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是指應用抗生素后繼發腹瀉,為較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資料表明,其發生率視不同抗生素而異,約為5%~39%。本病的發生,現代研究認為,是抗生素破壞了腸內菌群的生態平衡,生理性細菌明顯減少,而需氧性菌及兼性厭氧菌數量增加,表現為假膜性腸炎和腹瀉。中醫認為該病屬本虛標實,虛多責于脾腎,實則常因濕濁、瘀血內阻,中醫辨治有較好效果,歸納如下: 一、脾胃氣虛 多見于久用多種抗生素者,便溏或黃色黏液,里急后重,脘悶腹脹,痛勢綿綿,神疲乏力,面色無華,常因疲勞過度或飲食不節而加重,舌淡苔薄白或微膩,脈細軟弱。治宜健脾益氣、行氣化濕,方選香砂六君子湯、黃芪建中湯加減,藥用黨參、白術、云苓、當歸、黃芪、陳皮、半夏、木香、砂仁、薏苡仁、白芍、山藥。濕重加藿香、白蔻仁;食欲不振加麥芽、雞內金;腹脹甚加大腹皮、佛手、厚樸;四肢欠溫加干姜、制附子。 二、脾腎兩虛 多見于患慢性疾病復新感,抗生素頻繁變換且反復使用者。常見腸鳴而泄,便下溏薄,混有黏液或白或黃,或間見不消化食物,甚則便下膿血,肛門下墜感,便意頻頻,腰膝酸軟,精神倦怠,面色萎黃,頭暈眼花,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齒痕,黃白苔相兼,脈沉細或沉滑。治宜溫補脾腎,理氣除濕,方選芪附湯合四君子湯加減,藥用黃芪、制附子、葛根、桑寄生、菟絲子、白術、云苓、枳實、白頭翁、肉桂、烏藥、小茴香、黨參、細辛。大便滑泄不禁者加五味子、赤石脂、烏梅;腎陽虛甚加益智仁、補骨脂;大便不爽加檳榔、木香。 三、寒熱錯雜 腹瀉時作,或大便溏而不爽,腹痛而脹或綿綿而痛,口苦泛酸,或燒心口黏,飲食不當或受涼時加重,或有發熱,肛門灼熱,納食減少。舌淡苔黃膩,脈象細弱或滑。治宜寒熱并用、辛開苦降,方選半夏瀉心湯、左金丸加減,藥用川連、吳茱萸、半夏、黃芩、黨參、葛根、甘草、防風、蟬蛻、白頭翁。口苦咽干加梔子、石斛;腹脹甚加大腹皮、木香;腹痛甚加五靈脂、元胡。 四、肝胃不和 腹痛腹瀉,痛連兩脅,或下腹隱隱作痛,腹痛即便,便后痛減,大便黏液或膿血,里急后重明顯,肛門灼熱,急燥易怒,發病與情志有關,或伴吞酸、口苦,舌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或弦滑。治宜疏肝和胃、化濕止瀉。方選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痛瀉要方化裁,藥用柴胡、枳殼、當歸、香附、陳皮、白芍、防風、葛根、白術、木香、元胡、佛手。氣虛明顯加黨參、山藥;腹痛較劇倍白芍,加五靈脂、烏梅、青皮;食滯加麥芽、神曲、萊菔子;濕重口黏加薏苡仁、佩蘭、蘇葉。 五、濕熱內蘊 腹利便溏,夾黃色黏液,里急后重,肛門灼熱,或大便溏而不爽。伴胃脘脹滿,嘈雜不適,口臭干嘔,口黏而苦,胸悶納呆,舌苔黃膩,脈濡數。治以芳化祛濕,和中醒脾,方選三仁湯、黃芩滑石湯、連樸飲化裁,藥用川連、黃芩、白豆蔻、滑石、清半夏、薏苡仁、厚樸、杏仁、云苓、木通、佩蘭、扁豆、梔子、山藥。大便黏滯加檳榔、枳實;納差腹脹加麥芽、萊菔子、木香;腹痛甚加元胡、五靈脂;有瘀血加赤芍、三棱、莪術。 六、氣滯血瘀 腹痛瀉泄,腹脹及脅,痛處固定,多為刺痛隱隱,大便色黯黏滯,有長期用藥及腹瀉史。面色晦暗,倦怠乏力,舌質暗或有瘀斑,脈細弦或細澀。治以行氣活絡、和血止瀉。方選丹參飲、桃紅四物湯、痛瀉要方化裁,藥用丹參、當歸、白芍、桃紅花、香附、砂仁、陳皮、木香、白術、云苓、防風、桔梗、山藥。氣虛明顯加黨參、黃芪;納食不香加麥芽、神曲;濕重加薏苡仁、土茯苓。 值得一提的是,本病的發生除與抗生素種類和應用時間長短有關外,尚與患者年齡,基礎病目前狀態等有關,辨證論治時不應忽視。(吳沛田)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9.實用偏方秘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