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某,男,89歲。 時間:2017年2月10日,立春。 主訴:習慣性便秘20年余,加劇兩周伴不饑食少。 初診: 患者訴20多年來大便秘結,長期自服番瀉葉、西藥果導片以助通便。兩周前便秘加劇,自服前藥無效,就診于省級醫院中醫科某主任,診為“麻痹性腸梗阻”。該醫先予增液承氣湯加味不效,復改用大柴胡湯加減,病人只通了非常少量的大便,脘腹脹滿比之前更嚴重,痛苦不堪,慕名求診于我處。辰下:大便不通,脘腹脹滿,不饑,不欲食,食入不久則嘔出,口苦,畏寒肢冷,神疲嗜睡,舌淡紅而略暗,苔黃膩而潤,脈弦大而長。查體:BP200/120mmHg(追問病史,患者因這幾天飲食難進后、自己停用降壓藥),腹部按壓不痛,輕叩呈鼓音。 既往史:高血壓病史30年,血壓最高180mmHg,平素規律服藥,收縮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 西醫診斷:麻痹性腸梗阻。 中醫診斷:便秘:脾陽虛證。 治法:溫補脾陽,理氣通便。 處方:溫脾湯加減。炮附子9g,干姜9g,肉桂粉3g(沖服),公丁香5g,小茴香9g,益智仁9g,潞黨參15g,云茯苓15g,陳皮9 g,厚樸9 g,枇杷葉15g。2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飯后分服。并囑患者記住一定要加服降壓藥。 二診: 2017年2月13日,立春。患訴服藥后,兩天內排了軟便10余次,不硬、不稀不溏,便色漆黑(囑其送去進行糞常規化驗,大便隱血陰性),食欲漸開,精神轉佳,肢體轉溫、不畏寒,舌淡紅,苔黃膩漸減。血壓降至150/95mmHg,脈轉弦,已無長大之脈。原方去厚樸3劑。囑其服完這3劑中藥后不必再來復診,自己去藥店買香砂六君丸調理一段時間即可,并囑其不要停服降壓藥。 按: 患者有習慣性便秘20年余,此次加劇兩周伴不饑食少;按中醫雖仍診斷為“便秘”,但從西醫診斷標準診斷為“麻痹性腸梗阻”。 麻痹性腸梗阻是腸梗阻的一種常見類型,大多原因比較明確。由于神經抑制或毒素刺激以致腸壁肌運動紊亂,使腸蠕動喪失,以致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但無器質性腸腔狹小,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氣、排便等。 中醫認為,便秘之癥,多實多熱,故一般治法或苦寒瀉下,或甘寒潤腸,方用承氣、大柴胡、增液湯、脾約丸等。但亦有脾胃陽虛、中氣不運、傳導失職之便秘,方用補中益氣丸、四君子湯、理中湯、溫脾湯加減,根據脾胃陽氣的虧虛程度的擇方而治之,此不可不知也。 此患者原來應為腸燥有熱之便秘,但因為年老體衰,再加久服番瀉葉、西藥果導片,損傷了脾胃陽氣,導致脾胃陽虛,中氣不運,傳導失職,故便秘。前醫先用增液承氣湯甘苦寒,復用大柴胡湯苦辛寒,脾胃之陽愈發受傷,故脘腹脹滿益甚,不饑食少。口苦、苔黃膩而潤,不是熱,乃胃之濁陰上逆也。畏寒肢冷,神疲嗜睡,舌淡紅而略暗,均陽氣虛衰之候。老人年逾耄耋,動脈嚴重硬化,又突然停服降壓藥導致血壓高漲,此乃脈弦大而長之因也,故不能作為本病之憑,當舍脈從癥。 以炮附子、干姜、肉桂、益智仁溫脾陽,以潞黨參、茯苓、丁香、小茴香溫胃陽;陳皮、厚樸理脾胃之氣以助運,肺主一身之大氣,肺氣行則周身氣不滯,故加枇杷葉。 為何病愈后用香砂六君丸善后調理,而不用補中益氣丸?患者有嚴重之高血壓,用補中益氣丸補氣且升陽,恐致肝陽愈、而血壓愈高而難制也。此處方用藥之細微之處也。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