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奠定了晉國的霸業,城濮之戰的指揮官們,影響了整個晉國的歷史。 城濮之戰,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晉文公五年,楚成王三十九年。周襄王在位的時候正是齊桓公、晉文公、楚成王、秦穆公等一干春秋猛人們云集的時期,周襄王比較忙,因為會議比較多。晉文公剛剛結束了19年的流亡,繼位為國君,剛剛替周襄王擺平了王子帶之亂,正躍躍欲試。而楚成王已經是功成名就了,是這個時期誰都忌憚的一霸! 為了與楚國一戰,晉國始作三軍。三軍分為上中下,中軍是總指揮,剛開始晉國中軍帥為郤(xì)縠(hú),中軍佐是郤溱(qín),是兄弟倆。上軍帥是狐毛,上軍佐是狐偃,也是兄弟倆。下軍帥是欒枝,下軍佐是先軫。郤縠、郤溱、欒枝都是晉國公族,姬姓。后來郤(xì)縠(hú)突然去世,先軫頂替郤縠任中軍帥,下軍佐換為胥臣。晉軍的三軍變為:中軍帥先軫,中軍佐郤溱(qín);上軍帥是狐毛,上軍佐是狐偃;下軍帥是欒枝,下軍佐是胥臣。還有兩位大佬,不在三軍,但是更為重要,城濮之戰,晉文公親自出馬,晉文公的御戎是荀林父,車右是魏犨。這就是城濮之戰晉軍的核心團隊。這些人即將主導整個晉國的歷史。 郤縠、郤溱,晉國公族,郤氏家族發家于晉獻公時期,晉國公族子弟叔虎因功封于郤邑,立郤氏,稱郤豹,建郤氏家族。史書中郤氏還有一位重要的人物郤芮,郤芮是晉惠公的親信,晉文公繼位因謀殺晉文公而被殺。郤縠、郤溱、郤芮都是郤豹的子孫,后來郤氏家族成為晉國赫赫有名的家族,“三郤”曾風光一時,當然最終郤氏家族也斷送在“三郤”手里。 狐毛、狐偃兄弟,晉文公的舅舅。狐偃的兒子叫狐射姑,字季,晉文公即位后,封狐射姑到賈,所以狐射姑也叫賈季。后因與趙盾爭權被迫逃離晉國,最后客死他鄉。晉文公的第一謀士,可惜僅僅輝煌了一代。 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子犯和鐘 王猙攝 欒枝,晉國公族,欒枝是欒賓的孫子,欒賓是晉靖侯的庶孫,欒賓一直跟隨曲沃桓叔。欒氏是曲沃一系的老臣了,也是晉國的老牌貴族。晉文公能順利回國繼位,欒枝、郤縠為國內的支持者,功不可沒。欒枝傳了三代,欒盾、欒書,欒盾時期默默無聞,不受重用,到欒書時期,一度為晉國中軍帥,為晉國正卿,但是同樣的盛極而衰,欒書弒君,殺掉晉厲公,后來晉悼公時期大權旁落,最后下落不明,史書中再不見其名。 先軫,晉國第一戰將!晉文公、晉襄公時期晉國的中軍帥,但是先軫只是傳了四代(或三代),從先軫開始,可惜到第四代先縠(hú)時被滅族。先軫、先且居、先克、先縠,先且居善終,先克、先縠均被殺,先縠時先氏被滅族。 胥臣,《國語》記載“文公學讀書于臼季”。字季子,由于封地于臼(jiù),曾任司空,所以又稱臼季、司空季子。晉文公流亡時期,最重要的三人是狐偃、胥臣、趙衰。胥臣傳四代:胥甲、胥克、胥童,胥甲被趙盾逐出晉國至衛國,胥克在郤缺執政時被排擠,罷官。胥童是晉厲公寵臣,幫助晉厲公滅三郤,在與欒書、中行偃的斗爭中與晉厲公一同被殺。 荀林父,荀息的孫子,荀息是晉獻公指定的奚齊的輔臣,晉獻公死后先后立驪姬及驪姬妹妹的兒子奚齊和卓子為晉國國君,奚齊及卓子先后均為里克所殺,最后荀息殉難,荀息是一位忠臣。荀息的兒子是逝敖,逝敖有兩位著名的兒子荀林父和荀首,荀林父在晉文公時期擔任過中行帥,是晉國后來六卿中行氏的始祖,荀首是智氏的始祖。 魏犨,《左傳》載其為畢萬之孫,《史記》載其為畢萬之子,畢萬,晉獻公時期,畢萬擔任晉獻公的車右。擔任車右的都是猛士,畢萬是晉獻公的車右,魏犨是晉文公的車右,魏氏都是勇猛之人,魏犨是晉國六卿魏氏的始祖,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是最早崛起的戰國強國,曾稱霸戰國近百年,“畢萬之后必大”,《史記》記載的晉國占卜大夫郭偃說的話,不虛! 城濮之戰還有一位重要的幕后人物——趙衰,趙衰的爺爺趙夙,晉獻公時期,趙夙擔任晉獻公的御戎。趙衰在晉文公時期任正卿,是晉國的二把手,正是趙衰舉薦郤縠任三軍總指揮中軍帥的,而趙衰是六卿趙氏的始祖,后來三晉分晉,建立趙國。 這些就是參加城濮之戰的晉國指揮官們!他們是晉文公手下的精英,楚成王口中的“國器”,晉國因為他們的存在而稱霸百年,也因為他們最后分崩離析,裂變為“三晉”,城濮之戰,不愧為春秋第一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