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帶去我們的思念 陽光帶來故人的祝福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 【清,戰國文、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 從文字角度來理解“清、明”兩字的含義; 清,形聲字;最早見于戰國文字,篆文字形從水,青聲。從水,表示與水相關;青,碧綠透徹,也有表意論。本義,水清,同本義,與“濁”相對。 《說文》:“清,朖(朗)也,澂水之皃。” 段玉裁注:“朖者,明也。” 澂而后明,故云澂水之皃。《詩,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漣漪。” 如,高潔、清靜、清楚、廉潔等義,又引申為古地名,水名,朝代名等。 清,清者自清;清,左邊是水,右邊是青。青也代表青藍色,代表舒服、通徹、清澈; 如果一個人內心清澈可以從眼睛知道一個人心靈清不清。 眼睛對應肝, 肝主木,當一個人火氣大肝火就會旺;清的反義詞是濁,如果濁了就不清了,肝火就大。 【明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演變】 明,會意字。朙,照也。從月從囧。在字形上,早期甲骨文中的“明”字(圖A1)由“日”“夕(月)”組成,在字義上,“明”字的本義是日月交輝而大放光明,由此引申指照亮、點燃、公開的、天亮等。 后期甲骨文中的“明”字(圖A2)將“日”改寫為類似“囧”的窗格子形狀(圖E1), 在“明”字的演變到隸書過程中,這個形狀始終保持著,因而自此至楷書以前“明”字都表示月亮照窗。 金文中的“明”字 在此基礎上將“夕”改寫為“月”,由此發展為秦代小篆中的“明”字。 隸書中的“明”字則分為兩類: 第一類 承續小篆字形,在楷書中寫作“朙”,簡化后作為“明”的繁體字; 第二類則先將左邊的字形改寫為“目” 然后再改寫為“日”,而恢復了早期甲骨文中“明”字的字形和字義。 清明節,是緬懷祭祀我們祖先的日子,是咱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以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 清明節融匯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時節,向 “3.21” 東航MU5735航班事故遇難同胞表示沉痛哀悼,逝者安息。?????? 和煦春溫草木生, 芬芳桃月物華明。 后人蒙惠當知孝, 祖德縈懷應報誠。 天地昭彰風俗篤, 古今綿亙子孫榮。 良辰美景咸思祭, 寒食花朝好踏青。 詩作者:蔡長宜 |
|