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延續,輔導孩子學習課程也不是家長的主要責任。家庭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是“發現”的教育。家長承擔的任務主要是“德育”,而不是“智育”;主要是熏陶,而不是“訓練”。 孩子的生命之舟啟航于家庭,啟航于父母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未來的人生旅程中要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大家有小家、有順境有逆境、有成功有失敗、有必然有偶然、有粗放有細節、有關愛有冷落、有贊譽有嫉妒等等,要讓孩子有能力迎接生活的挑戰,肩負起使命與責任,父母要教育孩子既能抬頭做人,又能低頭做事;要教會孩子為生之道、為人之道、為學之道。 第一,愛國情感情懷的教育。愛國情感是孩子走人生正路的重要精神力量。列寧曾經說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的家,讓孩子學會愛小家的同時,也學會愛祖國這個大家。要讓孩子知道,只有祖國的大家好了,我們的小家才能更好。祖國是人民安身立命的生存根基。 第二,人生價值教育。作為家長首先必須對價值觀、人生觀,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有深入的思考,才能避免盲目性,以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引導孩子正確認識人生的意義,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經常聽到有些學生發出這樣的疑問或感嘆:“人為什么活著?”“人活著有什么意義?”“人活著沒有意思!人生是一場虛幻,一種虛無!”家長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孩子探討并回答這些問題,引導孩子正確思考人生并做出科學的價值觀選擇。但如果家長自身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理解不到位、不深入,甚至認識模糊、價值觀混亂,有可能在有意無意間以錯誤的觀點誤導孩子,從而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第三,責任心教育。這既是家庭美德的內容,又是社會公德的內容。從小培養起孩子的責任心、義務感,無論做家事,還是做公事,都能認真負責,盡自己應盡的義務。責任感是個人素質的核心成分,責任感的強弱直接反映了一個人素質的優劣。 第四,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習慣培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可見習慣對人一生影響之大。 第五,要對孩子進行健全人格的塑造。家庭教育主要的任務是“做人”的教育,因此,家長要轉變傳統的成才觀、教育觀。要把“做人”放在首位,把“成才”放到第二位。要端正培養教育子女的目的。許多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是自己未完成的人生理想的實現者和繼承者,是光宗耀祖、人前風光的籌碼。孩子沒考上大學,沒成為什么家,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沒意識到孩子是國家的一個公民,作為一個公民,不一定全要有高學歷,但應該是一個能自食其力的、身體健康、心態正常、人格高尚的人。 孩子應該是一個對別人、對社會能有一顆仁愛之心的人,有了它,才能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及社會其他人,才能對生活對國家充滿責任感;有能理解、寬容他人的胸懷,才能學會在未來的社會里與人協作相處;對自己要樂觀自信,無論處于什么困難境地,都會以頑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獲得成功。相反,如果一味的注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對孩子健全人格、良好心態的塑造,很可能培養出學業成績優秀、學歷很高,但自私、冷漠、偏狹的人。 第六,要培養孩子社會交往的能力。在社會上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獨的個體都需要與人交往、合作,才能成就事業。未來社會需要我們下一代具有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然而今天的孩子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不合群,自私等影響社會化進程的表現。為了保證孩子有良好的社交素質,家長應重視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