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包羅萬象的。從無極到九宮,其實融合了多個體系。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九宮 )→十六卦(四爻)→三十二卦(五爻)→六十四卦(六爻)→二百五十六卦 是一個體系。 太極→兩儀-三才-六合-十二地支(十二時辰、黃道十二宮、十二星座 等)-二十四節(jié)氣-六十甲子-七十二候 等 是一個體系。 無極→太極→五行→十天干 是一個體系。 四象-七星-二十八宿 是一個體系。
先把第一個體系講完。
一,九宮與河圖 圖書之學(xué)興起于宋易,主要是指先天圖、河圖、洛書、太極圖等,大都經(jīng)過陳摶、卲雍、朱熹等創(chuàng)作或改造的。 1、從河圖看太極旋向。 河圖最早見于《尚書》,“馬負圖”之后得到關(guān)注。 
圖1 “河圖”的生成數(sh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請仔細觀察河圖中奇數(shù)、偶數(shù)的旋向: 
圖2 這樣就形成了太極態(tài): 
圖3 那么,河圖與八卦什么關(guān)系呢? 
圖4 從這個角度上講,太極是順時針旋轉(zhuǎn)地。 二,九宮、后天八卦與洛書 先天八卦圖源本于《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fēng)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后天八卦圖源本于《說卦》:“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zhàn)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后天文王八卦圖的卦序本源——就是“洛書”。并不是什么文王從先天八卦改過來的。圖示如下:

圖5

圖6 通過以上兩圖對比是不是可以發(fā)現(xiàn)點什么? 洛書歌: 戴九履一, 左三右七, 二四為肩, 六八為足, 五居中央。 —————————————————— “九為數(shù)之極”,比“天之大數(shù)”十二 還尊貴。由于“九”的特殊性,傳統(tǒng)文化格外矚目“九”,矚目“三”就少了。 九五:數(shù)有九,五居正中,若峰,在其之巔。具鼎盛之勢,不偏不倚。九五者,位高而不傲,謙和之德,是為太和之意對應(yīng)。周易中的卦之說,也是這樣的道理,前九可做卦象總勢看待——極陽.是最好的走勢。 后五表示,若要保證最好的狀態(tài),則不要加以干擾,不要再求太多, 勿成九九歸一勢。 《辭海》有“九五”條,釋文如下:“《易經(jīng)》中卦爻位名。九,陽爻;五,第五爻。《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言九五陽氣盛至于天,故飛龍在天……猶若圣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 一種簡單的說法為:中國古代把數(shù)字分為陽數(shù)和陰數(shù),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陽數(shù)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權(quán)威,稱之為“九五之尊”。 另一種說法認為“九五”一詞來源于《易經(jīng)》。流傳下來的《易經(jīng)》版本據(jù)說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稱為《周易》。《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條陽爻組成,是極陽、極盛之相。從下向上數(shù),第五爻稱為九五,九代表此爻為陽爻,五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為了帝王之相。這里的“九”本不是具體的數(shù)字,而是判別數(shù)字陰陽屬性的符號。后來人們把“九”和“五”作為具體的數(shù)字來運用,竊以為一來是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九”和“五”兩個數(shù)字在建筑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學(xué)原則的。 以十進制來說,只有0 1 2 3 4 5 6 7 8 9 這十個字符,其中9最大。比9更大的數(shù),與9已經(jīng)不是一個數(shù)量級了;看個位,9最大。(九為數(shù)之極) —————————————————— 1.九天——(1)漢·揚雄《太玄·太玄數(shù)》:“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六為廓天,七為減天,八為沉天,九為成天。”(2)見“九野”。 2.九野——天的九大區(qū)域。 《呂氏春秋·有始》謂天有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 《淮南子 天文訓(xùn)》: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其星角、亢、氐。東方曰蒼天,其星房、心、尾。東北曰變天,其星箕、斗、牽牛。北方曰玄天,其星須女、虛、危、營室。西北方曰幽天,其星東壁、奎、婁。西方曰顥天,其星胃、昴、畢。西南方曰朱天,其星觜巂、參、東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輿鬼、柳、七星。東南方曰陽天,其星張、翼、軫。 3.九星——奇門遁甲中的九星,指天蓬星、天芮星、天沖星、天輔星、天禽星、天心星、天柱星、天任星、天英星。 4.九州——《尚書·夏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夏朝時冀州可能是勢力范圍的主體,不需要描述方位;其他八州借地理界定) 
禹貢九州,按今地圖方位 豫州,因位于九州之中,故別稱中州。兗州,也作弇州。揚州,也作陽州、楊州。 東漢 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并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于是為十二州也。”即并州、幽州、營州是由冀州所分出來的,加上原來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時又被稱為十二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沒有青、梁,而有幽、營,將青州合并入徐州,將梁州合并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營州和幽州。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xùn)|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nèi)曰冀州”,“正北曰并州”。沒有梁、徐,而有幽、并,因為武王滅殷商之后,將徐州合并入青州,將梁州合并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并州和幽州。 
禹貢九州,方位奇怪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wèi)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有幽州無梁州。 描述的各州范圍出入大,可能各朝劃分不同。“中原”本就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地理概念。大體判斷其“九州界定”產(chǎn)生時間的早晚,可能《周禮》最早、《呂氏春秋》其次、《禹貢》再次、《爾雅》最后。 鄒衍又提出大小九州說,“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shù)。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huán)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qū)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huán)其外,天地之際焉。” 西漢有十三州,分別是冀州、幽州、并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豫州、益州、朔方及涼州。 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幽州與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來;交州由揚州分割出來,在十二分野屬揚州;涼州、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來。 
上圖借九宮圖標(biāo)示九州的大致方位。以豫州為中心,冀州在北方、東北方,并州在北方,兗州、幽州在東北方,青州在東方略偏北,徐州在東方,揚州在東南方,荊州在南方,梁州(益州)在西南方,雍州在西方、西北方,涼州在西北方,朔方在北方。 5.九宮與九體

6.九宮與方陣、數(shù)獨、幻方 數(shù)學(xué)中,行數(shù)及列數(shù)皆相同的矩陣,稱為方塊矩陣,簡稱方陣。九宮數(shù)就是一個三階方陣。 
3階單位矩陣 數(shù)獨游戲就是九宮數(shù)的延伸與應(yīng)用。 
數(shù)獨 幻方(Magic Square)是一種將數(shù)字安排在正方形格子中,使每行、列和對角線上的數(shù)字和都相等的方法。 在一個由若干個排列整齊的數(shù)組成的正方形中,其中任意一橫行、一縱行及對角線的幾個數(shù)之和不相等,具有這種性質(zhì)的圖表,稱為“反幻方”。 
上圖中邊框外圍的數(shù)字就是幻和。紅色為偶數(shù),黑色為奇數(shù)。 幻方也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游戲,又稱“縱橫圖”、“魔方”。舊時在官府、學(xué)堂多見。它是將從一到若干個數(shù)的自然數(shù)排成縱橫各為若干個數(shù)的正方形,使在同一行、同一列和同一對角線上的幾個數(shù)的和都相等。幻方源于洛書。 
12階幻方 7.九宮與八卦(9=8+1) 
8.九宮與十二地支 12不是9的倍數(shù)。怎么配九宮和十二地支呢?請看古人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