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誕生,可以隨意地將生命活動的場景進行遷移和再現,讓易失的不可觸摸的情感、態度、思維、看法等東西穿越時空而成為永恒,文字可以凝固過去,延續現在,雕塑未來,文字不僅是工具,還是載體,更是一種力量。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奇葩的隨煬帝卻把文字變成了尺子---科舉。把它作為對人進行智商測試分類和社會階層分層的重要工具---尺子。從此,科舉就成為將人群分成三六九等的工具。 科舉之前,王公大臣,多是通過世襲或皇帝封賜而成,能做大官的人,要么是裙帶關系、要么是家世顯赫或是十分富有,出身寒門的人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封王拜相是非常困難的。 科舉的誕生,使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學子有了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機會,有了平等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選擇的權利和希望。 科舉把人與人之間血腥的武力競爭,變成文明的沒有具體對象的智商游戲。智商的三六九等,自動悄無聲息地將人類社會分成三六九等,并且人人毫無怨言,心甘情愿。即使考試失敗,也找不到具體的發泄對象,只能怨天尤人,大大消除了社會的結構矛盾和武力沖突。 科舉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中國人的忍讓、包容、東山再起和后起勃發的勵志,都與艱辛困苦漫長的科舉之路有關。讀書人雖經歷數十載寒窗苦讀,能夠實現“鯉魚躍龍門的畢竟是鳳毛麟角,即使躍過龍門的人,也未必能呼風喚雨,更需臥薪嘗膽等待時機,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 科舉制度在我國實行了1300多年,大大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政壇的局面。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標準和依據---分數,大大提高了文官隊伍的素質,寒門庶族可以通過科舉入仕為官,給政權注入了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歷代王朝吸收引進了不少寒門學子進入權利中心,鞏固和擴大了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權利、地位與學識緊密結合,讀書---考試---升官成為信仰,讀書成為改變人們所處階層的金鑰匙,因此出現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怪論。 一邊是《鉆木取火》《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這些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勵志故事的滋養,一邊是《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程門立雪》等這些不斷突破階層故事的浸潤,加之震耳發聵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喊,構成了復雜多元的中華文化,形成了圓潤變通“非此即彼”之外的模糊思維。 科舉考試如戰場,有人春風得意,自然就有人愁云慘淡。既選拔了名垂青史的仁人志士,也讓不少杰出人才落榜而惋惜,如李白、杜甫、柳永,馮夢龍、蒲松齡、吳敬梓、李時珍、左宗棠等。就連被人尊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哪怕他的文章字字珠璣,但多年科舉考試也未能高中。可他們都是中國史上熠熠生輝的巨人。科舉這座獨木橋,并不是人生的唯一通道,唯一的燈塔。 中國古代教育,以人文內容為主,單一研究自然科學的內容比較少,科舉選出來的人才,大部分情商比較高,不少寒門貴子初心尚在,不斷地改變和影響著他們所出生的社會階層以報養育之恩,他們的交替出現,讓社會各階層呈現出一種上下波動,不斷更迭而難以固化成型,科舉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這樣的人也很多,如唐朝武狀元而位至宰相的郭子儀、南宋(1256年)狀元文天祥、清末 (1856年)狀元翁同禾等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寒門學子。 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世間再無科舉。那些“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書生再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苦讀圣賢書”。這些人開始思考和尋找個人前途與民族的出路,不少優秀知識分子,懷著“科學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革命救國”的理想,紛紛踏出國門,到美、日、歐等留學奮斗,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新模式。 到1936年,全國已經有100多所大學,無論是國立還是私立,各學校自主命題招生,學生與學校雙向選擇,學生可以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被多所大學錄取。這些大學以傳播科學知識為第一要務,消除愚昧擺脫貧困為天職,救國救民為己任,它們為新中國站起來培養了大批一流的戰士、文化名人和科學巨匠,單一個西南聯大,就培養了幾十位科學巨匠和一百多位世界頂級文化名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也隨之迅速發生變化,高考成為選拔和培養人才的主陣地。從1950年實行同一地區高校聯合招生到1951年實行的全國大行政區范圍的統一招生。 1952年6月,在全國掃盲脫盲,全民享受免費中小學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部發布《關于全國高等教育學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規定》,規定全國高校除經教育部批準的個別學校外, 一律實行統一招生統一分配制。新中國的高考真正成為推動人們自主學習、主動提升自身修養的動力和福利,是我國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教育改革。 那時代的教育除具備選拔國家所需要的人才功能外,教育真正回歸到提高人自身素養的功能。為中國培養了億萬高素質的勞動力,為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提供了人力資源和智力保障,全面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又過了四十多年,四十多年的堅持,高考已經成為農村億萬農民改變命運的“信仰”。隨著社會的縱深發展,資源已經被商人占有,社會已被資本浸透,江湖套路層出不窮,高考將“智商”分類和社會“分層”的工能逐漸被江湖,教育正在變成被撕咬的蛋糕,原本扶弱濟貧的教育變成了弱肉強食的“怪獸”,很多高考的寒門學子,不僅沒有幫助家鄉擺脫貧困,而成為掠奪家鄉的機器。 有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沒有知識一定不能改變命運的時代已經來臨。販賣知識成為不少人獲取利益的工具,教育正在被江湖,成為盤剝想逆天改命的莘莘學子的幫兇,書商、奶商、衣商、地產商、保險、網貸……紛至沓來,都把觸角插進了教育的肌體。 對城市的孩子來說,從城市到鄉村只需要一張普通的車票。對一個農村的孩子,從農村到城市,除了需要無數個好老師給他們帶去更優質的教育外,高考才是幫助他們擺脫貧窮的唯一方法。 高考就是讓最先進的思想和智慧在最落后的農村生根發芽。教育的公平就是完成少數人對多數人的改造,科舉是我國古代讀書人的“信仰”,高考已經是億萬草根農民改變命運的“鑰匙”。千萬不要讓書生失去“信仰”而成為“被逼上梁山的農民”。 把學生從未知帶到熟知才是教育的初級階段,從熟知帶到未知的領域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高考就是讓學生通過這個平臺變得越來越成功,越來越優秀,越來越有擔當和責任。而不是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只有分數也未必能夠贏得未來的雞湯。千萬要記住,高考在選拔智商的同時,還要大幅度提高人的情商,情商高的人才不會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考清華、北大、哈佛、斯坦福……難道只是為了鄉下的“土豬”拱掉城市的“白菜”嗎?城市再無泥土地,全部是鋼筋混凝土,早已不產白菜,產出的多數是“挖掘機”、“盾構機”、“超級計算機”等,教育的過程就是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過程。 教育給我們每一個人的并不是一張涂抹得淋漓盡致的畫。教育是讓你知道什么是同心圓,你怎樣從雜亂無章的顆粒變成同心圓的一部分,然后從圓內走到圓心。教育更多的時候是留白,高考就是讓每一個人在教師給你留白處涂上自己的顏色。 教育改革不是與民爭利,而是讓利于民,更不是讓民眾忙碌一生又一事無成,教育不是只為強者生產工具,而是為人類生產情商和生存的伙伴。 真正的教育是用心播種而不在意收獲,重要的是育人的過程而不是代表過去的文憑。愿我們的高考成為社會進步的潤滑劑,而非剪斷情商的機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