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 鴻溝議和:楚軍敗亡的起點 公元前203年,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殲滅齊楚聯軍,完成對楚側翼的戰略迂回,又派灌嬰直奔彭城。項羽腹背受敵,兵疲糧盡,于是與漢議和,訂立盟約,以滎陽附近的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這也是中國象棋楚河漢界的由來。 劉邦和項羽在廣武澗對峙時,劉邦盡量不與項羽作戰,只是讓韓信在北方發揮更大的作用,從側翼包抄楚國。劉邦的對策很有效果,韓信攻下齊、趙兩國后,準備向南攻打楚國。于是項羽趕緊派龍且率軍去迎擊韓信。龍且率領的楚軍號稱20萬,結果在濰水(今山東濰河)被韓信擊敗,龍且被殺。漢軍進攻楚地,項羽的老窩彭城被漢軍占領。項羽聽到龍且戰敗的消息后,第一次感覺驚慌,趕緊派人前去游說韓信,勸他和自己聯盟,與楚、漢三分天下。可是韓信身邊被劉邦安插了許多親信,如曹參、灌嬰等,韓信自認為不可行就推說劉邦對自己有恩,沒同意。 策反沒成功,眼前有癩皮狗一樣粘著自己的劉邦,后方更有一直在“打游擊”的彭越時不時地截斷糧道,老窩彭城還被漢軍給端了,項羽心情十分低落。這樣的形勢導致項羽產生了和談的想法。 相比之下,漢軍這邊則形勢一片大好,糧草充足,士氣旺盛。但是想要直接滅掉項羽實力并不允許,還需要聯絡各路諸侯配合作戰。于是劉邦趁自己占據優勢,派使者陸賈勸說項羽,讓他放了自己的父母和老婆,項羽沒理會。后來劉邦又派使者侯公去勸項羽,項羽這回想通了,給自己找了一個臺階,以劉邦的父親要挾,雙方達成和解,約定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之后項羽按照約定放回了劉邦的父母和老婆,這就是著名的鴻溝議和。 侯公出使的任務完成得很不錯,劉邦很高興,夸贊侯公是天下善辯之士,呆在哪國,就會使哪國遭殃,所以干脆給他起個稱號叫平國君。 漢軍打了這么多年仗,早就厭戰了,聽說雙方議和達成,一時歡呼雀躍。項羽帶著楚軍向東撤退,劉邦也準備帶著漢軍向西撤退。這時,張良和陳平就勸劉邦,趁現在漢軍在大局勢上占據優勢,楚軍缺糧,士氣差,應該立刻滅掉楚軍。不如現在就轉頭殺回去,以免放虎歸山,養虎為患。劉邦覺得他們說得很有道理,就讓部隊駐扎下來,并聯系韓信和彭越,約好時間會合一起對付楚軍。漢軍走到固陵,韓信和彭越的部隊還未會合,楚軍攻打漢軍,漢軍大敗,只好深挖壕溝嚴加防守。劉邦很詫異,詢問張良韓信、彭越不按約定會合的原因。張良給他分析,說現在楚軍快垮了,韓信和彭越立過大功,卻沒有封地,所以肯定不愿意來,如果你答應分他們封地,他們肯定就愿意來了。于是劉邦采納了張良的建議,派使者告訴韓信和彭越,說一旦打敗了楚軍就給他倆封地,韓信和彭越聽使者這么說后果然就立刻出兵了。之后,各路諸侯在垓下會師,與楚軍在垓下展開了決戰。 結論:鴻溝議和是項羽迫不得已的選擇,對劉邦一方來說卻是緩兵之計。劉邦等待的是會同各路諸侯,以絕大優勢與楚軍決戰。后來劉邦的計謀果然得逞,項羽敗于垓下,最終烏江自刎。 ![]() 鴻溝議和后的形勢 公元前203年 韓信封齊王:不讓我當我就罷工 公元前203年,韓信被漢王劉邦封為齊王。 劉邦一向對功臣防備有加,此時天下又未定,為何忽然給韓信封王?其實劉邦也是被逼無奈。數月之前,韓信受劉邦之命東進擊齊。大軍已近平原渡口,卻有探子來報說齊王田廣已歸降漢朝。原來,劉邦為拿下齊國這事上了“雙保險”:他一面下令韓信揮軍東進,以武力相逼,另一面派說客酈食其前往游說齊王田廣。 韓信出兵前,酈食其要求面見劉邦,為劉邦分析局勢:齊國幅員千里,背靠大海,面臨黃河,北有濟水,唯有南面緊鄰楚國。地理位置優越,戰略意義重大,且邊境屯軍二十萬,田氏宗族各支又都能征善戰,即便是大將韓信,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奪取齊國,不如游說為上。 劉邦并非不信任韓信的能力,但酈食其說得也有道理,且多派一個說客去又不增加什么成本,于是就同意了。劉邦沒想到,韓信大軍還沒到,酈食其的三寸不爛之舌就奏效了。 再說韓信這邊。一聽齊王已有歸順之意,現在正與酈食其日日飲酒歡宴,他本想調頭回去,卻被隨行謀士蒯通的一番話勸阻了:”將軍您奉詔攻打齊國,而漢王只不過派密使說服齊國歸順,但有詔令叫您收兵嗎?況且這個酈食其不過是個說客,憑三寸之舌就降服齊國70多個城邑,而您統帥幾萬人馬,花了一年時間才安定了趙國50多座城池,如今又要無功而返,這被漢王看在眼里,豈不是您不如一個儒生?” 韓信本來也有自己的考慮,如今酈食其還未復命,便不算任務完成。且齊王日日歡宴,防備必然松懈,此時趁虛出擊必定事半功倍。漢王一面令我出兵,一面又派出說客,這不是不信任我嗎?而且平定趙地之功我占大半,但封趙王卻封的是張耳,這我也不做計較,但齊地若能拿下,我當個齊王不過分吧。這時齊王田廣已決計降漢,對漢軍的戒備松懈,韓信乘機襲擊了齊駐守歷下(今山東濟南)的守軍,很快就打到臨淄城下。 齊王大驚,認定酈食其是劉邦派來的幌子,為的就是讓他放松警惕,然后與韓信里應外合,遂下令把酈食其烹殺。酈食其當了炮灰之后,齊王田廣連夜率軍撤到高密(今城陰城故址),派人向項羽求救,許諾擊退漢軍后以齊國國土的一半酬謝楚國。果然不出幾日,楚王項羽便派大將龍且親率兵馬與齊王田廣匯合,齊楚聯軍號稱有二十萬眾,在濰水河東岸的高密城駐守下來。 依田廣的意思,漢軍遠征作戰,急著攻城略地,是以所向披靡;要想挫其銳氣,不如深溝高壘,以守為攻。同時招撫已淪陷城邑,讓他們知道我齊王尚在,且有楚兵來救,命他們不可通敵助漢。這樣一來,漢軍得不到糧食,會不戰自敗。龍且卻不同意。一方面,龍且輕視韓信,又急求戰功;另一方面,田廣在龍且眼中已是喪家辱國之人,如何作戰自然是該聽自己的。 另一邊,韓信的大軍也已經追趕而來,在濰河西岸安營扎寨。濰河一戰,韓信連夜派人做了一萬多條袋子,盛滿沙土,塞住濰河上流。然后他親率一半軍力涉水進擊,挑釁龍且。龍且出兵迎擊,韓信佯裝怯弱敗退,龍且信以為真,率軍渡江進擊。這時韓信命上游守兵掘開壅塞住河道的沙囊,霎時間河水奔流而至,龍且的軍隊正好渡河到半,見狀驚慌失措,淹死者不計其數。勉強摸到岸邊的又被韓信揮軍截殺,龍且本人也戰死沙場。東岸齊楚聯軍見西岸將軍戰死,大軍潰散,幾乎遭到全殲,趕緊調頭向南逃跑。韓信率軍急渡水追擊至城陽,楚兵皆被俘虜,齊王田廣在逃跑的路上也被亂兵殺死。 齊地就這樣平定了。韓信一回首,兩年之內,他先后滅魏、平趙、收燕,如今齊國也已拿下,是時候為自己爭取點獎賞了,于是派人向劉邦上書:“齊國人狡詐多變、反復無常,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一人代理齊王之位,局勢不會安定。大王不如讓我做代理齊王,為您安定后方。”當時,項羽正將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劉邦看了韓信的上書,幾乎要破口大罵。但其身邊謀士張良、陳平趕緊勸阻:漢軍處境不利,您若不答應他稱王,恐生兵變。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有功當賞,做王就做個真的,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于是,派遣張良攜詔書前去,封韓信為齊王。 結論:韓信封齊王,是劉邦出于無奈之舉。韓信擁兵自重,要挾劉邦,已經種下了兩人齟齬的種子,為后來劉邦鳥盡弓藏的行為埋下了伏筆。 ![]() 最后,韓信給自己取了一條死路 公元前203年 陳平離間項羽集團:范增這個最后的智囊沒了 公元前203年,楚漢戰爭到了最激烈的時刻。劉邦手下謀士陳平巧施離間計,讓項羽與最重要的兩個臣子,謀士范增和大將鐘離昧疏遠。從此以后,在楚漢戰爭中占盡優勢的項羽被劉邦牽著鼻子打,最后落到垓下自刎的境地。 陳平本是項羽部下,是項羽帳下為數不多參加過鴻門宴的高官之一。宴會上,陳平看到了劉邦的圓滑,項羽的婦人之仁。兩相對照,陳平認為項羽不是劉邦的對手,轉而投奔了劉邦。劉邦得到陳平喜出望外,因為陳平掌握了很多項羽的軍事機密及人事安排情況。 正好這一年項羽將劉邦困在滎陽城內達一年之久,并被斷絕了外援和糧草通道。劉邦向項羽求和,項羽不許,似乎對拿下劉邦志在必得。劉邦這邊頓時憂心不已。新入伙的陳平開始為劉邦出謀劃策,強攻不行,就從內部瓦解項羽集團。 于是,陳平就從項羽集團中,挑選了兩個項羽最倚重的人,大將鐘離昧和謀士范增來離間。陳平獻計,讓劉邦從倉庫中撥出四萬金,買通楚軍的一些將領,讓這些人散布謠言說:“在項王的部下里,范增和鐘離昧的功勞最大,但卻不能裂土稱王。鐘離昧早就心懷不滿了。兩人已經和漢王約定好,共同消滅項羽,分占項羽的國土。”這些話傳到項羽的耳朵里,他果然對鐘離昧和范增產生了懷疑。最直接的反應是,項羽以后有重大的事情不再跟鐘離昧商量了。因為懷疑他私通漢王,先是解除了鐘離昧的軍權,讓他擔任了一個閑職。而后,龍且、周殷也都多多少少受了影響。潛移默化中,項羽軍隊的戰斗力大大下降。 為了徹底孤立項羽,陳平還要把范增除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楚漢相互交往的使者也被陳平下了套。陳平故意冷落項羽派來的使者,對范增派來的使者很熱情。這就是故意演戲給使者看,這些使者回去之后,又說范增可能通敵要背叛項羽了。這一天,項羽派使者到劉邦營中,陳平讓侍者準備好十分精致的餐具,準備了最高規格的接待用品,端進使者房間。使者剛一進屋,就被請到上座,陳平再三問起范增的起居近況,大贊范增,并附耳低聲問:“亞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問道:“我們是霸王派來的,不是亞父派來的。”陳平一聽,故作吃驚地說:“我們以為是亞父派來的人呢!”便叫幾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隨后把使者領至另一間簡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飯招待。陳平則佯裝滿臉不高興,拂袖而去。使者沒想到會受此羞辱,大為氣憤。回到楚營后,把情形一五一十告訴項羽,霸王更加確信范增私通漢王了。這時范增向項羽建議加緊攻城,但項羽卻一反常態拒不聽從。過了幾天,范增也知道了外面說他私通漢王的謠言,并且感到項羽已不再信任自己了,于是向項羽請辭。已經中了陳平離間之計的項羽同意了他的請求。范增一路悶氣,走到彭城的時候,范增因為心情抑郁,氣得背上生了一個毒瘤,就此一病不起,去世了。 項羽手下最重要的兩個謀臣,竟被陳平略施小計就除掉了。可問題是,陳平的離間計看起來也并不嚴密,為什么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效?計策高不高明,關鍵在于有沒有針對性。陳平的高明之處正在于,他能在恰當的時機,精準地擊中項羽的軟肋——項羽猜忌心越重,這個計策就越有效。范增是項羽的第一謀士,但是在項羽成為西楚霸王之后,他逐漸變得剛愎自用,不再聽從范增的勸諫了。在劉邦被困滎陽城,陳平借機暗中挑撥離間,最終不費一兵一卒,就斷了項羽的左膀右臂。 結論:范增死后,項羽團隊再無一流的謀士,最終導致項羽一敗涂地,不得已在烏江自刎。可以說,陳平是除了“漢初三杰”(張良、蕭何、韓信)外,最重要的謀臣。陳平六出奇計,為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 第一謀士范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