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臺簽約作家名單
宋欣 楊瑞雪 朱緒厚 程陽輝
侯秀蓮 贛一鷗 李雅芳 張光輝
李性亮
更多簽約作家陸續添加中……
優秀平臺推薦:
文/王金山 推拿(按摩)療法 要說治療,黃芳“享受”最多的療法除了頸椎牽引便是推拿(按摩)。這是防治頸椎病的一種主要保守療法。 一天,黃芳決心拜王醫生為師,學推拿(按摩)。王醫生也很樂意,還開玩笑地說“不收學費”。 據王醫生介紹,多年來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推拿(按摩)是治療頸椎病十分有效的療法,尤其是祖國醫學中傳統的手法治療,更是治療頸椎病方法中的一朵奇葩。 推拿(按摩)概述 王醫生說,推拿(按摩)的主要作用是擴大椎間隙及椎間孔,使滑脫的椎體復位,恢復頸椎正常的生理曲線,緩解對神經根的刺激與壓迫,消除腫脹,分離粘連,解除肌肉、血管的痙攣,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局部的血液供應,促進病變組織的修復。 推拿(按摩)治療頸椎病的治療原則是舒筋活血、理筋整復。因此,多采用滾、按、揉、拿、拔伸、拔伸旋轉、拿搓、擦等基本手法。一般通過按揉定位,如風池、肩井、合谷、曲池穴,以疏通經絡,減輕麻木、疼痛癥狀;通過頸背肌肉的揉、滾、捏等手法,放松頸肩背部,緩解肌肉的緊張及痙攣;通過風池穴的手法牽引,以加寬椎間隙、擴大椎間孔;利用“側扳”、“旋轉復位法”整復小關節半脫位及滑膜嵌頓;對患者施以頭頸部的被動前屈、后伸、側屈、旋轉等功能運動,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及松解神經根粘連。最后對頭痛、肩臂麻痛等進行局部痛區的手法治療。 推拿(按摩)治療方法可根據病情不同,有針對性地采用一些手法,并可配合牽引、醫療體操、理療等多種措施,進行綜合治療。 推拿(按摩)手法種類簡介 那么,推拿(按摩)手法有很多種,王醫生說他只簡單介紹其中的10種,并說黃芳若能下功夫學好練好這10種手法就很不錯了。具體如下: (1)推法 操作方法:用拇指的指腹或掌根著力于一定的部位上,沿直線方向推動稱為推法。在推動時要貼緊皮膚,用力持續均勻,速度緩慢,使力達于體內。 作用:促進血液循環,通達血脈,從而促進新陳代謝,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 適用部位:全身各部亦可施用。 (2)拿法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進行有節律地提捏動作。操作時應由輕到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宜和緩而有節律。 作用:此法具有祛風散寒,開竅止痛,舒筋通絡,松解粘連之功。 適用部位:多用于頸項、肩部、四肢以及腰、背部。 (3)按法 操作方法:用拇指的指端或指腹或用全手掌按壓體表的特定部位和穴位。此法為靜止手法,操作時不可移動,著力部位應緊貼皮膚,力度由輕到重,不可用暴力強壓。 作用:此法作用緩和,可放松肌肉,開通閉塞,活血止痛。 適用部位:可用于全身各部。 (4)摩法 操作方法:用手掌或用食、中、無名指面附著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此法操作時,腕肘關節應自然放松,動作亦和緩協調,力度不可過大,頻率每分鐘120次左右。 作用: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理腸胃之功。 適用部位:多用于胸腹、脅肋部,脊柱和頸、腰、背部。 (5)揉法 操作方法:用手掌大魚際或掌根或用手指指腹吸定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部作輕揉緩和的擺動。本法操作時應緊貼皮膚,不可來回摩擦,壓力要輕柔,揉動幅度可由小到大,一般速度為每分鐘120次左右。 作用:具有寬胸理氣,消積導滯,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適用部位:頭面、四肢、腰背、胸腹部。 (6)擦法 操作方法:用手掌的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上,進行來回直線摩擦。此法在操作時腕關節伸直,手指自然分開,整個指掌應緊貼患者體表的治療部位,以肩關節為支點,上臂主動,帶動手掌作前后或上下移動,下壓力不宜太大,但推動幅度要大。在操作用力要穩,動作宜均勻連續;呼吸自然,不可屏氣。速度以每分鐘100~120次為宜。 作用: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適用部位:胸脅、腹部、腰背及四肢等部。 (7)擊法 操作方法:用拳背,掌側小魚際或指尖叩擊體表。用拳背叩擊時應手握空拳,腕關節伸直,用拳背擊打體表。用掌側小魚際叩擊時,手指應自然分開,腕關節屈伸用單手或雙手小魚際部擊打體表。指尖擊時,肘關節放松,以腕關節的甩動帶動指尖擊打體表。此法操作時用勁要快速而短暫,垂直叩擊體表。在叩擊時不能有拖抽動作,速度應均勻而有節奏。 作用:舒筋通絡,調和氣血。 適用部位:拳背擊多用于腰背部;掌側小魚際擊多用于腰背及四肢部;指擊法多用于頭面及胸腹部。 (8)捏脊 操作方法:此法是在脊柱部進行的治療方法,操作時方法有二:(1) 三指捏法:用兩手拇指橈側面頂住其脊柱兩側皮膚,食指和中指前按與拇指相對分別捏起皮膚,隨捏隨提,雙手交替捻動并向前推進。(2)二指捏法:將兩手食指屈曲,以食指中節的背面緊貼脊柱兩側皮膚,拇指前按與食指中節相對分別捏起皮膚,隨捏隨提,雙手交替捻動并向前推動。以上操作從下至上,也即從長強穴處沿脊柱向上至大椎穴處。一般每治療一次要連續操作 3~15遍,使皮膚微紅為宜。 作用:調和陰陽,健脾和胃,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對成人有養生保健和消除疲勞以及治療脊柱病的作用,對小兒則有促進生長發育,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 適用部位:多用于背、腰、臀及脊柱部,四肢以及胸腹部亦可使用。 (9)搖法 操作方法:用一手握住(或扶住)關節近端的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作緩和回旋的轉動,達到使關節活動的方法。 作用:滑利關節,松解粘連,增加關節的活動度。 適用部位:可用于全身各關節,包括人體脊柱。 (10)顫法 操作方法:這是一種振顫而抖動的按摩手法。動作要迅速而短促、均勻為合適。要求每秒鐘顫動10次左右為宜,也就是一分鐘達到600次左右為宜。顫法與“動”分不開,所以又叫它顫動手法。具體操作時將大拇指垂直地點在患者痛點,全腕用力顫動,帶動拇指產生震顫性的抖動,叫單指顫動法。用拇指與食指,或食指與中指,放在患者病變處或身體健康部位,利用腕力進行顫動叫雙指顫動法。 作用:滑利關節,松解粘連,增加關節的活動度以及鎮靜安神、助消化等。 適用部位:可用于全身各部位。 推拿(按摩)手法具體操作 王醫生接著介紹道,頸椎病推拿(按摩)治療的方法較多,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可總結為預備手法、治療手法和善后手法3部分: (1)預備手法。包括揉捻法和滾動法。目的在于松解肌肉痙攣,促進血液循環,以獲得舒筋通絡、宣通氣血、解痙鎮痛的效果。同時,也為下一步治療手法打好基礎。①揉捻法:術者用兩手拇指指腹交替在頸部兩側自上而下做回旋揉捻,每側4-5遍,壓痛點可重點揉捻,時間可略長—些;②滾動法:在頭頸根部及雙肩部施以滾法2—3分鐘,著力點要深,并注意防止搓傷皮膚。 (2)治療手法。包括旋轉復位法和提端搖晃法。這是治療頸椎病的重點手法。目的在于分解頸椎小關節的粘連,糾正頸椎關節的錯縫,并可加寬狹窄的椎間隙,擴大椎間孔,使頸椎恢復正常的生理曲度,從而緩解由于頸椎病變對神經根、血管及周圍軟組織壓迫和刺激而引起的癥狀。①旋轉復位法:以右旋為例,術者立于患者背后,用右手或右前臂置于患者須下,左手托住枕部,輕提并做頸部旋轉運動2-3次,使肌肉放松后,上提牽引頸部,并使其后伸,同時將患者頭頸右旋至有固定感時,術者右臂再稍加用力右旋頸部,此時可聽到數聲彈響聲。以同樣手法向左側旋轉一次。應用本手法時要輕柔,力量不宜過大;②提端搖晃法:適用于頸部肌肉痙攣,尤其適用于胸鎖乳突肌痙攣的患者。提端:術者立于患者正背后,兩手虎口分開,兩拇指頂住枕部,其余手指托住下頜部,雙前臂壓住患者肩部,兩手向上提端,使患者頸部肌肉放松,然后將患者頭部在屈曲時旋轉至左、右側。搖晃:以左側為例,術者用右手扶住下頜,同時用右肩部、肘部固定住患者頭部,在持續牽引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沿左側痙攣的頸肌走向,自上而下揉捻至肩部,同時向右側旋轉頸部。然后以相同手法于對側再做一遍。 (3)善后手法。包括劈法、散法、拿法及歸合法等。目的是放松頸肩部肌群,進一步解除肌肉痙攣,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消除軟組織的炎性反應。①劈法:術者五指分開、放松,以手掌尺側,劈打雙肩及背部1分鐘;②散法:用兩手掌指挽側在兩側頸部交錯散打,并用力按壓,當從上至下到肩部時,改用掌側散打,反復2—3遍;③拿法:用拇指和掌與其余四指指腹相對用力,在肩部拿捏,拇指做環行運動,進行1—2分鐘;④歸合法:兩手交叉,以兩手掌大小魚際置患者項部及肩部相對歸擠,自上而下做2—3遍。 此外,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可在上述手法基礎上,加用叩法、抖肩法及捋法等,以頸肩部自覺發熱為好。 推拿(按摩) 手法要求 王醫生繼續介紹道,為了使推拿(按摩)手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手法必須要求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從而直達“要點”,也就是深透?,F具體敘述如下: (1)持久 是指自我保健按摩手法在應用中應持續一定的時間。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手法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技術要求和操作規范,持續操作足夠時間而不變形,保持動作的連貫性;其次對各種疾病在預防和治療過程中,根據病情需要確定總時間,如慢性軟組織損傷,一般手法較重,治療時間約20min,而內科疾病,一般手法較輕,治療時間稍長,一般約30min。 (2)有力 是從手法的力度上講,主要是指手法必須有一定的力量、功力、和技巧力。力量是基礎,功力和技巧力通過功法訓練和手法練習才能獲得。在臨床具體應用時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是根據病人的不同年齡、性別、病情、季節等情況而靈活掌握。操作者在臨證時須根據需確定治療的力度,并且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合理分配體力,不能在治療開始就用力過猛,隨著體消耗,又感到非常疲乏,要用巧力,也就是用力技巧,其原則是既保證治療效果,又避免發生不良反應。 (3)均勻 包括自我保健按摩手法的力度和頻率兩個方面。一是指手法操作必需具有節律性,不可時快時慢,二是指手法的作用力在一般情況下保持相對穩定,不可忽輕忽重。保持均勻一致。當然,操作時根據治療對象、部位、疾病的性質不同,部位不同,手法的輕重應有所不同,手法操作時也有先輕后重,先重后輕等變化。 (4)柔和 指自我保健按摩手法作用于治療部位,即要有明顯的得氣感,又要使患者有舒適輕快的感覺。而定期其本要求實際上主要是指手法必須熟練,變換自如。只有勤練手法,領會每一種手法的動作要領,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巧能生變”。 (5)深透 指自我保健按摩手法的作用力須達到病變部位,不能局限于體表,而要達到組織深處的筋脈、骨肉,功力達于臟腑,使手法的效應能傳之于內。病所有深淺之分,所以力也有大小不同,如梨狀肌病變,病所深,用較大力才能達到病所,網球肘,病所淺,以較小力量就能到達病所。腹部肌肉較薄弱,以輕柔和較長時間的一指禪推法才能到達病所。所以在臨證時“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 可見,按摩手法的操作應具有一定的力量、功力和技巧力,不能失于柔和,一般都是采用逐漸加力的施力方式,同時富于節律性的變化,即要符合均勻的要求,然而通過一定時間的積累,最終達到深透的作用。 推拿(按摩)注意事項 王醫生最后交代道,推拿(按摩)手法雖然簡單易學,安全可靠,但在臨床運用中,如運用不當也可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失誤。這就需我們對推拿(按摩)療法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以及手法的要求作清楚的了解。一般來說,推拿(按摩)治療時應因人、因病、因部位而選擇不同的手法和刺激量。老、弱、幼小者刺激量應輕,動作宜緩;而青壯年及身體健壯者則應略重。其次,背、腰、四肢手法力量可重一點,頭、面、胸腹部則宜輕。刺激量的輕重應以患者有酸脹感為宜。另外,推拿(按摩)療法可用于治療除外科病以外的各種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情況不能推拿(按摩):(1)流感、乙腦、腦膜炎、白喉、痢疾以及其它急性傳染病的病人。(2)急性炎癥的病人,如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肺炎、急性闌尾炎、蜂窩組織炎等。(3)某些慢性炎癥如四肢關節結核、脊椎結核、骨髓炎。(4)有嚴重心臟病、肝臟病、腎臟病及肺病的人。(5)惡性腫瘤、惡性貧血、久病體弱而極度消瘦虛弱的人。(6)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過敏性紫癜的病人。(7)大面積的皮膚病人或患潰瘍性皮炎的病人。 鏈接 按摩與推拿是否一碼事 前不久的一天,一位農村來的腰腿痛病人經我檢查后認為需要推拿,可這位病人卻連連擺手,說不愿做推拿,要求做按摩,弄得我哭笑不得,一時不知如何解釋。其實,我們干推拿的人都知道,推拿,古時候也叫按摩,就是現在我國的南方和北方地區一些醫療科目也大都叫按摩,并非全指服務行業。 那么,按摩與推拿究竟是什么關系?近幾年來,在一些衛生科普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等)以及醫療機構包括非醫療機構紛紛出現了“推拿按摩”、“按摩推拿”的字樣,如“推拿按摩科”、“按摩推拿中心”、“按摩推拿醫生”、“推拿按摩師”、“家庭按摩推拿學”、“實用推拿按摩大全”等,這就給廣大的老百姓(讀者、聽眾、觀眾、患者)一個糊涂印象,即按摩和推拿到底是一種療法還是兩種療法?看來,有必要澄清一下。 推拿一詞實際上是由摩挲、按蹺、按摩等名詞逐漸演變而來的。它不僅是名詞的變更,而且包含著千百年來從事推拿醫術的醫師們不斷總結、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結果。 廣義的推拿(按摩),除了一般意義上的手法治病和保健外,還應包括胸外心臟按摩、手法助產、手法矯正胎位、手法診斷、手法定穴等多種手法運用。 狹義的推拿(按摩),醫療上基本是一個意思,屬于選擇關系(按摩=推拿),不是并列關系(按摩—推拿),或遞進關系(按摩→推拿),沒有必要重復運用,否則容易使大眾誤認為是兩種療法。至今在我國很多地區還沿用按摩這一名詞。“按摩”一詞首見于《黃帝內經》,而推拿這一名詞首見于我國明代的《幼科發揮》。目前我國政府以“推拿”正式命名手法醫學學科。至于社會服務行業的“按摩(推拿)”同醫療行業的“按摩(推拿)”應有一定的區別(屬保健范疇),但也不應將按摩推拿放在并列的位置。 可見,按摩,又稱推拿,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運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人體表面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我們知道,懂按摩(推拿)的醫生,一般都具備一些經絡、穴位方面的知識,按壓穴位,患者有明顯的脹、麻、痛等感覺,醫生在按摩(推拿)的同時,暗示患者按摩(推拿)能夠治好他的病。按摩(推拿)本身具有醫療作用,再加上高明的暗示語,按摩(推拿)療法結合言語治療效果將更好。 另外,有的科普書籍以及教科書等,在“推拿學”、“按摩學”前面加上“中醫”兩個字,筆者認為也屬于多此一舉,理由是推拿或按摩本身就是中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大眾都知道,何必畫蛇添足呢?況且,中醫是個大概念,推拿(按摩)是個小概念,他們的關系是包含與包含于(大概念與小概念)的關系,現在放在一起,處于并列關系或遞進關系了。 看來,不是這位農民朋友鬧“要按摩不要推拿”的笑話,而是我們的一些人將他“折騰”糊涂了。 自我推拿(按摩)對付“頸椎病” “能給我介紹一些關于頸椎病的推拿(按摩)方法好嗎?”黃芳謙恭地問?!翱梢?,向病人宣教醫學科普知識,屬于《執業醫師法》的范疇呢!”王醫生喝了口水,然后不厭其煩地繼續介紹道:第四醫學即自我保健醫學。它主要強調自我防護,倡導科學的自我保健,包括自我保健醫學方法的應用。自我保健就是要經過自我主觀努力,采取主動措施,維護自身健康。而自我保健按摩,即是自我保健的主要內容之一。如今,“有病治病,無病防病”,成了人們強身健體的格言。自我保健按摩和醫療按摩一樣,皆是通過手法的刺激作用而達到保健和治療的功效。效果的好與差直接與手法的選擇、熟練程度、部位和穴位的準確性,以及手法用力的大小及技巧有著密切的關系。 所以,我們在自己給自己施手法前,第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和需要,選用適宜的操作方法,并按著文中指定的手法、經絡、穴位依次進行。面積狹小的部位,可用手指指腹操作;面積較大的部位,可用大魚際及手掌部進行。第二,在操作手法上應先輕后重、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體表有個適應的過程;切勿用暴力,以免擦傷皮膚;同時要注意雙手清潔,勤剪指甲,講究手的衛生,并且要保持雙手有一定的溫度,使被按摩的部位適應。第三,在按摩時,應全身肌肉放松,呼吸自然,寬衣松帶。另外,女性懷孕時最好不要按摩自己的肩井(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三陰交(內踝上3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昆侖(外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等穴位以及少腹、腰骶部(月經期亦如此),防早產、流產、月經紊亂等不良反應發生。 現在具體介紹幾個常見的自我按摩頸椎和頭部的方法。 頭部 頭部自我保健按摩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和調節血流量,從而改善大腦的營養供給,因而使頭部清爽,清除大腦疲勞,對防治頭暈、頭痛、耳鳴、耳聾、目眩以及頸部不適等均有一定的作用。 具體操作如下: (1)取坐位或仰臥位,用兩手掌心分置頭顳部兩側,用力按數分鐘。 (2)用一手拇、食指按揉前頂(百會穴前1.5寸)、百會(后發際正中直上1寸)、后頂穴數分鐘。 (3)用兩手四指彎曲叩打前額發際向上后方沿頭頂至后發際止叩擊數分鐘。 頸部 我們人體的頸部,上承較重的頭顱,下接穩固的胸椎,在身體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一非常重要的部位。在人們從事長期伏案,或經常低頭工作時易使頸部發生疲勞。經常作作頸部自我保健按摩,可解除疲勞,恢復正常的人體功能,同時有防治頸椎病的作用。 手法一 (1)以拇、食、中三指指腹,分別從第二頸椎棘突外側緣和乳突部起自上而下捏拿對側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左右交替進行各10次。 (2)用多指指腹從第二頸椎平面起自上而下捏拿項部肌肉至第七頸椎平面7~10次,再用拇指揉撥項韌帶6~10次。 (3)以拇食指指腹捏拿對側天柱(啞門穴旁開1.3寸,當斜方肌的外緣)、肩井(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穴,左右交替操作1分鐘。 (4)以中指按揉對側缺盆(鎖骨上窩中央,前正中線旁開4寸)、肩外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穴各1分鐘。 (5)以兩手手掌反復交替搓頸項部,以溫熱感為宜,同時用雙拇指按揉風池、合谷穴各1分鐘。 (6)作頸部主動的前屈、后伸、側屈及旋轉活動各10次。 手法二 先進行臉部按摩,用雙手掌面分別搓臉的正面、側面和耳后各10次;然后將五指分開,如梳頭狀自前向后梳10次;其次分別用左右手揉擦對側前頸各10次;揉拿對側肩井穴各10次。隨后擦后頸部10次,并上下移動,抓拿后頸部,依次用大拇指點揉左右風池、天柱、天鼎等穴。用拇指對頸背部痛點按揉。最后,一手托枕部,一手反掌托下頜,在進行輕柔的徐徐牽引下旋轉運動數次。另外,手臂麻木者,可沿上臂、前臂揉搓,并且點按曲池、合谷等穴位;頭暈、頭痛者,可用雙手五指尖輕輕叩擊頭部。每日晨起1次,每次15分鐘,長期堅持。這種方法最好在晨起進行。 手法三 (1)按揉枕大神經:雙拇指置枕骨結節下緣旁,由小到大用力按,當有酸麻脹的感覺時再揉10—15秒鐘。 (2)五指推頸:從頭頂百會穴向后下推至大椎穴,然后再推回百會穴,反復10—15次。 (3)交叉摩頸:以手掌側置于一側風池穴,用力摩向對側風池穴,反復15次,可雙手交替進行。 (4)按揉頸?。河秒p手拇、食指交替從枕骨至頸椎的正中及兩旁韌帶進行按揉10—15次。 (5)提拿頸?。河媚?、食指從風池開始,自上而下提拿至肩井穴5—10次。 (6)頭頸屈伸:雙肩放松,頭前屈后伸,速度宜慢,幅度由小到大10次。 (7)頭頸側屈:雙肩放松,頭部左右側屈,速度宜慢,幅度上小到大10次。 (8)雙肩聳高:雙肩用力向上聳高,像要把頭縮進頸部,然后再把肩用力向下拉,反復10次。 (9)拍揉頭肩:用手輕輕地拍打及揉按頸肩部10—20次。 手法四 (1)按摩百會:用中指或食指按于頭頂正中的百會穴,用力由輕到重按揉20~30次。功效:健腦寧神,益氣固脫。 (2)對按頭部:雙手拇指分別放在額部兩側的太陽穴處,其余四指微分開,放在兩側頭部,雙手同時用力做對按揉動20~30次。功效:清腦明目,振奮精神。 (3)按揉風池: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在同側風池穴(頸后兩側凹陷處),其余手指附在頭的兩側,由輕到重地按揉20~30次。功效:疏風散寒,開竅鎮痛。 (4)拿捏頸肌:將左(右)手上舉置于頸后,拇指放置于同側頸外側,其余四指放在頸肌對側,雙手用力對合,將頸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風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30次。功效:解痙止痛,調和氣血。 (5)按揉缺盆:以左(右)手四指置于對側耳下翳風穴(耳垂后方,耳后的凹陷處)處,沿胸鎖乳突肌方向,揉按到缺盆穴(鎖骨上緣中點凹陷處)10~20次,注意動作不宜太快和過重,兩側交替進行。功效:通經活絡,解痙止痛。 (6)按壓肩井: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于對側肩井穴(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然后由輕到重按壓10~20次,兩側交替進行。功效:通經活絡,散寒定痛。 (7)斜摩大椎:用左(右)手四指并攏放于上背部,用力反復斜摩大椎穴(位于后頸部頸椎中最大椎體下方的空隙處)各20~30次,至局部發熱為佳,兩側交替進行。功效:疏風散寒,活血通絡。 (8)對按內、外關:用左(右)手拇指尖放在右(左)手內關穴,中指放在對側的外關穴(內關穴對面),同時對合用力按揉0.5~1分鐘,雙手交替進行。功效:寧心通絡,寬胸行氣。 (9)掐揉合谷:將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另一手的合谷穴(即虎口處),拇指用力掐揉10~20次,雙手交替進行。功效:疏風解表,開竅醒神。 (10)梳摩頭頂:雙手五指微曲分別放在頭頂兩側,稍加壓力從前發際沿頭頂至腦后做“梳頭”狀動作20~30次。功效:提神醒目,清腦鎮痛。 王醫生同時告訴我,這些按摩或自我按摩手法,不要求面面俱到,可根據自己的特長、時間以及愛好和興趣等選擇一二即可。 頸椎病的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治療頸椎病,能夠有較好的效果。 (1)足底部反射區:頭部(大腦)、腦垂體、小腦及腦干、頸項、斜方肌、甲狀腺、甲狀旁腺、腎、輸尿管、膀胱、胃、胰、十二指腸、生殖腺。 (2)足內側反射區:頸椎、胸椎、腰椎、骶骨。 (3)足外側反射區:肩(關節)、肘關節、肩胛骨、生殖腺。 (4)足背部反射區:上身淋巴結、下身淋巴結。 常用手法: (1)足底部反射區:拇指指端點法、食指指間關節點法、拇指關節刮法、鉗法、按法、食指關節刮法、拇指推法、擦法、拳面叩擊法等。 (2)足內側反射區:拇指推法等。 (3)足外側反射區:食指外側緣刮法、按法、拇指推法等、叩擊法等。 (4)足背部反射區:拇指指端點法、食指指間關節點法等。 要求:10天為一個療程,力度中等,有滲透感,若配上刮痧、拔罐療法等,效果更佳。 警示 別過分迷戀“按摩” 要說治療,黃芳“享受”最多的療法便是按摩,或曰推拿。過去,她大都找王醫生按摩,可他的病人太多,而且大醫院都是按時上下班,跟黃芳的上班時間相沖突,請假又很難,于是,2年前,黃芳到一家檔次較高的保健按摩中心辦了一張一年的會員卡,每天晚上都去按摩一下,每次40—60分鐘,半年下來,黃芳漸漸發覺自己愈來愈離不開按摩了,若有幾天不去按摩,就覺得全身不舒服,沒有力氣,甚至失眠、食欲不振等,而去了按摩中心后,這些不快感就會減輕或消失。另外,黃芳還愈來愈喜歡重手法,覺得小伙子們的手法越重感覺越“爽”。中心里的幾位按摩師她都領教過了,但逐漸覺得他們的手法力度愈來愈不夠,因為換人太勤,弄得他們一個個都有意回避,不愿為她服務了,有個姓劉的按摩師還半開玩笑半頂真地說:“黃姐,按摩你一個等于按摩了你一大家……”“你說的是什么話?難道我花錢買服務還有錯嗎?” 黃芳聞言突然大發雷霆。“對不起,對不起,我們是開玩笑……”對方見她生氣了,急忙道歉。 “我這是怎么啦?難道說按摩也能使人上癮?我為什么越來越覺得他們的手法不過癮了?”黃芳糊涂了,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在電話里請教王醫生。 王醫生是這樣回答她的:我們對按摩醫生的手法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在臨證時“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按摩具有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滑利關節、整復錯縫等作用,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較為明顯,對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也有一定的療效。對脊髓型頸椎病,按摩療法應慎用。關于按摩療法,雖然簡單易學,安全可靠,但在臨床運用中,如運用不當也可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失誤。這就需我們對按摩療法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以及手法的要求作清楚的了解。 那么,按摩會不會使人上癮呢?也許,在人們的潛意識里,按摩不是藥物,所以不存在著上癮問題。然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按摩也能使人上癮,只不過同藥物成癮有所區別罷了。所謂上癮,就是指人們對按摩產生了依賴性。依賴性可分為心理(精神)依賴性和生理依賴性。心理依賴性也稱習慣性,是指某人由于經常使用按摩成了習慣,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想到它。如果不及時使用這種方法,病人就會精神萎靡不振,像喪失了靈魂似的。這種習慣性是完全可以消除的,只要采用某種客觀原因轉移病人對按摩的注意力,時刻一過去,不用此方法,精神即可以恢復。所以,當我們覺察到病人對按摩已產生了習慣性的時候,應當立即減少按摩次數或直至最后停用,被按摩者的習慣性也就隨之消除。 至于按摩真的是越痛越好嗎?一般的按摩正常的感覺是有一定的酸脹感,如果出現刺痛或疼痛到令人難以忍受甚至大叫出來的情況,都是不正常的,極有可能已經造成軟組織的挫傷以及皮下出血,當時可能看不到癥狀,可是第二天癥狀就會顯示出來。所以,消費者不要盲目按摩,分辨一下按摩師的手法是否“均勻、有力、柔軟、深透”及“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柔中帶剛,剛中夾柔”,如此,才是“高級按摩師”的手法。一般來說,若按摩時出現酸脹感是正常的,但倘若疼痛加劇一直不能忍受則應馬上停止。如果某人長期使用按摩,尤其是愈來愈重的手法刺激,會使肌肉反應遲鈍,肌張力降低,乃至局部肌肉和組織壞死。因此,一般來說,若每日按摩1次,每次20—40分鐘的話,連續按摩10—20次,病人應該休息7—10天,乃至15—20天,然后再開始下一個療程。最多也就3—5個療程,以后改用其它療法。 保健按摩能替代健身鍛煉嗎?人是脊椎動物,自從直立行走后,腰部支撐了身體大部分重量,按摩可以減少腰部、頸部、肩部、胸部的疲勞,但是,現在都市人產生腰酸疼、渾身無力等癥狀主要是運動過少,所以說,真正全面的保健還是多參加各種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此外,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做按摩,非正規的按摩很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比如頸椎按摩等最好不要輕易做,否則容易造成癱瘓等。所以,正常人身體疲勞時還是做些健康運動為好,如打羽毛球、慢跑、做廣播體操等。 任何一個刺激都有可能打破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導致疾病。按摩也是一種刺激,同樣很容易打破這種平衡,即使通過按摩建立下一個平衡,那也需要一個調整階段;而很多中老年人卻沒有足夠的精力來調整,結果陷入惡性循環。當然,這里并不是反對人們去做按摩,而是應根據自身條件。若身體狀態好的話,沒有必要去按摩。 這里要說的是,如果正處于急性疼痛期,切不可進行局部按摩,因為在急性期,通常發病部位已經出現炎癥,這個時候按摩反而會加重炎癥。另外,過飽過饑及月經、妊娠期不要按摩。 王醫生的回答令黃芳口服并心服。按摩真不能無休止或大重量地“按”呢!現在,她基本上停止了按摩,改用自我鍛煉,如練習頸部保健功操、游泳、日光浴、桑拿浴熏蒸等,效果很不錯。 另外,黃芳芳過去還有一“酷”,即打電腦時或在辦公室辦公時喜歡撬著二郎腿,且感覺自我良好。有一次,她到王醫生家拜訪,被王醫生發現,立即予以糾正,同時告訴了她“撬二郎腿”的害處。因為人在撬二郎腿坐著的時候,容易彎腰駝背,造成腰椎骨與胸椎骨壓力分部不均,長期下去勢必壓迫脊椎神經引起腰背酸脹疼痛。其次,撬二郎腿會妨礙一側下肢的血液循環,并使靜脈回流障礙,時間長了便會引起下肢肌肉勞損以及靜脈曲張,還可能引發腿部靜脈曲張或血栓塞。還有,經常蹺二郎腿可引起盆腔淤血綜合征,影響生育等等。 如今,黃芳芳徹底改掉了這個陋習,做到了“坐有坐相”。 現在將黃芳的這些“經驗”毫不保留地介紹給她的病友們,祝大家和她一樣早日康健,擺脫頸椎病這個“冤家”的纏繞。 溫馨提示 芳香按摩法可輔助治療抑郁 日本醫學專家發現,用植物芳香油揉搓身體的芳香按摩療法,能夠緩解抑郁癥病情。他們說,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藥的同時,芳香按摩療法可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 京都府立醫科大學教授今西二郎2008年4月23日在于京都舉行的一次芳香療法學術會議上報告說,他領導的微生物學和精神學研究小組用芳香按摩療法治療抑郁癥患者,取得了明顯效果。 研究人員選取了5名患者參與試驗,這些患者年齡在39歲至59歲之間,都被診斷為患輕度抑郁癥。按摩每周兩次,每次30分鐘,共進行4周。研究人員測試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數值,進行比較。該值代表抑郁程度,數字越大表明病情越重,10分以下為正常。 結果表明,5名患者接受芳香按摩療法之前,焦慮值平均為14.8分,接受按摩后均恢復正常,降到了8.8分以下。 抑郁癥患者大腦前額葉血流減少,代謝功能減弱。按摩實驗結果表明,患者前額葉功能出現了恢復的征兆。
本平臺簽約作家名單 宋欣 楊瑞雪 朱緒厚 程陽輝 侯秀蓮 贛一鷗 李雅芳 張光輝 李性亮 更多簽約作家陸續添加中…… 優秀平臺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