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陳承基先生是著名的花鳥畫家,其作品以清雅靈妙而享譽畫壇。承基早年師從蜀中花鳥畫大家劉既明先生,既明先生早年求學海上,有幸結識過吳昌碩、劉海粟等大家。1927年從上海美專畢業后即返川執教,他是海派藝術在四川最早的傳播者之一。海派繪畫的核心是花鳥畫,花鳥畫是海派文化的一個標志性符號。海派花鳥畫繼承了宋元的雙鉤,對陳洪綬、徐渭、陳淳、八大、石濤及揚州八怪的寫意花鳥畫有所繼承和創新。海派繪畫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融合性,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手法,融合到創作中去。劉既明先生正是在這一基礎上,開創了自己的繪畫風格,他用筆疏放豪宕、墨沈淋漓。畫格氣閑神靜、清逸溫雅。承基深得既明先生真傳,他游心青藤、白陽之間,同時參悟惲南田、任佰年、吳昌碩諸家法,使海派花鳥畫的種子在巴蜀沃土中開出奇花。 海派的文人畫家,受清代中葉以來碑學的影響,將傳統花鳥畫“以文為畫”的思考,轉變為“以書入畫”的思考,探索以新的審美觀念來進行創作。承基借鑒了文人畫的書法性筆墨,不是“描繪”出,而是“書寫”出繪畫性的形象,正是這種筆墨能量的汲取,賦予其畫一種新的格調。承基善用長鋒羊毫,揮寫的筆觸更大、更加隨意、更加松靈。他下筆純熟老到、飛動流美。他畫中的線條或如篆籀、或如簡帛、或如大草、或如小行,總有一股運動的“勢”。筆墨在雄放中含蓄蘊藉,有隱有出,有收有放,陰陽互變、自然流暢,展示出用筆的剛柔、圓隔、靈機和生趣。 花鳥畫作為一種繪畫類型已歷經了千年之變,唐宋之院體、元人之墨戲、近人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打破傳統文人畫格局,開啟新的境界,當代花鳥畫雖風格眾多,但工藝化、符號化、制作化成為一種通病,且逐漸偏離了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承基正是洞見一切,才堅守筆墨的核心價值。他慣用潤淡松秀的墨法體象去創建靈動活潑的花鳥世界。他不囿于花鳥畫一般性的構圖方式而是巧用書法的審美空間感。書法的空間是建立在對物象的描象基礎之上有節奏的組合,是力線律動所構筑的空間境,亦即揮運時線條微妙的運動及所帶來的墨色變化構成多維的空間感。承基的畫境就是筆墨構成的體和勢所形成的氣脈和氣局。承基生性散淡、隨意,他舒緩的筆調宛如清溪、簫聲,給這個紛繁的世界帶來一股清涼之風,月高花有露,風晚水無痕。縱觀他的花鳥世界,筆墨后面的文化結構實際上就是一個意義結構,中國書畫的結構頂端,是一種人格理想。 承基注意生活滋養,用心感受“物情”、“物理”、“物態”,其筆下的翎毛,形神兼備,姿態自如,紫藤、墨竹、梅蘭無不凈純疏簡,自出機杼。他用筆不限于墨色之分,以色助墨,以墨醒色,畫面具有精妙和諧之感。畫面上的線條、韻律、色調,是感情在里面、精神在里面,生命更是永久的存在里面。中國哲學觀確定了花鳥畫的觀物方式:寓意于物,比物以德,陶物以情。從承基的畫中,我們不難感受到濃厚的東方生命哲學的“境”與“韻”。 作品欣賞 ▲▲ 小荷才露尖尖角 45*68cm ▲ ▲ 春消息 45*49cm ▲▲ 隨寫牡丹好顏色 45*49cm ▲▲ 春消息(二) 45*49cm ▲▲ 靜中安 45*49cm ▲▲ 笑到牡丹開了 45*48cm ▲▲ 思量 45*68cm ▲▲一雨池塘 47*45cm ▲▲ 靜思 49*45cm ▲▲ 野花幽草各自春 49*45cm ▲▲ 清絕 49*45cm ▲▲ 墨雨正淋漓角 60*48cm ▲▲ 蓮子誰當采 57*48cm ▲▲ 殘葉破秋風 60*49cm ▲▲ 牽得春光一樹花 69*70cm ▲▲ 幽篁 68*68cm ▲▲ 入門唯覺一庭香 70*69cm ▲▲ 春消息(三) 35*43cm ▲▲ 牽牛花 50*23cm ▲▲ 藤花才放絲絲雨 45*35cm ▲▲ 玉簪 51*24cm ▲▲ 龍蘭 50*24cm
▲▲獨占人間第一春 49*50cm ▲▲ 最愛聞香初遇雨 70*47cm ▲▲ 新雨 45*48cm ▲▲ 君子佩 46*27cm
▲▲ 春柳 48*46cm ▲▲ 獨有梅花知我意 65*35cm ▲▲ 荷塘清幽 34*34cm ▲▲黃花重見一枝霜 46*49cm ▲▲ 贈知己 46*67cm ▲▲ 賞梅 70*34cm ▲▲ 春風 45*61cm ▲▲ 醒梅 35*69cm
▲▲ 疏影 69*30cm ▲▲ 墨牡丹 49*45cm ▲▲花之君子 37*45cm ▲▲香滿堂 35*45cm ▲▲ 菊茶圖 34*45cm ▲▲ 春色上花梢 68*23cm
▲▲ 獨領四時春 45*49cm ▲▲ 春望 45*49cm
▲▲ 紫藤八哥 34*34cm
▲▲ 新篁 138*70cm
▲▲ 尋蘭 48*45cm
▲▲ 倚菊 48*45cm
▲▲ 又見荷塘有此景 33*70cm
▲▲ 雨過荷塘 46*70cm
▲▲ 信手拈來便是春 37*70cm
▲▲ 不語 20*22cm ▲▲ 一枝棲身 26*23cm 文章來源: 百家文藝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