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8日,在前往印度尼西亞參加亞非會議的途中,周恩來總理在云南昆明停留了一段時間。在這里,他見到了一位特殊的朋友——自己三十多年前的初戀女友張若名。 ![]() 張若名 此時的張若名,正在位于昆明的云南大學任教。當初與周恩來分手后,她在1930年嫁作人婦。這次與周恩來相見,她的丈夫楊堃也一同前來。 兩位故人久別重逢,彼此心中都感慨萬千…… 相識于天津 共同投身革命說起周恩來與張若名的緣份,那要追溯到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 1902年2月23日,張若名出生在河北清苑的一戶富裕人家。她的祖父是這里的首富,父親也曾經做過官。 書香門第出身的張若名,從小便聰明好學。如果不出意外,她以后會成長為一名大家閨秀。 可意外偏偏發生了。在張若名童年時,她的父親娶了二房,另結新歡。 按說在那萬惡的舊社會,這種情況也不算少見。但張若名的母親,卻因此事飽受歧視甚至虐待,處境非常悲慘。 年幼的張若名目睹這一變故后,幼小的心靈被深深刺痛了。在這樣的家庭里,她一天天成長著,自身性格也不免受到了很大影響。 1916年,14歲的張若名考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在那里,她有一位特殊的同班同學——鄧穎超。 ![]() 鄧穎超 彼時,革命的洪流已經席卷了中華大地。這兩位女學生,也在學校一步步受到革命思想的浸染。不知道當時的她們會不會想到,自己未來的人生會是如何波瀾壯闊。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張若名開始積極投身到學生運動中。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許多同學也踴躍參與進來。其中,就包括鄧穎超。 這年5月25日,張若名與鄧穎超、郭隆真等人,一起組建了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張若名擔任評議部部長;6月18日,天津各界聯合會成立,張若名又擔任了庶務科干事。 不僅如此,從6月下旬開始,張若名更是作為天津的代表,先后三次前往北京,去向當時的北洋政府進行請愿。 在這期間,張若名結識了一位大自己四歲的天津學界領導人。他形象俊朗風度翩翩,在這場運動中發揮了很大影響。 他,便是周恩來。 此時的周恩來,剛剛從日本回國不久。這年9月,他進入剛成立的南開大學學習,并繼續自己對革命事業的追尋。 ![]() 周恩來 9月16日,周恩來與張若名等人,發起成立一個名叫覺悟社的革命青年學生團體。而與當時很多其他革命團體不同的是,覺悟社十分注重男女平等。 在社團成立之初的20名成員里,男女生各占一半。而女學生的名單,便是由張若名擬定的。在覺悟社中,她與周恩來通力合作,將這個學生團體一步步打造成型。 1920年1月20日,覺悟社的雜志《覺悟》正式出版。在其中,有一篇名為《“急先鋒”的女子》的文章,向廣大婦女發出了號召:婦女解放應該從自身做起,“不要等著被旁人解放”。 這篇文章言辭犀利,觀點清晰,讀了頗有振聾發聵之感。而它的作者,正是署名為“衫陸”的張若名。 想來,自己童年時代的家庭變故,是張若名認識到女性解放必要性的重要原因。母親受到的歧視與虐待,成為她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記憶。 就在雜志出版后不久,1月29日,周恩來、張若名等人,帶領幾千名愛國學生,前往省署門口進行請愿。 但這一次,他們遇到了大麻煩。包括這兩人在內的四名帶頭者,當場被官方逮捕。之后的半年時間里,他們只能在監獄中度過。直到7月17日,四人才重獲自由。 雖然出獄了,但這幾個人學是沒法上了。張若名只得先回到河北老家,找了個教書的差事。 但此時,她的父母看到女兒被學校開除,對張若名十分失望。為此,他們嚴禁女兒再去參加各種運動,并決定趕緊給她找個婆家成親。 而已經深受革命思想洗禮的張若名,對此自然是深惡痛絕。經過一番思考,她作出了一個人生中的重大決定:背著父母在保定育德中學留法班報名,并與家庭斷絕關系。 ![]() 張若名 在那個年代,一個年輕女子能做出這樣的選擇,可謂石破天驚。 留法期間與周恩來成為戀人1920年11月初,張若名與周恩來、郭隆真等人,一起從上海乘坐一艘郵輪,前往法國勤工儉學,并在那里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來到法國后,他們先努力學習法語,接著一邊讀書工作,一邊探討國家的前途與命運。1922年上半年,周恩來、李富春、趙世炎等人,在巴黎發起成立中國少年共產黨。張若名與郭隆真,便成為了這個新組織的第一批成員。 在巴黎期間,這些中國學子采用互教互學的方法,來學習馬克思主義。而天資聰穎的張若名,由于法語比較優秀,可以閱讀法文版的馬列主義書籍,便經常在學習活動中擔任主講人。 不僅如此,她還以“一峰”的化名,撰寫了《剩余價值》、《階級斗爭》和《帝國主義淺說》等馬克思主義重要文獻,成為中國女性中最早系統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后來的幾年里,張若名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婦女解放問題上頗有建樹。她的代表性文章《現代的女子以怎么樣的解放為滿意?》,刊登在1924年3月18日由鄧穎超等人主辦的《婦女日報》上。 在今天看來,張若名當時宣揚的女性解放觀念,是十分超前的。而“女子解放要從女子(自身)做起”、打破私有制是實現婦女解放的“治病良方”、婦女要“接近民眾”共反壓迫、婦女要“爭人格”等觀念,后來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婦女解放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正是在留法期間,年輕的張若名與周恩來,從革命同志一步步發展成為一對戀人。 其實,早在1919年9月覺悟社成立后,張若名與周恩來的接觸便多了起來。對于這位長自己四歲的青年才俊,張若名一直傾慕有加。 ![]() 周恩來 可覺悟社在成立時,是主張成員們獨身的。因此,兩人都沒有朝談情說愛的方向考慮。但他們周圍的人都覺得,如果沒有獨身主義的羈絆,這兩人的結合是非常合適的。 而等張若名和周恩來同赴法蘭西后,兩人的感情日益深厚起來。在那異國他鄉的艱苦歲月里,能有一個同甘共苦的革命伴侶,是多么珍貴和幸運啊。 就這樣,兩人逐漸放棄了之前獨身主義的堅持,成為了一對戀人。 而在周恩來侄女周秉德的回憶里,伯父伯母曾親口向自己,吐露過當時的情景。 那是在周秉德剛發生初戀,正為感情的事情傷腦筋的時候。當周恩來夫婦得知侄女墜入情網后,向周秉德說起了自己當年的“戀愛史”。 周恩來回憶道:“秉德,你知道嗎?我在和你七媽(鄧穎超)結婚之前,在巴黎曾經有過一個女朋友,長得還算不錯。” 聽了這話,周秉德十分驚訝。她立即詢問伯父伯母,當時具體的情況。 鄧穎超笑著說:“五四運動那會兒,我才15歲,根本沒有考慮過談戀愛的事。你伯伯比我大6歲,他立志振興中華,獻身救國事業,而且抱定獨身主義。后來去法國勤工儉學時,他與覺悟社的郭隆真和張若名同行。那時覺悟社的同志們都說,如果今后周恩來放棄獨身主義要結婚的話,他和張若名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張若名退出革命事業 與周恩來分道揚鑣就在這對戀人繼續為革命并肩作戰時,命運仿佛向他們開了一個玩笑。 1924年1月,法國共產黨里昂支部召開列寧追悼大會,對這位共產主義巨人進行追思。作為中共代表的張若名,在會上進行了發言。 可沒有想到的是,這次露面,暴露了張若名的身份。法國秘密警察發現了她,對其進行了跟蹤盤查,并險些將張若名驅逐出境。 那段時間里,張若名每天過得提心吊膽,朝不保夕。 半年后的1924年7月,男友周恩來奉黨中央的命令,從法國返回國內;而另一位同來法國的郭隆真,也將在不久后前往蘇聯學習。 此時的張若名,做出了人生中的另一次重大抉擇:她申請退出中國共產黨,并得到了組織的批準。 關于張若名退黨的原因,有著幾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張若名與時任旅法共產主義小組負責人任卓宣多有分歧。任卓宣作風頗為激進,張若名在里昂參加列寧追悼大會一事,法共原本進行過勸止,但任卓宣仍堅持讓其出席。結果便是,張若名的身份遭到暴露,對革命工作產生了不利影響。 ![]() 任卓宣 而張若名本人的家庭出身,也經常遭到黨內的審查乃至刁難。作為一名意志堅定的革命者,久而久之,張若名對此感到委屈與不滿,最終萌生退意。 也有說法稱,此時的張若名由于年齡漸長,逐漸更渴望安定的留學生活。這種顛沛流離的日子,她已經過夠了。 就這樣,張若名與周恩來這對革命戀人,最終走向了離別。在那次與侄女周秉德的交談中,周恩來這樣說道: “開始我們的確不錯,在巴黎,我們一起加入了中國少年共產黨。但是,后來,因為出身問題,她在黨內受到審查,又因為參加政治社會活動,遭到法國警察的幾次跟蹤和盤問。她自己感到十分委屈和不滿,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斗爭后,她最后決定脫離政治活動,退出黨組織,專心讀書,以期學成后回國效力。” “然而,我認定的是馬克思主義,誓要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奮斗終生,要準備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我的終生伴侶,也理所當然是志同道合的,經得起革命艱難險阻考驗的戰友。這一點上,你七媽是當之無愧的。于是,我主動與張若名說清楚,轉向與你七媽頻繁通信,還求了婚。” 那一天,身在國內的鄧穎超,收到了周恩來從法國寄來的一張明信片。明信片上印有一對德國革命伴侶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的畫像。 周恩來在明信片上深情地寫道:“希望我們兩個人將來,也像他們兩個人一樣,一同上斷頭臺……” 在了解到周恩來已與張若名分手后,鄧穎超最終接受了這段感情。1925年8月8日,她與周恩來在廣州結婚,并在未來的歲月里譜寫出一段佳話。 ![]() 周恩來和鄧穎超 而這次個人感情的選擇,也體現出周恩來堅強的革命信念。在他心里,當一個人決定投身革命后,無論受到多大的委屈,冒著多大的風險,都必須堅持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張若名繼續學業 成為中國第一個留法女博士雖然與周恩來分手,但張若名依然向他承諾,自己不會做背叛革命的事。兩人雖已不是戀人,但依然保有朋友間的情誼。 1928年,周恩來在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后,繞道歐洲返回國內。在法國期間,他與張若名進行了會面。 周恩來告訴她,自己已經在1925年與鄧穎超結婚。在聊到革命事業時,周恩來感慨地說,當初那些并肩作戰的同志們,很多都各奔東西了。 兩人離別時,周恩來向張若名表示,自己已經做好了為革命犧牲的準備。而兩人下次再見,不知會是什么時候。 這次會面中,張若名再次向周恩來保證,自己永遠不會泄露共產黨的秘密,并祝愿他們早日成功。 退出共產黨后,張若名開始在法國專心念書。沒有了政治活動的紛擾,學習認真努力的她進步很快。 1930年12月,張若名順利通過里昂大學的博士論文答辯,獲得了文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留法女博士。 與此同時,張若名在法國結識了中國學生楊堃,并于1930年5月31日成婚。后來,丈夫楊堃也順利取得博士學位。 ![]() 張若名和楊堃結婚照 回國任教 與周恩來多年后再見1931年1月4日,張若名和楊堃夫婦回到中國。她曾在北平中法大學擔任文學院教授,又在1948年應云南大學校長熊慶來的邀請,與丈夫一起前往那里任教。 不久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神州大地迎來了新紀元。張若名當年懷抱的革命理想,終于變成了現實。 1955年4月8日,在前往印尼參加萬隆會議的途中,周恩來在昆明見到了張若名楊堃夫婦。三人在云南大學共進午餐。 此時的周恩來和張若名,已經有近三十年沒見了。周恩來感慨道:“多年不見了。”接著,他又說:“我代表小超問若名姐好。” 在回憶了當年的崢嶸歲月,并了解了這對夫婦的近況后,周恩來詢問他們:愿不愿意回北京工作?張若名予以了婉拒。 ![]() 周恩來 而這,也是這對曾經的革命戀人與戰友,最后一次相見。就像周恩來向周秉德說的那樣:“世界上男人與女人的關系,除了戀人,還有友情。不能當妻子,卻能繼續成為朋友嘛!就說張若名,我們在天津是一塊坐過牢的,我了解她的人品。她自己放棄對革命的追求,但不等于她就一定站在敵人一邊,出賣我們。我們還可以是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