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把落后的農村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借以反對利用城市進攻農村區域的兇惡敵人,借以在長期戰斗中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全部勝利。 農村包圍城市,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在農村,開展武裝斗爭,深入土地革命,建立農村根據地,并逐步擴大根據地,形成對城市的包圍,最后奪取城市。這條戰略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利用了中國地緣廣大這一“重要的甚至是第一個重要”的自然條件。 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具體的作戰指導中表現為創造農村革命根據地,利用根據地“面”的地緣優勢,與武器裝備以及人數占優勢的敵人作戰。 誘敵深入。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必須敵情、地形、人民等條件,都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確有把握而后動手。否則寧可退讓,持重待機。機會總是有的,不可率爾應戰”。 要求各游擊區以獨立團、警衛營等地方部隊為骨干,領導赤衛軍、少先隊,運用游擊戰術,積極執行擾敵、堵敵、截敵、襲敵、誘敵、毒敵、捉敵、偵敵、餓敵、盲敵等10項任務。 “集中兵力,先打弱敵,并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 襲擾,堅壁清野。 天時、地利、人和,是根據地作戰的最大優勢,而實現這一最大優勢的首要條件便是創造了一塊相當廣闊的根據地這一重要的地緣基礎。 毛澤東將他的戰略部署比做下圍棋,說:“從敵后游擊戰爭的根據地看來,每一孤立的根據地都處于敵之四面或三面包圍中,前者例如五臺山地區,后者例如晉西北地區。”“但若將各個根據地聯系起來看……我又把許多敵人都包圍起來。例如在山西,我已三面包圍了同蒲路(路之東西兩側及南段),四面包圍了太原城;在河北、山東等省,亦有許多這樣的包圍。”“由是敵我各有加于對方的兩種包圍,大體上好似下圍棋一樣,敵對于我我對于敵之戰役好似吃子,敵之據點和我之游擊根據地則好似做眼。在這個'做眼’的問題上,表示了敵后游擊戰爭根據地之戰略作用的重大性。” 我們的政策仍然是利用日本帝國主義與世界各國的矛盾,爭取多數,建立和擴大國際抗日統一戰線。 利用“面”的回旋余地,實行機動作戰。 選擇具有長遠戰略意義的地理位置。抗日根據地軍民或實行“敵進我進”戰略,在敵人向我根據地“掃蕩”之時,我之主力部隊卻跳出根據地,向著敵人后方的空虛地帶前進;或進行幾個根據地之間的配合作戰,如敵人在甲根據地“掃蕩”,與之相鄰的乙、丙根據地則對當面之敵發起進攻,以策應甲地之反“掃蕩”斗爭。和根據地之間的配合作戰,形成了“面”對“點、線”戰爭中防御和進攻的密切結合,常常使集中兵力進攻我根據地之敵陷入多面作戰的被動境地,最終招致失敗。 “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一切的“走”都是為了“打”。“游”是為了掩護自己的弱點,尋找敵人的弱點;“擊”則是為了發揚自己的特長,撇開敵人的特長。所以,“游”與“擊”的巧妙結合就是以“面”制勝“點、線”的關鍵所在。 充分利用根據地的人民條件,打人民戰爭。以“面”戰勝“點、線”的戰爭,要求把武裝斗爭與根據地建設結合起來,在建設根據地的過程中組織人民、武裝人民,發動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戰爭。“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打擊敵人”。 “根據地的人民條件,具體地說來,特別是對作戰說來,就是有武裝起來了的人民。敵人視為畏途,主要地也在這一點。” 不爭“點”與“線”的得失,打殲滅戰。集中兵力打殲滅戰。 根據地組織有力量,敵人即使占領了我們的一城一鎮,根據地的黨組織和民兵自衛軍也會讓據守之敵坐臥不寧,難以持久立足。一旦敵軍分散守城的部隊相對弱小,那么,又為我地方兵團和民兵圍點打援提供了勝利的機會。依托根據地作戰的優勢就在這種大量分散、鉗制和消耗敵人兵力的過程中充分顯示出來。 依托農村根據地的地緣戰略,是“波浪式”向前發展的戰略。根據地的面積、人民武裝力量都隨戰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當革命力量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日益具有戰略上的重要意義,它將對敵人長期占領的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線(即點、線)形成包圍之勢,為最終奪取“點、線”創造條件。 這些戰役的相繼展開,各自牽制住當面敵軍,使蔣介石無法抽調更多的兵力增援東北,保證了遼沈戰役的全面勝利。在進行淮海戰役前,毛澤東指示中原野戰軍以一部兵力把華中敵軍主力拖向西南方向,阻止和遲滯白崇禧集團向華東增援。當淮海戰役進入順利發展的最后階段時,毛澤東又下令兩周內不對已遭合圍的杜聿明集團作殲滅部署,以此穩住平津集團,為東北野戰軍秘密入關徹底包圍華北敵軍創造了有利時機。 在分割包圍了敵人的重兵集團以后,我軍采用了集中兵力于決定性方向,實行逐次決戰,各個殲敵的作戰方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