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病性是病證的基本性質,也就是疾病或證候的臨床表現的抽象。如將面色潮紅、舌色紅絳、口干欲飲、心煩惡熱、咯痰黃稠等癥歸屬于熱;將面色蒼白、舌色淡白、涎多不欲飲、畏寒怯冷、咯痰清稀等癥歸屬于寒;將神疲乏力、短氣音低、隱痛喜按、脈虛無力、 舌苔光剝等歸屬于虛;而將狂躁不安、聲高氣粗、疼痛拒按、脈實有力、舌苔厚膩等歸屬于實。病性由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而成,如病邪的多少,病邪的性質(屬陰、屬陽、屬寒、屬熱),患者正氣的強弱,體質的偏陰、偏陽,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以及地理環境的高燥、卑 濕、發病季節的寒暑陰晴、風燥雨濕。在這些因素中,以病邪性質與正氣強弱最為重要。病性辨證包括辨寒熱,辨虛實與辨陰陽三個方面,是中醫辨證體系中最基本的綱領性的辨證內容。 ![]() 陰陽既是辨證的綱領,又是一大類證候的基本性質。陰陽作為辨證綱領,則表為陽,熱為陽,實為陽。里為陰,寒為陰,虛為陰。還可以擴大到辨別陰虛與陽虛,亡陰與亡陽等等。陰陽作為證侯的基本性質,就是辨陰證與陽證。證候由熱邪或其他病邪化熱所致,正氣有充分的抗邪能力,臨床表現為熱性癥狀的屬于陽證。證候由寒邪所致,正氣抗邪能力明顯不足,臨床表現為寒性癥狀的屬于陰證。簡單地說,陽證的基本性質為實熱,陰證的基本性質為虛寒。 陽虛與亡陽的性質為虛寒,屬于陰證無疑;而陰虛與亡陰的性質為虛熱。按《傷寒論》六經辨證與《溫病條辨》三焦辨證,二者亦屬于陰證。還有外感病初起,寒邪襲表,正氣未虛的表寒證一般認為屬于陽證,而寒邪入里與食積、水飲相結聚,且正氣尚能抗邪的寒實證,按《傷寒論》六經辨證也屬于陽證。這樣就顯得寒熱不分, 虛實難辨。由此可見,作為辨證綱領的陰陽可以對所有證候作出一般性的分析,然而作為一類證候的基本性質,則陰證是指虛寒, 陽證是指實熱。對許多復雜的證候,不能簡單地作出陰證、陽證辨證結論。 一、陰證 陰證是許多具有虛寒性質證候的概括。 (一)臨床表現 精神萎靡,面色?白,畏寒肢冷,氣短音低,大便稀漕,小便清長,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質淡胖,脈微細 弱。 (二)證情分析 精神萎靡是陽虛火衰不能養神的表現,畏寒肢冷是陽氣溫照功能減退的表現,便溏溲清是陽氣固攝功能減退的表現,氣短音低是宗氣虛衰的表現,口淡不渴,渴喜熱飲是內有寒邪的表現,舌質淡胖,脈微細弱是氣血不足,陽虛火衰的綜合表現。這些癥狀、體征未必同時出現于一個病人身上,而是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證候的虛寒性質。 (三)本證的發展及影響 陰證病情較重,容易發生轉化。 1. 證情加重出現亡陽、氣脫等危重證候; 2. 正氣恢復,邪正斗爭加劇向陽證轉化; 3. 正氣恢復,病邪祛除,趨向好轉。 4.少數出現慢性持續的過程。 (四)本證與相關證候的鑒別 本證與寒實證有虛實之別,基本性質不同,但二者都可能出現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等寒象。但是寒實證有腹痛拒按,大便秘結,舌苔厚膩,脈弦緊滑實等實證的見癥,而本證則無此等癥。本證與虛熱證有寒熱之別,基本性質不同,二者都可能出現精神萎靡,音低氣短,脈來細弱數等虛象。但虛熱證有熱象,有虛性亢奮之象,如骨蒸潮熱,心煩失眠,顴紅舌紅,苔少等癥,而本證則無此等癥。 (五)辨證要點 1. 本證一定要既有虛象又有寒象,二者同時出現; 2. 本證可能有兼夾,即使夾有腹滿脹痛,大便秘結,咳嗽痰多等邪實見癥,只要有虛寒見癥,便不能排除本證的存在。 二、陽證 陽證是許多具有實熱性質證候的概括, (一)臨床表現 精神狂躁不安,面色潮紅,壯熱煩熱,氣粗聲高,大便秘結,小便短赤,口苦,口渴欲冷飲,舌紅絳,苔黃膩,脈大滑實。 (二)證情分析 狂躁不安是熱邪擾動,心神不安的表現;壯熱,心煩,舌質紅絳,口苦、口渴、飲冷,均為邪熱熾盛的外在表現;而舌絳則為實熱證特征之一;氣粗聲高,脈大滑實為正氣亢奮與病邪斗爭的一種表現;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黃膩,均為邪熱內結之象。這些癥狀、體征未必同時出現在一個病人身上,而是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證候的實熱性質。 (三)本證的發展及影響 陽證病情有輕有重,輕者證情比較穩定,較易治療;重者變化迅速,可以很快損傷陽氣而向陰證轉化,或損傷陰液而出現亡陰。 (四)本證與相關證候的鑒別 1. 本證與虛熱證有虛實之別,基本性質不同,二者都有熱象,但本證沒有虛象; 2. 本證與寒實證有寒熱之別,基本性質不同,二者都有實家,但本證沒有寒象; 3. 表證為外感病的初期,正氣未傷,又有外邪存在,屬于實證,并且大多有發熱,與陽證基本相符,所以《傷寒論》歸屬于太陽病;但是表證無論輕重,必有惡寒,因此,表證還不是一個典型的陽證,一定要惡寒消失,完全化熱入里,才是典型的陽證。 (五)辨證要點 1. 本證一定要熱與實二者同時出現; 2. 本證如發現有一二虛寒癥狀出現,往往提示陽證向陰證轉化,這種轉化十 分迅速,必須引起注意,以防止證情的惡化。 三、陰證與陽證的轉化 陰證與陽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對方轉化。陽證向陰誕轉化表示病情危重,在臨床上應該見微知著,及時采取措施防止其轉化;陰證向陽證轉化大多表示病情有所好轉,正確的辨證施治,可以促使其轉化。 陽證向陰證轉化,都因陽邪嚴重損傷正氣。陽氣受損抗邪無力,可以迅速出現虛寒見癥;陰液嚴重損傷,進一步陰損及陽,也可以向陰證轉化。這種轉化,大多有端倪可見,如高熱病人而見輕微 惡寒,提示氣虛;大汗不止,每致汗多亡陽;指端欠溫預示陽氣不能充實四肢;口渴而飲水難以解渴或舌面十分干燥,提示氣虛不能輸布津液;尿量明顯減少,提示三焦氣化受阻;呼吸急促提示宗氣虛衰;聽力或視力減退,提示陰精匱乏;脈搏重按無力,或脈律不齊,或心悸、心慌,提示全身氣血不足或心氣心血虧損。凡此種種在癥候初露,尚在萌芽狀態,及時采取措施,或及時祛邪,或適當扶正。以防止其轉化。 陰證向陽旺轉化是有條件的,不是所有陰證都有可能轉化為陽證。有以下4種不同情況,分述如下: 1. 外傷大出血或誤治過汗傷陽所導致的陰證,經過治療,氣血充足,陽氣回復,陰證好轉,不會轉化為實熱性質的陽證,因為這種證候沒有病邪存在,不會岀現激烈的邪正斗爭。 2. 某些內傷雜病因瘀血阻滯,痰氣凝聚,日久氣血運行受阻,陽氣虛衰而出現虛寒陰證,經過正確治療,氣血運行恢復,陽氣回復,陰證好轉,一般不會轉化為陽證,如果復感邪熱,則有可能轉化為陽證。 3. 由外邪入侵損傷人體正氣所致的陰證,經 過治療,陽氣恢復而外邪未去,邪又較易化熱,因而轉化為陽證,這種轉化,提示證情有所好轉。 4. 先為陽證,因陽邪嚴重,損傷正氣而轉化為陰證,此時病邪依然存在,實熱證侯只是暫時不甚顯露, 再經治療,正氣恢復而病邪未除,則較易重新轉化為陽證。這種轉化也表示證情有所好轉。 在陰證與陽證轉化過程中,可以出現陰證、陽證夾雜,寒熱虛實夾雜的證情。 四、陰證似陽,陽證似陰 陰證似陽就是真寒假熱或真虛假實,陽還似陰就是真熱假寒,或真實假虛。對于這種復雜證侯的辨證必須十分慎重。 附:病性辨證簡表 ![]() |
|
來自: 風聲之家 > 《辯證辨病辯經藥癥 氣化 去火 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