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家庭中的天平,當夫妻關系失衡的時候,孩子就會跳入火坑中,嘗試用自己的力量把家庭重新帶回到平衡之中。 也許,作為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就是有一個好的婚姻關系。 ![]() 大部分親密關系的發(fā)展模式,都會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蜜月期,1+1=1 第二個階段,差異期,1+1=2 第三個階段:成熟期,1+1=3[2] 我們幾乎都是從第一個階段開始進入親密關系。 我常常開玩笑說,一見鐘情,是兩個“神經(jīng)病”在一起。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講,當我們遇到一個人,潛意識就涌現(xiàn)這樣的感受—— “我在我的原生家庭里沒有辦法得到的一切,這個人都可以滿足我。” 比方說,一個女孩在一個單親家庭由媽媽撫養(yǎng)長大的,她有一種看法,爸爸是不負責任的。那么在潛意識中,她會很想要找一個負責任的男人。 而這個男人,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常常被媽媽挑剔,指責······男孩可能暗暗下定決心,長大后要找一個溫柔善解人意的妻子。 當男人遇到面前這個女人這么溫柔,這么小鳥依人,女人也覺得對方這么地負責任。 出于潛意識的渴望,他們就會在一起了。 在這個階段,關系里的雙方都會感受到一種“迷醉”的感覺,彼此都深深進入一種催眠里——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一種無我的、融合的狀態(tài),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我們“喝醉”了。 這就是1+1=1的蜜月階段。 要想給到孩子穩(wěn)定、有愛的家庭環(huán)境,就要學會去度過第二階段的差異期,發(fā)展出成熟的1+1=3的親密關系。 這其中有一個特別的的奧秘,那就是:給予彼此空間。 一段健康的親密關系,并不意味著你們要彼此完全相投。 成熟的親密關系,是有生命力的,就像是“我在這里,你在那里,我們彼此連接,但又彼此獨立,我們共享一個包容彼此,卻又超越彼此的空間。” 為什么這樣說呢? 每個人都曾經(jīng)受傷,不只是個人經(jīng)歷的傷痛,還攜帶著父母的、家庭的、祖先的傷痛······我們需要同理和照顧對方的感受,但更重要的是平衡。 如果總是一方照顧另一方,是行不通,因為這是退行,就像父母照顧孩子,并不是成熟的親密的關系。 當我們年齡小的時候,我們需要從父母那里得到關心、照顧、認同、連接,這是我們感受到愛的方式。 但是,當我們長大,如果我們還是想從他人、從伴侶那里得到父母對待嬰兒的連接的感受,愛的感受,我們或許就需要明白,自己其實還沒有長大。 成熟的親密關系,意味著兩個人各自療愈自己的童年傷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我們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一個彼此獨立又彼此連接的空間。 更重要的是,夫妻各自療愈好傷痛,對于孩子而言也十分關鍵,因為父母內在的情緒是鏡像,如果父母沒法照顧自己的傷痛,孩子就會連接上父母內在崩潰受傷的能量,這對孩子來說是很混亂的。 同時,在這樣一個獨立而包容的空間中,我們才能透過伴侶,發(fā)現(xiàn)自己內在的需要和渴望。 當我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渴望,并開始學習滿足自己,不再一味地要求對方來滿足你,練習把連接、聆聽、抱持、善意帶回到自己內在那個感覺匱乏的地方時,我們才能回歸到自己的生命力量之中。 我的傷痛我自己負責療愈,我也接納你有自己的傷痛······帶著這樣的尊重和同理,我們彼此連接著,在這個關系的場域里——我們既脆弱又堅強;敞開又流動;親密又有界限······ 在親密關系里,要想做到既能彼此獨立,又能包容彼此,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伴侶雙方首先和自己有鏈接。 當我把正念的連接帶到自己的身體中心,去聆聽自己的需求,抱持內在的脆弱,并把善意和連接帶給自己時,我是完整的,我是1;當伴侶同樣為自己這樣做時,Ta也是完整的,Ta是1;同時我們之間也連接著······那么1+1=3或1+1>3。 在這個獨立又共享的關系場域里, 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生生不息的親密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