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宋代章惇開梅山后,在新化置縣,并于1072年在白溪鎮(zhèn)的白石坪(今白溪鎮(zhèn)何思村) 始建縣城。宋紹圣初(1097年),縣城遷至今天的上梅鎮(zhèn),縣城街道初建為十字型,自此之后,十字街城的布局一直在古城得以沿襲。至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新化縣城以十字街為中心,向四周拓展為四街九巷。清康熙十二年(1673)以后,縣城又陸續(xù)向城外擴建了4條街道,形成九巷十八街的格局。 ![]() ![]() 所謂十八街,是把十字街說成十街,加上正式的八條街,謂之十八街。民國二十七年到二十九年(1938—1940),縣政府對街道進行全面整修,拓寬為6.5米,總長達2257米,路面全部用大青石板鋪砌,兩旁設下水道。這些青石板厚約20厘米,長短分為幾種規(guī)格,但都整齊劃一,而且都是對稱式鋪設;兩邊每隔約3米有一個“錢眼”式下水口,有雨止路干的排水效果。 到清末民初時期,具有近千年歷史的新化古城,城內房屋大多為明清建筑,城內街巷相連,祠堂廟字、牌房亭閣交錯布局;街上商賈云集,鼎盛繁華。自青石板街道路面鋪就之后,古城更顯厚實、富庶和大氣,被譽為當時“全省第一流縣城”。抗戰(zhàn)時期,日本的軍隊曾逼近新化,欲侵入古城,但帶路人巧妙地引導軍隊繞過古城前往洋溪,雖然洋溪一帶慘遭侵略者屠戮,卻使新化古城避過這一劫難,得以完整保存。 令人痛惜的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開始,這座古城里的明清建筑逐步為紅磚水泥房替代,街上的青石板路面也被慢慢蠶食。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長達兩千多米的青石板街道被大規(guī)模拆除。原本遍布全城的青石板路,如僅剩下斷斷續(xù)續(xù)的幾段。其中向東街有一段長約300米;永紅街也有一段,僅長約60米。在時代的更迭中,千年古城已成往事。 |
|
來自: 發(fā)現城市之美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