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歷代帝王和王公貴胄都十分重視自己的身后事,都把陵墓建造得富麗堂皇,這13座皇帝的陵寢皆是仿造皇宮建造的,顯示了帝王唯我獨尊的地位和君臨天下的睥睨氣勢。在建造格局上,不管是選址或者是規劃設計,這些陵寢建筑都與自然和諧統一。 青山環抱、綠水相繞的明十三陵名堂開闊,各個陵寢背依山、面向水,風景十分優美,同時雄偉的建筑也顯示皇帝陵寢肅穆莊嚴和恢宏的氣勢。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評價說:“明十三陵建筑價值極高,長陵的楠木殿其規模是全國唯一的,石雕工藝精湛,明十三陵無論是從建筑形式,還是建筑結構,或建筑藝術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實物歷史。”神道是通向死者之道,即為墓道之意。 對外開放的四處景區: □十三陵之首—長陵 長陵是明成祖朱棣與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始建于1409年。是十三陵中建造最早、建筑規模最宏大、建筑用料最精細的一座皇帝陵寢,陵宮建筑占地約12萬平方米。 依山而建,居高臨下的長陵為諸陵之中心,其他陵寢在其四周圍之而建,并自成體系,各有格局。整個陵園用圍墻環繞,包括陵門、神庫、碑亭、祾恩門、欞星門、寶城、明樓等。 長陵中最有名的是祾恩殿,它是明朝時帝后陵寢的主要建筑之一,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殿面闊九間,進深九間,取“九五”之意,為至尊。殿內裝飾古樸大氣、莊重肅穆,殿內木結構皆為金絲楠木,突出皇家之威儀。它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筑,歷史雖已有500余年,依舊安穩如初。 □第一座復原的陵寢—昭陵 昭陵是穆宗朱載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修葺復原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游景點之一。 □唯一被發掘的陵墓—定陵 定陵是萬歷皇帝朱翊鈞和他兩個皇后的合葬墓,在其生前就已開始修建,歷時6年完成,其規模是十三陵中最大三座陵墓之一。前有蟒山,背靠峪山,總體布局前方后圓,與古代的“天圓地方”說相符合。穿過地下通道,可見帝后棺槨以及裝滿陪葬品的26只朱漆木箱。莊嚴肅穆的神功圣德碑亭和巍然聳立的華表遙相呼應,相輔相成。 在“文革”期間,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斗,萬歷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尸骨棺槨被毀,出土的大量絲織品未得到及時有效保護,迅速風化,因此,定陵發掘被認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此后,國家不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 □石雕藝術博物館—神道 長陵神道,是長陵陵寢建筑的前導部分。道兩側整齊排列著雕工精巧、栩栩如生的石雕,由南至北分別是兩臥兩立的雄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后各有4個武臣、文臣、勛臣,盡顯明代石質建筑工藝之精湛。 尚未開放的陵寢 □永陵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裕陵 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兩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獻陵 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的陵寢。 □慶陵 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茂陵 明代第八位皇帝憲宗朱見深和皇后的合葬陵墓。 □康陵 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康陵,是擁有磚碑銘文最多的一座。 □景陵 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 □泰陵 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德陵 明末代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和皇后的陵墓,是明代營建的最后一座帝陵。 □思陵 明朝最后一帝崇禎朱由檢及皇后周氏、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墓。約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滅后,李自成命人將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之陵,相較于其它陵寢規模較小。 思陵附近有思宗貼身太監王承恩陪葬墓,清順治、康熙曾為其立碑以嘉許其忠貞殉主。 旅行小貼士 |
|
來自: 昵稱14934981 > 《小樓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