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福 加味苓桂術甘湯組成: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術15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0克,陳皮10 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桔梗6克,細辛3克,干姜6 克。 功效:培土溫金、止咳平喘。 主治:久病咳喘,咯白痰。兼見氣短,倦怠乏力,遇風寒則咳喘,勞累后加重,小便清長,大便黏滯不暢,舌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或沉滑。用于治療慢性咳嗽,如感冒后咳嗽、咳嗽變異性哮喘等;也用于治療慢性喘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等,具備上述主癥、兼癥者。 用法:上方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每天2次。 加減運用:痰黏稠者,加知母、沙參;喘甚者,加炙麻黃、杏仁;氣虛甚者,加大黨參、黃芪用量或者黨參改生曬參;大便干結不下者,加杏仁、全瓜蔞、萊菔子;畏寒四末不溫,脈沉弱者,加補骨脂、淫羊藿等。 文仲渝 滋陰潛陽熄風湯 組成 生地250克,熟地250克,地骨皮250克,紫草250克,旱蓮草250克,女貞子250克,龜板膠250克,鱉甲膠250克,山萸肉150克,合歡皮150克,炙遠志150克,石斛250克,麥冬250克,玉竹250克,陳皮100克,玫瑰花100克,酸棗仁250克,柏子仁200克,丹參250克,浮小麥500克,炙甘草100克,黑大豆500克,蜂蜜500克,黃酒500ml。 功效 滋陰潛陽,解郁安神。 主治 絕經前后諸證{婦女一般在“七七”之年,月經終止,稱為“絕經”或“斷經”,部分婦女在“絕經”前后伴隨出現一些與絕經有關的癥候,如烘熱汗出,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煩躁易怒,眩暈耳鳴,或面目、下肢浮腫,納呆,便溏,或月經紊亂,崩中漏下,統稱為“絕經前后諸證”,也叫“經斷前后諸證”,現代醫學稱為“圍絕經期綜合征”},腎陰虛型,癥見經斷前后,頭暈耳鳴,腰酸腿軟,烘熱汗出,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口燥咽干,或皮膚瘙癢,月經周期紊亂,量少或多,經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配制與用法 按照以上藥味劑量配比,采用先進的制備工藝,制成易攜帶,服用方便的膏3600克,每次20克,每日2次,開水調服,連服4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孫軼秋 涼血化瘀通絡方 組成:水牛角(先煎)20克,生地黃10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茜草15克,徐長卿10克,紫草10克,大小薊各10克,川牛膝10克,蟬蛻10克,甘草3克。 功能:涼血活血、化瘀通絡。 主治:過敏性紫癜、紫癜性腎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8周為1療程。 加減運用:脾腎氣虛加黨參、白術、山藥、菟絲子、枸杞子、桑寄生;氣陰兩虛加太子參、白芍、玄參、麥冬、五味子;陰虛內熱加知母、黃柏、女貞子、旱蓮草;肺脾兩虛,加黃芪、白術、茯苓、防風;血虛加當歸、制首烏、白芍、黃精、熟地;陽虛寒凝加黃芪、桂枝、制附子、川芎、地龍。( 何天祥 “活血養骨湯” 【組成】當歸、延胡索、陳皮、郁金各10克,獨活15克,白芷、肉桂、骨碎補、川續斷各10克,狗脊15克,懷牛膝6克,透骨草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亦可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服1丸,日服3次。可再加乳香、沒藥各1克,共研細末,備用。每取本散適量,用白酒調勻外敷痛處。 【功用】活血理氣,散寒除濕,溫通筋脈,強筋壯骨。 【主治】股骨頭骨骺無菌性壞死癥又稱股骨頭骨骺軟骨癥,或扁平髖。 【加減】使用本方時,若氣血凝滯,可酌加土鱉蟲、血竭;寒濕較重者,可加蒼術、威靈仙;病程日久,體質虛弱者,可加黃芪、白術、紫河車,以健脾祛濕,補益氣血。 王凈凈 面癱方{經驗方} 組成:川芎10克,防風10克,葛根15克,地龍10克,僵蠶10克,牡丹皮10 克,丹參15克,全蝎3克,白附子10克,當歸10克,雞血藤10克,絲瓜絡10 克,甘草3克。 功能:祛風化痰,活血通絡,解毒止痙。 主治:面神經麻痹。 用法:微信關注行之醫話公眾號 每劑中藥加水浸泡20分鐘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鐘。每劑煎2次,共留汁400~500毫升,分2次于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 加減運用:面癱初期者加忍冬藤以增強清熱解毒、疏風通絡之功;風寒襲絡伴 見惡寒甚,周身肌肉酸痛者加麻黃、桂枝、甘草;風熱傷絡而伴見發熱惡風口 苦咽干欲飲者加生石膏、黃芩、白芷;熱毒傷絡伴有患側皰疹灼痛、舌干口苦者加連翹、黃芩、牛蒡子;風痰阻絡伴有口角流涎,脘腹不舒者合用二陳湯;血虛肝旺伴有頭暈目眩,神疲乏力者加用白芍、炙甘草、鉤藤、何首烏;面癱中后期,遷延日久,嘴眼?斜不除,咀嚼無力者,合用四君子湯以補益脾胃。 注意事項:囑咐面神經麻痹患者急性期出行當戴口罩以避風寒;慎飲食,避免辛辣油炸等肥甘厚味之品;節起居,夜晚早睡,避免長期觀看電子顯示屏;有眼瞼閉合不全之患者可適當選用抗炎、抗病毒及具有潤滑作用的眼藥水交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