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一種獨特的中醫療法享譽中外:對于骨傷者,不用開刀、不用透視,醫生僅用雙手去檢查診斷,便能探出疾病的根源,繼而接骨續筋、展筋舒骨,幫助患者重返健康。 這,就是平樂郭氏正骨,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20余年以來,平樂郭氏正骨歷經8代傳人的實踐和創新,成為我國中醫骨傷科的主要學術流派。 每年,數十萬的患者慕名而來,帶著各類疑難雜癥求醫問藥,快則當天緩解,慢則半月解決。在這些中醫特色療法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寶藏”?又是如何發揮神奇功效的? 01 220余年、八代相傳 平樂郭氏正骨享譽中外 ![]() 平樂郭氏正骨,起源于洛陽市孟津縣平樂村郭氏家族,形成于清朝嘉慶年間,歷經220余年、八代相傳,厚澤蒼生,醫人無數,因其醫術精湛、療效顯著,享譽中外。 1956年,醫院創始人、平樂郭氏正骨第五代傳人高云峰,建立洛陽正骨醫院。經過50多年的發展和建設,已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產業、文化于一體的三級甲等公立專科醫院。 平樂郭氏正骨主要特色診療內容,包括整體辨識法、平樂正骨揉藥療法、針刺療法、平樂正骨養骨方法等八個方面,均是在平樂郭氏正骨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豐富而來的。 這些是一個診療體系,有科學的指導理論、顯著的臨床療效、系統的操作要點。其立足平樂郭氏正骨的傳統優勢,充分借鑒現代科技發展優勢和現代醫學理念,吸收骨關節病防治新理論、新技術、新成果,實現了診療手段的持續完善和發展。 “筋者,束骨利關節也”。筋為骨所依,骨為筋所附。 ![]() 平樂郭氏正骨第八代傳人郭珈宜介紹,平樂郭平氏正骨非常重視筋骨的互相依存及互相為用關系,在治骨的同時,強調治筋的重要性,“只有筋骨并治,才能使疾病早日康復。” 郭珈宜進一步舉例,比如舒筋通絡活關四步法,屬于平樂正骨理筋法和活筋法內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疼,舒筋活絡,松解粘連、通利關節等作用,能使強硬的關節靈活,攣縮的筋肉舒展;筋弛無力的肢體恢復筋肉力量;腫疼的部位氣血和順,腫減疼止;另外,對勞損和痹癥引起的肢節筋骨疼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不開刀、不手術,中醫療法的神奇之處,由此可見一斑。 02 南非男子來洛求醫, “手法”診療解除病痛 從醫30多年,郭珈宜見過太多的疑難雜癥。大多數患者都是長期忍受病痛的折磨,直到忍無可忍才想到就醫。 有一次,一位常居北京的南非男子,因肩頸區長期疼痛難耐,經朋友推薦,來到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骨關節病非手術療法研究治療中心一科。 郭珈宜診斷過后,運用“手法”為其治療,男子的疼痛當時便得到緩解。“手法”為專業術語,即平樂郭氏正骨治療骨傷科疾病的傳統療法之一。手法獨具特色,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臨床適應癥。上文所說的“舒筋通絡活關四步法”,就是臨床治療骨關節病的常用手法。 ![]() 甚至,一些年齡偏小的患者,也能非常容易接受。前不久,一個9歲的男孩兒,因為總是低頭看手機,平時頸椎就已受損,有一天趴桌子上睡覺受了涼,醒來后疼痛不已,家長急忙帶著孩子前來。孩子眉頭擰成一團,時不時發出痛苦的呻吟,郭珈宜使用手法后,男孩當即緩解了疼痛,眉頭也舒展開來。 “針對每個患者的問題,我們都會教他們康復鍛煉的方法,回家之后進行自我管理,讓病痛不再復發或者慢點復發。”郭珈宜說,對于每個出院的病人,會在隨后一年內進行回訪,跟蹤治療效果。 這些中醫診療手段,其效果之顯著、治愈之快速,讓很多患者在痊愈后對郭珈宜感激不已,患者的肯定與贊譽讓郭珈宜及其團隊都備受鼓舞,激勵著大家鉆研業務、革新療法,讓患者“花最少的錢,取得最好的療效”。 03 開放思想革新技術, 豐富中醫診療形式 隨著時代的進步,醫院時刻保持開放思想,樂于接納新技術,不斷豐富中醫診療的形式。 比如,近年來臨床上興起的肌骨超聲,被視作“中醫的第三只眼”。在超聲引導下開展治療,可避免損傷周圍的血管、神經等結構,從而達到更高水平的精準性、安全性,并提高有效性,而且與X線或CT引導相比,避免了輻射的風險。 郭珈宜介紹:“我們運用肌骨超聲引導下介入治療肩關節周圍炎、膝骨關節炎,同時配合平樂正骨手法和藥物療法可以明顯縮短治療時間,提高臨床療效,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目前已在臨床普遍運用。” 此外,還有刃針圍刺,該療法是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結合現代醫學中的生物力學、解剖學、信息醫療學、軟組織外科學等學科,采用刃針進行軟組織微創治療的一種方法。 所謂的刃針,是近年來研制的一種新型帶刃針具,針頭處呈現“鏟子狀”。 “兩年前,我們對常規刃針療法進行梳理、總結,形成了刃針圍刺治療髕骨軟化癥的療法,并形成了具體操作文本,該技術通過醫院組織專家評審,目前已在臨床開展,每年治療病人2000余例。”郭珈宜說,其作用機理是通過刃針作用于關節、神經束、血管等周圍過于緊張的軟組織(肌腱、筋膜、纖維性結節等)以解除過大的牽拉、擠壓應力,以恢復正常的平衡狀態,以達到松解痙攣、緩解壓迫、解除疼痛的作用,具有操作簡單,副作用小,痛苦小,病人易于接受等優點。 04 確保中藥制劑療效, 攻堅克難制定標準 在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的“臺前”,有一批技藝精湛的中醫為病人開方診治;而在“幕后”,也有一批追求精益求精的藥師,確保中藥制劑的療效和供應。 平樂郭氏正骨中藥制劑,多來源于祖傳秘方驗方,解放后第五代傳人高云峰,將秘方、絕技獻給國家,造福廣大患者。目前,院內制劑已形成科有專病,病有專方的特色優勢。 ![]() 擔任過8年制劑科主任的何廣宏回憶,當時他剛上任,就承擔了醫院制劑文號的報批工作。在此之前,由于歷史原因,制劑沒有統一標準,屬于粗放式管理。隨著法規的逐步規范,要求各醫院制劑必須建立嚴格的工藝流程和檢驗標準,報經省級藥監部門審批,才能取得批準文號。 特別是制劑工藝研發,需要豐富的理論基礎和扎實的專業技術相結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中藥品種保護條例,處方組成和工藝制法均屬于保密范圍,因此,生產工藝的標準制定歷來都是制藥行業的重頭戲。 ![]() 以前,何廣宏在車間熬制藥劑時,一大口鍋里放上一百多斤香油,不斷攪動,盡管有人一直盯著,但油溫、火候仍難以精準掌握。有一次,溫度太高,不慎起火,火焰躥到車間棚上,最后使用滅火器才及時撲滅。 一場意外過后,他和團隊已經深刻地意識到,制定標準流程迫在眉睫,并下定決心,面對挑戰,必須攻克難關。 05 匠人精神引領攻堅, 兩年完成35個制劑工藝標準 以黑膏藥為例,這是最傳統的制藥技術,制作工藝復雜,技術難度大,從藥材的選擇,一直到熬制的工藝,都需要嚴格把控,還要面臨高溫、油煙、刺鼻氣味的煎熬,一般人都不愿干,面臨著后繼乏人的不利情況。 其制作過程分為炸料,煉油,下丹,去火毒,灘涂等。煉油適時要掌握火候,看油煙油花,做到滴水成珠,老嫩適中。藥膏才能黑如漆,明如鏡。 因而下丹時的火候、成膏時的溫度,必須拿捏得恰到好處,不然有可能著火,或者膏不易成型,這對藥師的技術要求非常高。 為了解決技術瓶頸,何廣宏經過多次試驗,研發了一種電子溫控裝置,就是利用現代溫控傳感技術,把煉油的溫度和時間交由儀器量化控制,減少了人工的誤差,把工藝流程固定化、標準化,這樣熬制的膏藥工藝穩定,質量可控,還解決了人員青黃不接的問題。通過不斷開拓創新,醫院取得了多項制劑科研項目和專利技術。 他和團隊利用兩年的時間,發揮匠人精神,置身于車間生產一線,經過無數次的篩選試驗和驗證,終于完成制訂35個醫院制劑的工藝標準,其中17個制劑工藝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提高,另外18個制劑工藝屬于技術創新,最終全部通過了河南省制劑標準的審批,為后來醫院制劑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古代的神農嘗百草,就能看出中藥藥食同源的特性和神奇之處。”何廣宏說,中醫作為我國的瑰寶、寶藏,他們要做的,就是把制劑療效發揮到最佳,像一個個精準的子彈一樣,直達病痛,讓病人藥到病除,重返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