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道教樸素的天地宇宙觀和現在宇宙大爆炸理論多有相似之處,都是說宇宙從一個混沌的狀態爆發而生發衍化出萬物,都強調“有生于無”。 民間自古就有盤古開天地一說,道教尊盤古為三清之元始天尊,而三清又是老子一氣化三清而來。 道教典籍《太上老君開天經》中對闡明了道教對于天地伊始形成的這個過程的觀點:“蓋聞未有天地之間,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之里,寂寞無表,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高下自然。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外,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之而生,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 簡單來概括就是天地鴻蒙之處,宇宙萬物都是虛無寂寞的,沒有天地、陰陽、日月、東南西北等。當時只有老君在空玄寂寥處,也沒有具體的形體,也聽不見他的聲音。相當于以最原始的炁的形式存在著,萬物開始由老君派生,一切開始有一些微妙的變化,相當于是開天地的萌芽階段,這個階段叫洪元時代。 后來洪元時代清氣濁氣混在一起,有萬劫的時間都處于洪元時代。可能有朋友不知道道教的劫是多長,大概就是十二三萬年的時間叫一劫。過了洪元時代,就來到了混元時代,混元時代主要也是為天地初開萬物生成做準備,過了萬劫,來到了太初時代。太初時代,開始有了氣,這個氣剛開始出現的階段,老君從虛空中走來,口吐一本《開天經》,行天地之教化。于是太初時期,天地分開,清氣與濁氣分離,混沌初開,方有日月四方。這個階段就是我們說的盤古開天地的階段。及至天地開辟完成,清氣上浮,形成了天,濁氣下沉,形成了地。老君一直在每個時期行天地教化,先教化天地,形成萬物,再教化君王,始有君臣尊卑。 ![]() 道教所說的“三界”一般是指天、地、人三界,指的是整個大宇宙范圍或是超宇宙超時間范圍。天界是神仙和圣人所在的天堂或天庭,是俗人所無法高攀的神圣世界;人界也稱人間、陽間,即指所有緯度,生靈生活的世界;地界或魔界,也稱“鬼界”和陰間,意指充滿恐懼、猶如陰曹地府般的世界。 在傳統的陰陽理論體系中,天為陽,地為陰,陰陽交合產生萬物。所以講求陰陽平衡。中醫也認為,生病的人也是陰陽不平衡的結果,所以治病是講究陰陽調和。既然人也是陰陽的產物,所以一般人死有兩種去向變成陰的稱為“鬼魂”,管理鬼魂的叫陰間或者幽冥界,屬陰所以存在于地下。 ![]() 佛教中講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名三界。 佛教認為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圍繞著有情的生命層次不同安立了三界。現代人關于須彌山有多種猜測。有人認為:須彌山就是喜馬拉雅山;也有人認為:須彌山是象征著太陽系的核心。關于這些猜測我們不必去管它。總之,佛教所說的一個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有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還有眾多的星球,如水星、火星、金星、木星等。這樣的一個世界,在佛教經典里稱為一個小世界。每一個小世界,都以有情生命為核心,圍繞著有情生命的層次,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什么叫欲界呢?欲,就是欲望,也就是說生活在這個層次的人,欲望特別的強烈。什么叫欲望呢?佛經里對欲望的定義是需求,一方面是生理上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需求。 什么叫色界呢?色界的色,不是指顏色的色,也不是指女色的色,而是物質的意思。佛教認為,我們對物質的認識要從兩個方面:一是顯色,即顏色也。一是形色,即形狀也。我們對物質現象的認識,主要通過顏色(顯色)與形狀(形色)這樣的兩個渠道,所以,佛教把物質現象叫做色;佛教所說的色界,指的是色界天,在六欲天的上面。色界天比欲界天的生命層次要高,因為欲界天享受的是物欲的快樂,而色界天享受的是禪悅的快樂。前者是物質的,后者則是精神的。 三界中最高一界就是無色界,無色界是純精神生活的世界,它是通過修四種空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獲得的果報。 以上的解釋是偏宗教方面的解釋,在這里作為參考。 ![]() 眾所周知,易學是從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而起源的,道家隱士們在參透易理的基礎上,從下三界的事事物物、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到中三界的人與宇宙、人與天、人與地種種關系,不斷向上攀升,進入上三界:宇宙、時間、空間,把握了宇宙,把握了一切現象之所以形成、所以變化,運用道家超絕的智慧,跳出宇宙、時間、空間之外看世界,將“易”升華到宇宙之本體——“道”的高度。 一九九二年春,在西安召開的“老子思想研討會”上,王力平先生提交了一篇論文:《初論老子之道與世界觀》。其中,他闡述了“三界思維論”。我們摘錄如下: 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由老子這一論述,可以把宇宙分為“三界”,使它同三層四種狀態相對應。 ![]() 下三界:人、事、物。 人:指包括人類在內的、具有認識事物的能力和思維的生命體。 下三界中的人,強調被看事物的客觀存在,看物的人是被動的,看到的東西他承認,看不到的東西他不承認其存在。這有它的優點和缺點。 優點是對下三界存在的物有一個判斷的標準,包括認識方法、理論體系和哲學思想,從而形成一定的方法和理論,它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 缺點是下三界人的感覺器官是有局限性的,它們有固有的捕捉區間,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超出這個區間,感官就不能感覺到它們,或者雖有所感覺而大腦卻不能正確處理這些信息,得不出明確的結論。 科學手段在某些方面可以彌補下三界人的感覺缺陷,比如,人們借助于望遠鏡和顯微鏡可以擴大自己的視覺范圍,用電視、電話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等等。但它在發展過程中同樣有自己的局限性。 一方面,人們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視覺范圍,就要不斷增加望遠鏡和顯微鏡的功能和精度。這在理論上講,是無限的、可行的。但實際上,人們所付出的代價是極其昂貴的,甚至是難以承受的。 另一方面,人們自覺不自覺的受控于一系列由有限的理論做指導而制造出來的一些帶有誤差的儀器,使得人們越來越依賴于這些儀器,依賴于屈從于這些儀器。離開這些儀器,人們寸步難行。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變成了儀器的奴隸。社會發展了,人的功能或者能力卻退化了。科學手段比人們的感官缺陷更大。拒絕承認看不到而實際上存在的東西,這是影響人類文明進步的最大障礙。 例如:空氣中的氧氣是沒有氣味的氣體,但是三個氧原子組成的臭氧就有臭味。這個臭味從何而來呢?是從第一個原子,還是從第二、第三個原子來?事實證明,每一個氧原子都沒有臭味。此味不從外來,也不從中間來。此臭味無實體性,這是客觀存在的。下三界思維的人就會說這是不可能的事。 ![]() 中三界:天、地、人。 所謂從下三界上升到中三界,就是對一事一物的看法,從事物的外部聯系到事物的內部,以及外部大環境大系統,從整體著眼看局部事物存在和變化的規律,從局部變化規律看事物的存在全過程及其對整體變化的影響。還要深入一層,就是要深入到事物的內部結構中去,看它內部細微的機制和機理。 中三界的人看事物是主動的看,要看的事物是被動的。他把事物與天、地、人的變化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天變,地變,人也變,常以無欲以觀其事物的本質,常以有欲以觀其事物的表面。下三界和中三界都有人,這“人”是不同質的人。一個人由下三界升到中三界,要經過一個質變的過程。質變有整體的質變和局部的質變。 ![]() 上三界:時間、空間、宇宙。 在下三界,時間是均勻地流逝著,時間是永恒的。 在中三界,相對應下三界而言,時間已不再是均衡地流逝著,而是以變化的形式流逝著。下三界的時間概念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 在上三界,時間是無限的、變化的、不定的、多向的。 時間無處不變處處變,中三界的時間概念在此也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 在下三界,空間距離是恒定的。 在中三界,相對于下三界而言,空間可以延伸、縮小或者彎曲,不再是恒定的。下三界的空間概念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 在上三界,空間是無限的、變化的、不定的。空間無處不有處處有。中三界的空間概念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 在下三界,時間是永恒的,空間是恒定的,宇宙自然也就是永恒的,這就是一般人所認識的宇宙。 在中三界,時間不再永恒,空間也不再恒定,宇宙也就隨著時空的變化呈現出多樣化。下三界的宇宙觀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 在上三界,宇宙是無限的,宇宙是多層次的。宇宙無處不在處處在。中三界的宇宙概念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 ![]() 我的恩師悟真子度師對于道家的三界觀,則有如下的開示: 下三界之中的人不管男女、善惡、美丑,其背后都有佛性、道性和圣性的大力加持,但是我們如果一旦有了熾熱的分別心,其加持力就自然瞬間下降了,分別心真的是害死人。 下三界之中的事不論順逆,其背后都有各種各樣的考驗,魔考、師考、天考,順境考、逆境考等,考驗無處不在,過得了這一關,你就上一個臺階,過不了,就只有繼續輪回。 下三界之中的物不論貴賤,其背后都有因果規律的承載,你得到的越多,所欠的就越多,大自然是永遠平衡的,給你多少,就會要求你付出多少。一旦你得到的比付出的多,因果報應就會瞬間接踵而至。 我們一定要堅信:人和萬物,在接受天地人三才的宏觀、微觀、玄觀三種最基本的大造化中,最后一定是公平的。有得有失,有舍有得,有守有成,人人如此,絲毫不差。 ![]() 中三界的天,是指天道,天道無情、天道無親、天道無常,在天道無親、無情、無常的背后,是造化的玄妙,是大道之生長化收藏的五行變化。人能順應天道的變化,順道而行,自然能夠正確把握天人合一之真諦,自然能產生“謀事在天,成事在天”的道果。 中三界的人,是指人道。人道的背后,是一代代革命烈士,前赴后繼,通過大愿力,不斷推動社會變革,締造共產主義社會的人間凈土。能夠順應社會的變革,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就稱為圣人、賢人、至人。不能順應社會變革,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中三界的地,是指地道。地道的背后,是默默奉獻、不求回報、厚德載物的一代代革命群眾,將自己的點滴力量貢獻出來,來夯實社會的經濟基礎,成為革命的愿力、動力和源泉。他們不是英雄,卻勝比英雄。如果違背了地道,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人”。 做一個真真正正中三界的人。其實不容易,雷鋒、鄭培民、楊善洲他們就是表率。 ![]() 上三界的時間主宰中三界的天人地和下三界的人事物,所以天人地和人事物都會隨時間而變。 上三界的空間同樣制約中三界的天人地和下三界的人事物,不同的空間,有著不同的天人地和人事物,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空間背后就是天地未分,鴻蒙未判的宇宙之初大道本源。 能夠正確、精確和精細地把握上三界的空間的人,只會充分利用本地資源,不會遠赴所謂的金剛座、昆侖山和圣源地,根本無需外求什么金剛座、昆侖山、圣源地和各種凈土! 上三界的大道同樣制約中三界的天人地和下三界的人事物,使得他們呈現出不同的大道規律。大道的背后就是孕育我們、生育我們、養育我們的大道母親。能夠把握上三界大道的人,就是大道的化身公正、公明、公信的替天行道,懲惡揚善,道濟天下。 我的恩師悟真子度師對于道家的三界觀開示內容,遠比這里摘錄的要深入和深廣、深遠的多,天地人三才經營管理學就是以道家三界觀為基礎來構建的,這里僅作簡單的介紹。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公眾號屬于非營利性性質,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公眾號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后批評指正,提出意見,注意文明上網,依法守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