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家貧,我沒余錢購書,家中一直無閑書可讀。偶爾從小伙伴那兒得到一本連環畫,我便會翻得津津有味,直至故事內容爛熟于心。初一時,我迷上看武俠小說,便向好友借閱,回家后躲在草垛旁看,只因怕被母親看到將書撕了,無法完璧歸趙。 直到上高中,我才在我的表外公家驚喜地發現了一大櫥書,那些書籍被閑置在幽暗的廚房過道。我每次到廚房,總要經過那里,眼睛總是忍不住往櫥柜里瞄上幾眼。櫥柜上了鎖,它們被塵封許久,靜靜地躺在櫥窗之內,等待著發現它們的知音。不久,我便成了它們的知音。在一個午后,我悄悄地溜到櫥窗前,輕輕地拉開櫥窗,雖因鎖鏈只露出一道小小的縫隙,但對于當時年幼的我而言,已足夠將手伸進去了。 我“夾”出的第一本書是《紅與黑》。我來不及細細摩挲,抑住心中驚喜,迅速揣在懷里,回房間后小心塞進書包,心怦怦直跳。這本書,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世界名著的魅力。書是表外公年輕時候買的,書的扉頁還有日期,購于某某書店。書已經歷久泛黃,然翻開書頁,一抹書香,總是讓我溫暖心靜。書中主人公于連,領著我進入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體味著一位外國男孩與我一樣的敏感情感。那些對理想的追求,對愛情的執著,對“何為幸福”的發問與思考,都深深地影響了我。 后來,我還陸續“夾”了幾本書,但是都沒有第一本那么深刻。高三畢業的時候,表外公打開了書櫥,笑著對我說:“知道你喜歡書,選些拿去吧。”當我將一捆書打包回家的時候,我忽然很懷念那間幽暗的廚房,它曾帶給我那么多的快樂。如今,表外公、表外婆都相繼去世了,我曾經的讀書小屋也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 大學里,讀書不再是奢侈的一件事。熱愛詩歌的我,在馬哲、政經、心理、教育等必修書上寫上了普希金、雪萊、波德萊爾等詩人的詩句。如今,翻開櫥窗里的舊書,那些曾經讀過的詩句與時光一起突然蘇醒,將我送回那些青澀的歲月。讀詩、寫詩、發表,那些靜坐在教室里發呆的日子是多么幸福。大一時我認識了一個女生,她屋子的墻上掛著一幅女子的畫像,桌上擺滿了零食與書。一次,我指著一套書籍問她:“這是誰的書啊?這么多。”她說:“這是張愛玲啊,你沒聽說過?”我的臉一下子紅了,那的確是我第一次聽說張愛玲的大名。那墻上的女子,就是張愛玲。后來,我讀了《張愛玲全集》,發現這位女生和她的氣質竟如此相像。 讀研的時候,我接觸的書就更多了。我在書翰浩海中選擇了唐詩宋詞,詩意地棲居下來,也許是在前進的道路上累了,所以要躲進古典,尋求內心的寧靜。“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盈盈衣袂,走過了千古,依然走不出唐詩的大氣。“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脈脈秋水,流淌了千年,依然流不盡宋詞的婉約。我端坐在唐詩宋詞的隘口,翹首凝望,只為等候那些挺拔的身姿、絕世的才華,在一個飄著微雨的午后,緩緩與我于此相遇,在我深情的眼眸中展現風采。 喬遷新居后,我終于擁有了一間屬于自己的書房。詩詞歌賦、散文、小說、名家全集將書櫥擠得滿滿的。要看書時,只需取一本。偌大的空間只有簡簡單單的桌、椅、櫥。 如今,我依然在文學的道路上蹣跚前行。有幸的是我的身邊有著一群愛讀書之人,加之我購書成癮,于是乎,書也堆積得愈來愈高。《全唐詩》《全宋詞》《唐詩紀事》《宋詩紀事》《詞話叢編》《詞話叢編續編》等書將案幾仿佛壘成了一堵唐宋的古城墻,圍住了舊時月色、詩意人生。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這是一個純凈的桃花源,我若一襲青衫落拓的書生,穿梭在千年的唐磚宋瓦之間,灑脫之至,不知春秋。 坐在明凈寬敞的江蘇省泰州市圖書館,或是各大書城,或是自家書房,回首讀書往事,真覺是一種遲來的幸福。作為一個讀書人,往后有它們相伴,人世間的孤寂便有所安放。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融媒體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