謂忠恕猶形影,說得好,蓋存諸中者既忠,則發(fā)出外來便是恕,應事接物處不恕則在我者必不十分真實,故發(fā)出忠底心便是恕底事,做成恕底事便是忠底心。
    有天地之忠恕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是也。

    有圣人之忠恕,吾道一以貫之是也。有學者之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皆理一而分殊?!∈ト吮緹o私意,此心豁然大公,物來而順應,何待于推。學者未免有私意錮于其中,視物未能無爾汝之閒,須是用力推去,方能及到那物上,既推得去則亦豁然大公矣,所以子貢問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蓋學者須是著力推己以及物,則私意無所容而仁可得矣。 自漢以來恕字義甚不明,至有謂善恕己量人者,而范忠宣公亦謂以恕己之心恕人,不知恕之一字就己上著不得據(jù)他說,恕字只是個饒人底意思,如此則是己有過且自恕己人有過又并恕人,是相率而為不肖之歸,豈古人推己如心之義乎。故忠宣公謂以責人之心責己一句說得是,以恕己之心恕人一句說得不是,其所謂恕恰似今人說且恕不輕恕之意,字義不明,為害非輕。
    西山真氏曰:忠之為義,先儒以為中心釋之,又以盡己言之蓋本諸心而無偽者忠也。發(fā)乎己而必盡者,亦忠也。然未有本諸心而不盡乎己,盡乎己而不本乎心者,其亦一而已爾。圣賢之言忠不專于事君也,為人謀必忠也,于朋友必忠告也,事親必忠養(yǎng)也,至于以善教人以利教民,無適而非忠也。平居有一之可愧而能盡忠,其君無是道也。恕者,如心之謂,非寬厚之謂也。如我能為善亦欲他人如我之善,我無惡亦欲人如我之無惡,我欲立亦欲人之立,我欲達亦欲人之達,大概是視人如己,推己及物之謂?!≈艺?,盡己之心也。恕者,推己之心以及人也。忠盡乎內者也,恕形于外者也,己之心既無一毫之不盡則形之于外亦無一毫之不當有,忠而后有恕。忠者,形也,恕者,影也。在圣人則曰誠,在學者則曰忠,誠是自然而然,忠是須用著力,在圣人則不必言恕,在學者則當言恕,蓋圣人不待乎推,學者先盡己而后能及人,故有待乎推也。然學者若能于忠恕二字上著力于盡己盡人之閒無不極其至,久之,亦可以到至誠地位。
    《薛瑄·讀書錄》《語錄》
    忠即盡是性于心,非性之外別有一理為忠也。恕即推是性于人,非性之外別有一理為恕也。

    《呂維祺集》《芝泉會語》

    道既言一,何須又費許多解,所以曾子只下一唯字便了,及門人又問只喚出一忠恕字便了,忠恕就是一,不是忠恕外別有個一曰而已矣者,可見道只是這個,再無別個,即貫字之義,此三字煞有味。

    《伊洛大會語錄》

    吳治平問宋儒天地圣人忠恕之說何如,先生曰:天地圣賢夫婦同此忠恕耳,天地為物不貳,故元氣流行化育萬物,此天地之忠恕,即天地之貫也。圣人至誠不息,故盡人盡物贊化育參天地,此圣人之忠恕即圣人之貫也。賢人亦此忠恕,但或勉強而行未免有作輟純雜之不同,故有貫有不貫而其貫處即與圣人同即。愚夫婦亦此忠恕,但為私欲遮蔽,不能忠恕即不能貫,或偶一念之時亦貫而其實處,亦即與圣人同,只是各人分量不同,其貫無兩忠恕。譬如一顆明珠,圣人如在衣外,炯炯不昧,一室之中光輝四映。賢人如在花紗衣內,立一室中,其有花處未免遮掩,其透露處自是光輝外現(xiàn),而其外現(xiàn)處與圣人何異。愚夫婦如衣裘,懷珠全無光彩,時而掀揭衣時亦有一處照映而其照與圣人何異。又曰:忠恕只是一個心。實心為忠,實心之運為恕,即一也。曰而已矣,則已貫矣,言此外更無馀物也。道何以言吾道人同此吾也。道不遠人也。忠恕何以能貫,忠恕違道不遠也。他日亦以一貫語子貢,而及其問終身行,則曰其恕乎,恕非一乎,可以終身行非貫乎?!握琢諉柗蜃又?,忠恕而已矣。夫子說一貫,曾子說忠恕,卻是二了。先生曰:忠恕只是一而已矣,是貫,蓋忠是盡心,恕是如心,只此一心,何處不貫。曾子平日得力在此,故隨口拈出,設若止云夫子之道忠而已矣亦便罷了。譬如說天地是不二,又云博厚高明悠久及陰陽健順等字殆又不止于二矣,然論理只是一個,譬如一人,或呼名或呼字號或呼官職總是這一個人,隨其所見而得名,正是智者見之之謂智,仁者見之之謂仁,即此意也。

    《日知錄》《忠恕》

    延平先生答問,曰:夫子之道不離乎日用之閒,自其盡己而言則謂之忠,自其及物而言則謂之恕,莫非大道之全體,雖變化萬殊于事為之末而所以貫之者,未嘗不一也。曾子答門人之問,正是發(fā)其心爾,豈有二邪,若以為夫子一以貫之之旨甚精微,非門人所可告,姑以忠恕答之,恐圣賢之心不若是之支也。如孟子言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人皆足以知之,但合內外之道使之體用一原,顯微無閒,則非圣人不能爾。朱子又嘗作忠恕說,其大指與此略同,按此說甚明,而集注乃謂借學者盡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是疑忠恕為下學之事不足以言圣人之道也,然則是二之非,一之也。
    慈溪黃氏曰:天下之理無所不在,而人之未能以貫通者,己私閒之也。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之謂恕,忠恕既盡己私乃克,此理所在斯能貫通,故忠恕者,所以能一以貫之者也。
    元戴侗作《六書》,故其訓忠曰:盡己致至之謂忠。語曰:為人謀而不忠乎。又曰:言思忠記曰:喪禮,忠之至也。又曰:祀之忠也,如見親之所愛,如欲色然。又曰: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傳曰上思利民,忠也。又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屬也。孟子曰: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觀于此數(shù)者可以知忠之義矣。反身而誠,然后能忠,能忠矣,然后由己推而達之家國天下,其道一也。其訓恕曰:推己及物之謂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恕之道也。充是心以往達乎四海矣。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恕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夫圣人者何以異于人哉。知終身可行則知一以貫之之義矣。
    《中庸記》:夫子言君子之道四,無非忠恕之事,而乾九二之龍德亦惟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謹。然則忠恕,君子之道也。何以言違道不遠。曰:此猶之云巧言令色鮮矣。仁也,豈可以此而疑忠恕之有二乎?;蛟唬好献友詮娝《星?,仁莫近焉。何也。曰:此為未至乎道者言之也。孟子曰: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仁義豈有二乎。

    忠恕部藝文《恕齋銘》宋·張栻

    刑成不變,君子盡心。明動麗止,象著羲經(jīng)。所存曷先,其恕之云。自盡于己,以察其情。意有所先,則弗敢成。見雖云獨,亦靡敢輕。幽隱之狂,是達是行。毫釐之疑,是析是明。俾爾寡弱,無有或困。于爾強慝,靡誅靡遁。及得其情,又以勿喜。古人如此,恕有馀地。我名于齋,意實在茲。嗟嗟來者,尚克念之。

    《徐應明恕齋說》文天祥

    漢晉以來,有恕己恕人之說。而恕之弊,遂為姑息。至
    先儒以恕為如心,而學者始明恕。圣人浸遠道學無傳,于是漢人之中庸,唐人之模棱,皆足以自附于此一字之義。天下之不見圣,久矣。尚賴伊洛諸君子出而抉圣經(jīng)千載之秘,而后之學者遂得襲其遺馀,以求進于道。番易徐君應明有志于學,特以恕為入門,則其幸生于道學之世,而不至涵忍混貸以淪于漢唐之陋也。審矣,雖然如心之事亦有所用力焉。按傳專言恕者,其事有二,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學言上下前后左右有絜矩之道,此言如愛己之心而愛人者也。大學言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此言如治己之心而治人者也。然而如愛己之心而愛人,則先儒必歸之窮理正心,如治己之心而治人,則先儒必以強于自治為本,蓋未能窮理正心則吾之愛惡取舍未必得正,而推己及物亦必不得其當。然未能強于自治,則是以不正之身為標的將使天下之人皆如吾之不正而淪胥以陷,則吾之為恕者豈不相遠,而吾夫子所謂終身可行者豈若是哉。故夫《論語》一貫之恕,《中庸》違道不遠之恕,又必以忠并言,蓋惟忠而后所如之心無往非正,而凡窮理正心強于自治皆求以不悖乎忠而已也。抑予聞之《論語》之忠恕至誠無息而萬物之各得其所也,圣人之事也。《中庸》之忠恕盡己之心而推以及人也,學者之事也。吾儕小人由前之所以用力者,求之以進于中庸之忠恕,則圣人之忠恕豈曰己之菲薄而無足以進諸曾子之唯哉。愿與徐君講之。

    《行恕銘》明·林廷玉

    仁為道遠,造匪一蹴。恕以求之,是曰良術。正己責人,推心度物。一公自持,靡徇利欲。形骸爾殊,分愿咸足。惟日強焉,功用浸熟。萬物一體,優(yōu)優(yōu)圣域。

    忠恕部紀事

    《晉書·王裒傳》:裒常以為人之所行期于當歸善道,何必以所能而責人之所不能。
    《周書·裴果傳》:太祖以劉志為幕府司錄。世宗雅愛儒學,特欽重之,事無大小,咸委于志。志忠恕謹慎,甚得匡贊之體。
    《蘇綽傳》:綽弟椿,大統(tǒng)十六年,征隨郡,軍還,除武功郡守。既為本邑,以清儉自居,小大之政,必盡忠恕。《楊纂傳》:纂不識文字,前后蒞職,但推誠信而已。吏以其忠恕,頗亦懷之。
    《王杰傳》:杰少從軍旅,雖不習吏事,所歷州府,咸以忠恕為心,以是頗為百姓所慕。
    《大唐新語》:劉童為御史,東都留臺,時藺謨?yōu)榱羰?,輒役數(shù)百人修宮內。劉童謂盛夏不宜擅役工力,謨拒之曰:別奉旨。童奏之,詔決謨二十下,商嶺南。童后有他事,左授臨胊令。時有敕令上佐縣令送租,謨已為司農卿,知出納。謨雅知童清介,不以曩事嫌惡,乃召倉吏謂之曰:劉侍御頃在憲司,革非懲違,今親自送租,固無瑕玷。數(shù)州行納,與劉侍御同行,亦必無欠折。一切令受納,更無所問。時人賞謨忠恕。
    盧承慶為吏部尚書,總章初,校內外官考。有一官督運,遭風失米,承慶為之考曰:監(jiān)運損糧,考中下。其人容止自若,無一言而退。承慶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無喜容,亦無愧詞。又改曰:寵辱不驚,考中上。眾推承慶之弘恕。
    皇甫文備與徐有功同案制獄,誣有功黨逆人,奏成其罪。后文備為人所告,有功訊之在寬。或謂有功曰:彼曩將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有功曰:爾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安得以私害公乎。
    《遼史·蕭韓家奴傳》:韓家奴家有一牛,不任驅策,其奴得善價鬻之。韓家奴曰:利己誤人,非吾所欲。乃歸直取牛。
    《名臣言行錄》:王旦在中書,寇準在密院。中書偶倒用了印,寇公須勾吏人行遣。他日樞院亦倒用了印,中書吏人呈覆亦欲行遣。旦問吏人:汝等且道密院當初行遣倒用印者,是否。曰:不是。旦曰:既是不是,不可學他不是。
    《宋史·范純仁傳》:純仁性夷易寬簡,不以聲色加人,誼之所在,則挺然不少屈。自為布衣至宰相,廉儉如一,所得奉賜,皆以廣義莊;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沒之日,幼子、五孫猶未官。嘗曰:吾平生所學,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親睦宗族,未嘗須臾離此也。每戒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茍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賢地位也。《菽園雜記》:陳恭僖鎰為人忠恕,有容正統(tǒng)。初自外臺擢副都御史,久鎮(zhèn)陜西,民戴之,時王文為按察使,公知其廉,舉以自代,公與王相繼擢左都,王擢在后,反欲位公上。關中之鎮(zhèn)王次當往反,欲擠公行。朝廷以二人皆名臣,制下使一年一代因為定規(guī)。王后遇公即有忿然不樂之意,凡臺官之巡蘇者,必私命其伺察,公家人子弟所為,凡可以害公者無所不至,公一無所較。

    忠恕部雜錄

    《韓詩外傳》: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非目能視乎千里之前,非耳能聞乎千里之外,以己之情量之也。己惡饑寒焉,則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惡勞苦焉,則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惡衰乏焉,則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文中子·天地篇》:賈瓊問君子之道,子曰:必先恕乎。曰:敢問恕之說。子曰:為人子者,以其父之心為心,為人弟者,以其兄之心為心,推而達之于天下,斯可矣。西疇常言凡居人上有勢分之臨,惟以恕存心乃可以容下。故行動必先謦欬,步遠則有前,導燕坐則毋簾窺壁聽,是故君子不發(fā)人陰私,不掩人之所不及也。
    《螢雪叢說》:責己不責人,君子也。責人不責己,小人也。小人惟知責人而不知責己,所以多招外謗。蓋嘗自恕也。人之子弟或好賭博聲色籠養(yǎng)游獵一切玩弄皆自有以誘之。故外得以投之費用未千百而生事已二三,為父兄者,當痛責其子弟之不肖,而箠楚之又懲戒之,可也。不此之為而妄訴他人于官府冀其悛惡,改過不可也。大凡鄰舍孩提或有爭競,不問其是非如何,只自撻其子也,遂免他議。人有書世情二字并蘇秦,只是舊蘇秦昔日何疏,今日親之句于座右,責其不情于我而不知未有可情之勢,此所以疏之者何望焉。秦穆公善悔過責己不責人。荀子曰:君子責己重以周。此之謂也。
    意見圣賢學問,雖立言多端,只一恕字終身受享不盡。假如己在患難時,常望人振救,有排擠者恨之必深,則當無事時可為人盡力,視人患難卻不救或為下石之語,此豈是恕己。當憂病人來憐恤存問,必感之有禮數(shù),疏闊者必不悅,若人有憂病,己卻懶慢不知照管,此豈是恕己。當卑位去見尊官,貴人使勢輕忽久候不出,心上必然忿恨,若居尊貴不肯體恤人依前慢他,此豈是恕己。有纖過東掩西藏惟恐人知,他人有過卻對眾公言,此豈是恕。人規(guī)正己失,中心不能堪或面發(fā)赤強顏勉受,若直攻人過,不知避忌,此豈是恕至于己。所守廉潔卻不責人以刻甚己,所行忠厚卻不望人以過泰,此又是盛德事加于恕一等矣。
    今人談人則易自責則寬,常見當事者指誚前人殆不容口,及至觀其所為,不若遠甚。宋人詩云:鮑老當年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郎當舞袖長。可謂曲盡事情。
    《筆疇》:恕之一字,固為求仁之要。量之一字,又為行恕之要。未有能恕而無量者也。亦未有有量而無恕者也。是故恕固當勉量,亦當學有杯盂之量有池沼之量有江海之量有天地之量。天地之量,圣人也。江海之量,賢人也。池沼之量,中人也。杯盂之量,則小人也。易喜易怒者,小人也。易與易奪者,小人也。未滿而先盈者,小人也。未富而先富者,小人也。中人則有寬有狹,賢人則多寬而少狹,至于圣人則萬物不能撓其志,與日月同其朗,與鬼神合其德,蕩蕩熙熙無所不容矣。然則學量之功何先。曰:窮理窮理,則明明則寬寬則恕恕則仁矣。
    《遒徇編》:人只道人心不平,不知自心更不平。假如失意時,受了人一拳一棍幾恨死矣,及至得意后,打了人百拳百棍反更稱佳,以此知自心不平。
    《庸書·問忠恕》:盡心于恕為忠。恩有殺禮有等。當其分不數(shù)以疏忠之事也。故以德報怨非忠矣,量己恕人非恕矣,夫子嘗語曾子矣而恐其易之,故又曰:吾道一以貫之。一者忠恕是也,后人欲高其論而遠斯義也,其未然乎。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美女 |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 日本高清在线观看WWW色| 久久免费精品国自产拍网站| 国产精品自拍午夜福利|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日韩|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日韩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天堂中文官网在线| 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好男人官网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无码AV在线观看| 国内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久久天堂综合亚洲伊人HD妓女|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婷婷六月综合缴情在线| 欧美人成精品网站播放|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破解版| 青青草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 国产在线观看播放av|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试看| 天天做日日做天天添天天欢公交车|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中文av专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美女爽到高潮嗷嗷嗷叫免费网站 | 亚洲综合色在线视频WWW|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五月天| 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好大好硬好爽免费不卡|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天堂色|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电影不卡| 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